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大众日报>大众周末 B1

郑惕:铁道游击队走出的将军

  • 日期:20090828
  • 作者:
  • 来源:大众日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枣庄津浦铁道线上的鲁南铁道游击队,因小说和电影《铁道游击队》而名闻全国。小说和电影中政委李政的原型之一,便是曾任铁道游击队最后一位政委、原二炮副司令员的郑惕中将。

  □本报记者 岳增群 本报通讯员 冯贵洲  孙中路

    8月15日,记者与枣庄铁道游击队展览馆馆长潘福安一起,专程来到北京二炮宿舍将军楼,采访郑惕将军的夫人李慧琴、儿子郑卫东。

    记者刚下车就看到,郑惕将军的夫人李慧琴、儿子郑卫东已站在楼前迎接我们。

    走进将军家中,记者发现,室内的一切摆设都很普通,二楼的书房里摆着郑将军的遗象,桌上还放着围棋,展示着这位已故武将曾经的儒雅风采。我们向将军的遗像深深三鞠躬,向将军表达我们无限的崇敬。

    日本鬼子主动登门和谈

    “老郑对枣庄人民的感情很深。”说起将军在铁道游击队的往事,李慧琴老人慈祥的脸上立即泛起无限的自豪,她回忆说:“老郑出生在临沂县城,15岁就参加了革命。1944年9月被组织任命为铁道游击队副政委,后任政委。铁道游击队队员都是当地的贫苦矿工和铁路工人,他们爬火车、炸桥梁,日本鬼子头疼得不得了。”

    老人说:“为了保持铁路畅通,鬼子先是来硬的,想消灭铁道游击队,没达到目的,他们只好来软的,派沙沟车站爱路段特务平野找铁道游击队谈判。听老郑说,谈判是在沙沟附近一个农户家中进行的,谈了两个多小时。 平野提出三点:1、铁道游击队不要破坏铁路,不然不好向太君交待。只要你们不拆铁路,今后日军也不袭击铁道游击队;2、爱路段的宣抚班在爱路段活动时,请游击队不要打他们,若出村活动可以打;3、请允许在微山湖地区购买一部分蓖麻子、苘杆子。老郑和铁道游击队政委张鸿仪与平野针锋相对,他们说:只要你们进山扫荡,我们就扒铁路;你们的‘宣抚班’可以不打,但有个条件,我们的宣传队到临城(薛城)、沙沟两个车站宣传我军政策,你们也必须确保他们的安全。想要蓖麻子、苘杆子行,得拿弹药和药品来换。平野一看没有便宜可赚,阴谋败露,狼狈地走了。”

    据有关资料证实,在抗日战争中,日本侵略者主动登门找我军、尤其是一个只有几百人的地方部队“和谈”,在当时是很少见的。

    鬼子被铁道游击队打服了

    李慧琴老人说:“我与老郑生活了几十年,说起铁道游击队的事,老郑最兴奋的是在枣庄接受日本侵略者投降的事。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朱总司令下令日军立即放下武器,向所在地的抗日武装投降。 但是,驻沙沟一带的鬼子迟迟不交枪支弹药,说是蒋、日双方有协定,就是缴枪,也得交给国民党,不能交给共产党。铁道游击队当然不能接受,在八年抗战中,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只有他们才有资格接受当地日军的缴械。奉上级命令,郑惕作为我方代表在临城附近的姬庄村一个农户家里与日军代表小林谈判。 他对小林说,你们在枣庄烧杀抢掠,犯下了滔天罪行,你们的太君是个万恶不赦的战犯,即将接受审判,已经没有资格命令你们把枪交给谁。你们必须立即向我们投降。接连两次谈判都没有谈成。驻临城的日军铁道警备大队和铁甲列车大队便想趁黑夜逃向徐州,老郑他们早就看出了敌人的花招,提前把通向徐州的铁路扒了,鬼子便试图退回临城,游击队事先埋下的炸药又炸断了鬼子回临城的铁路。将鬼子困住了,3 天后,鬼子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坚持不住了,只好投降。”

    据史料记载,1945年10月,枣庄和临城的日军携带 8挺重机枪、130多挺轻机枪和两门山炮、100余箱手枪等轻重武器,向铁道游击队缴械。当时,铁道游击队只有200 多人,而投降的日军有1000多名,这在中国整个抗战史上也是罕见的。

    李慧琴老人说:“主要是他们被铁道游击队打服了。”说到这里,老人脸上挂满了笑容,笑得很开心。

    边防活字典

    在郑将军家里,李慧琴老人送给记者一本专门记载将军精忠报国、戎马一生的传记《将之梦》,封面上是将军的肖像和电影《铁道游击队》剧照。这是李慧琴老人建议设计的,反映出李慧琴老人与将军对铁道游击队的浓浓情怀。

    这是一本408页36 万字的长篇传记,翔实生动地记载了将军的一生。其中,解放后,将军为我国建立牢固边防的故事最为精彩。

    书上记载,朝鲜战争爆发不久,郑惕随华东军区实习团赴朝,被留任志愿军第 24军70 师副师长。正当朝鲜战争打得火热的时候,中央一纸电令,郑惕被调回国内任公安部队司令部作战处副处长(后升任公安部四局副局长),专抓边防工作。从此,他与边防工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干就是13年。

    边境不论大事小事,当时都要直报周总理,常常在三更半夜,周总理打电话向郑惕了解详细情况。尤其是与周边国家在边界问题上的谈判,周总理要求当天报告。

    坐在一旁的郑卫东说:“那时,我父亲很忙,我很少见到他,即使晚上在家睡觉,为了不惊动我母亲,父亲把电话放到枕头底下,接到电话立马就走,第二天我们才知道。”

    郑惕果然不负众望,很快成了“边防专家”、“边防活字典”。我国有关边防方面的许多文件、条例、规定等,都是郑惕主持起草后,经中央批准颁布的。他主持制定的中国第一部“边境工作40条”,规范了中国的边防工作。

    书上记载,从1963 年到1964年,两年时间内,我国先后与苏联、蒙古、朝鲜等相邻国家进行了多次错综复杂的边界和边境事务谈判。

    1963年,悬而未定的中蒙边界谈判期间,郑惕写下了精彩一笔。

    当时中方谈判代表团团长是姬鹏飞,成员有郑惕、周秋野等。此前的1945 年,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和苏联外长莫罗托夫作过一次谈判,曾签下了一个“维持中蒙边界现状”的糊涂条约,将我国境内一片水草非常茂盛的牧场“ 悬而未决” ,蒙古也看上了这块牧场,想在划分边界走向的时候划过去。为坚守国土,以理服人,郑惕多次到这块牧场实地考察,并拿出了详实的资料。 谈判桌上,郑惕有理有节,寸土不让,他把考察来的第一手资料摆到桌面上,以事实证明,我国牧民一直就在这里放牧。蒙方被说服了,终于同意按我方的意见划分边界线。

    缴获日本军刀

    去北京之前,记者专门来到了枣庄“铁道游击队展览馆”,它是枣庄市国土资源局干部潘福安以个人房屋作抵押,历时10年创办起来的。截至目前,已收集有关铁道游击队和抗日战争的史料文物1000余件,其中有郑惕将军使用过的手表、眼镜、毛笔、电话机等。尤其珍贵的是郑将军保留了 50多年的一把日本军刀。

    那是1945年11 月,铁道游击队大队长刘金山、政委郑惕代表我军接受临城日军缴械投降。刘大队长和郑惕都收缴了一把日本军刀,刘金山缴获的军刀,后来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郑惕收缴的军刀一直随身保存。2007年4月4 日,李慧琴老人遵照郑惕将军遗嘱,将这把军刀捐赠给了“铁道游击队展览馆”。日本侵略者有“以血养刀”的习惯,收缴时,军刀上还残存着血迹。 郑惕在刀上涂上了一层黄油。如今,刀上的血迹已变成暗红色,成为见证日本军国主义罪行的铁证。

    情系鲁南

    时近中午,李慧琴老人和他的儿子郑卫东依然谈兴很浓,并准备了丰盛的饭菜,执意挽留记者在家里吃饭。

    饭桌上,李慧琴老人对记者说:老郑常念叨枣庄,念叨在枣庄的战友们。我们一家住进北京以后,这里就成了他的战友来北京的“家”,除了铁道游击队的杜季伟、刘金山、王强这些铁道游击队干部,还有在枣庄打鬼子时住过的房东、微山岛上的农民。枣庄来京召开鲁南党史座谈会,老郑也把会议安排到我们家里举行。

    李慧琴老人说:“老郑生前多次带领我们全家到枣庄农村看望当年的老房东、 老游击队员,每到一村一家,老乡们特别热情,给我们吃煎饼、吃家常菜。 回京后,老郑都要兴奋好多天。2000 年,老郑 77 岁的时候,又带领我和子女们回了一次枣庄,还爬了枣庄的抱犊崮。那次,他还豪情满怀地说,等到了 80 岁,还要再爬抱犊崮。”谈到这里,李慧琴老人哭了。他跟随将军生活了 50多年,相濡以沫,恩爱有加,怎能不思念。

    李慧琴老人说:“老郑与我本来打算在抗日战争胜利60 周年之际,把至今还健在的铁道游击队队员全部请到家里来,好好庆贺一番,没想到他却先走了。”

    坐在一旁的潘福安馆长告诉记者:“郑老生前先后6次到枣庄,我也多次来北京看望郑老。2000年10月1 日,我主办的‘铁道游击队创建六十周年展览’在枣庄市博物馆开展,事前,我来北京请郑老审查展览内容,并请他到枣庄为展览剪彩,郑老不顾刚刚手术,身体虚弱,以77 岁的高龄如期来到枣庄剪彩,令枣庄的老铁道游击队员和干部群众十分感动。”说到这里,李慧琴老人找出将军当年参加展览时的讲稿。那是将军的现场讲话后来经人整理的。在讲稿中,将军深情地说:“铁道游击队的战友们纯朴,善良,勇敢,机智。虽然没经过正规训练,但战斗力很强,我们相处得很好,犹如兄弟一般……”

    将军的儿子郑卫东告诉记者:“父亲对我们兄妹要求非常严格,从来不允许我们在他面前提调动、提拔的事。我从很小就看过电影《铁道游击队》,竟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就是铁道游击队的政委,直到‘文革’中,我父亲受到不公正待遇,当年铁道游击队的副大队长王志胜伯伯来北京看望他老人家,我才知道父亲曾经是铁道游击队的政委。”

    快要离开将军家时,李慧琴老人拿出厚厚的相册,用颤抖的手打开,让我们翻拍将军生前的照片,其中,有许多将军生前到枣庄与铁道游击队老战友、老房东的合影,还有他站在铁道游击队纪念园碑廊内的留影,其中也有他写的碑文:缅怀革命先烈业迹,铭记枣庄人民恩情,弘扬我党我军传统,谱写团结胜利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