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社报系报刊 >>    
一个“村官”的民俗坚守
日期:20090527   作者:倪合才   来源:大众日报
 
    □倪合才  报道

    在莱西城区寸土寸金的中心地带,有一处占地36亩的民俗博物馆。它以独特的民俗风情与喧闹的现代文明相映成趣。醉心于传统民俗挖掘与整理的水集二村党委书记姜殿平认为,除了带领村民发展经济,这是他任村官近 20年来做的最有意义的一桩事。

    梨耙耧耢、针织刺绣、水车碾磨等过去农家常用的物件,是姜殿平心中的“宝”。“得保存下来,留给后人,过来人也好有个念想。”上世纪 90年代,水集二村经济正处在由农业主导到工业转型飞速发展的时期,作为村庄领头人的姜殿平却想到了应该建一处民俗博物馆。

    2003年,在姜殿平的力促下,村委会研究决定,借市政府旧城改造之机,规划出村庄最核心的一块地方建一个民俗馆,陈列过去生产、生活使用过的工具、农具。此举,村里净投入近 2000万元。“若搞房地产开发,不仅不需要投入这2000万元,按当时价格计算,村里至少能赚4600万元。”回忆起当年的决策过程,姜殿平笑着说。

    七年过去了,姜殿平始终坚守着那份民俗情结。在他的主持下,村里的文化广场变成了文化市场,五天一个集,春、秋两个博览会,吸引了各地各种文化和民俗文物源源而来。市场管理人员一发现具有胶东特色、适合民俗文化馆陈列的,便出钱买下来收入馆藏,每年因此花费的钱往往达百万之多。姜殿平本人更是不遗余力地收集文物。2006年夏天到北京开会,他一次买了马鞭、马灯、马车套、马车刀子、马嚼子、马车油壶等 30多件。大热的天,闲坐着都出汗,何况他 50 岁的人肩背手提,大汗淋漓一直赶到有出租车的地方。他说,这些民俗的东西,再不抢救很快就消失了,出力流汗还怕抢救不完呢。

    如今,水集二村的民俗馆变成了“胶东民俗文化博物馆”。姜殿平一人的民俗坚守变成了全村人的行动。几年时间,仅村民收集的具有胶东民俗特色的石磨、石碾和其他石工具就达10000多件,陈列面积20000多平方米,形成了浩大的景观。民俗馆陈列的物品有的距今已有几千年,不少藏品被山东大学、山东美术学院等高校列入研究课题,有的列为青岛文化部门申请文化遗产的名录。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青岛作为协办城市,一次性向这个村办民俗文化博物馆借调展品达48 件之多。
 
 
 >>               【收藏此页】打印】【关闭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