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应用研究型一流大学迈进

——写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组建成立四周年之际

2023-05-2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通讯员 姜珊 荣兵

  5月11日,ESI大学排行榜最新数据公布,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又有新突破,全球排名提升52个位次。目前,校(院)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达到8个,临床医学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晋升ESI全球前1‰学科。较整合组建前,校(院)ESI全球前1%学科数增加7个。校(院)高质量发展势头正盛、劲头正足。
  四年前,我省发力科教融合改革,整合原泰山医学院、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立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等资源组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同时挂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牌子。创新推进科教融合医学教育,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成为山东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先行者。
融合创新汇聚发展新动能
  校(院)坚持党建引领,紧紧围绕“应用研究型一流大学”建设目标,以“融合创新”发展为主基调,以内涵建设带动各项业务工作高质量发展。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率先提出并全力打造“领航工程”党建品牌,实现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
  校(院)确定“统筹布局、一体发展”方针,突出优势重点,优化空间布局,强化内涵建设。实施差异化、一体化发展,明确各校区定位,形成了各校区统一领导、一体发展的局面。坚持实质性融合,实施“大学+研究机构+附属医院”发展,打破科教分离现状,将学科相近的教学机构和科研院所进行彻底整合,组建9个科教融合教学机构。创新教学与临床融入式发展新模式,推进相关附属医院与相关学院及临床专业嵌合融合,搭建起教科医相互融入、相互带动平台,实现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达到了“1+1>2”的良好效果。
  校(院)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层岗位全部“推倒重来”,全员公开竞聘,鼓励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深化教学机构与科研院所、医疗机构融入式发展,打破不同单位间人才流动壁垒,促进人才融合。
推进人才学科文化建设
  校(院)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育、学科优化与建设、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上不断发力,为“双一流”大学创建筑牢根基。
  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实施人才引进提升计划。校(院)每年投入1亿元,灵活引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双聘院士等各类高层次人才700余人,厚植人才优势。培养新增获批省部级以上称号人才100余人次,现有国家级及省部级人才310余人,会聚起一支以9名两院院士领衔的高层次师资和科研队伍。
  校(院)紧紧围绕“双一流”创建,突出医科特色,医工、医理、医文和医管交叉融合,加快构建具有山东医学高等教育特色的国内一流重点学科群。临床医学学科居全国独立医学院校第8位,标志着该学科已达到“一流”学科实力。在中国医学院校、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名中,校(院)列全国第24位,山东省属医学院校第1位,成功进入国内独立医学院校前十榜单(第10位)。
  校(院)提升文化软实力,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建起具有校(院)特色、共同遵循的精神文化体系。
全方位推进校(院)治理
  实施本科教育提升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院)推进相似专业融合,推动教学改革,打造临床医学专业品牌;建立完善学科、学院、专业与医院融入式发展新模式;建立起完备的本硕博和继续教育全过程人才培养体系,5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实施“学术提升计划”。校(院)年均投入超过2亿元,支持院士等70余个团队建设。2020年以来,校(院)立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8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2022年,校(院)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18项,立项数居省属高校第2位、医学类高校第1位,步入国家一线医科大学行列。近四年来,校(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成为我省第二所获该奖项的省属高校。新增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40余个。
  校(院)发挥附属医院集群优势,构建服务全省的校(院)特色医疗防治体系,把大学办到人民群众中。推进校(院)高端临床医疗平台建设,汇集力量推进建设临床重点专科;指导全省开展职业病、皮肤病等多项防治工作;拥有直属附属机构12所,附属医院集群年均提供诊疗服务超过1000万人次。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附属省立医院和第一附属医院分列全国第20位和44位。
  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校(院)制订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方案,真正实现“以院办校”,发展动力模式向“学院动车组驱动”转变。在医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试行理事会治理下的院长负责制,校(院)划出“管理特区”,赋予其副院长提名权,人、财、物支配权,成立医学科技创新中心,管理模式与国际接轨,打造全省最大、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平台。目前,一期项目进驻科研团队50余个,校(院)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充分激发。
  □ 本报通讯员 姜珊 荣兵

  5月11日,ESI大学排行榜最新数据公布,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又有新突破,全球排名提升52个位次。目前,校(院)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达到8个,临床医学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晋升ESI全球前1‰学科。较整合组建前,校(院)ESI全球前1%学科数增加7个。校(院)高质量发展势头正盛、劲头正足。
  四年前,我省发力科教融合改革,整合原泰山医学院、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立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等资源组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同时挂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牌子。创新推进科教融合医学教育,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成为山东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先行者。
融合创新汇聚发展新动能
  校(院)坚持党建引领,紧紧围绕“应用研究型一流大学”建设目标,以“融合创新”发展为主基调,以内涵建设带动各项业务工作高质量发展。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率先提出并全力打造“领航工程”党建品牌,实现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
  校(院)确定“统筹布局、一体发展”方针,突出优势重点,优化空间布局,强化内涵建设。实施差异化、一体化发展,明确各校区定位,形成了各校区统一领导、一体发展的局面。坚持实质性融合,实施“大学+研究机构+附属医院”发展,打破科教分离现状,将学科相近的教学机构和科研院所进行彻底整合,组建9个科教融合教学机构。创新教学与临床融入式发展新模式,推进相关附属医院与相关学院及临床专业嵌合融合,搭建起教科医相互融入、相互带动平台,实现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达到了“1+1>2”的良好效果。
  校(院)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层岗位全部“推倒重来”,全员公开竞聘,鼓励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深化教学机构与科研院所、医疗机构融入式发展,打破不同单位间人才流动壁垒,促进人才融合。
推进人才学科文化建设
  校(院)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育、学科优化与建设、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上不断发力,为“双一流”大学创建筑牢根基。
  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实施人才引进提升计划。校(院)每年投入1亿元,灵活引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双聘院士等各类高层次人才700余人,厚植人才优势。培养新增获批省部级以上称号人才100余人次,现有国家级及省部级人才310余人,会聚起一支以9名两院院士领衔的高层次师资和科研队伍。
  校(院)紧紧围绕“双一流”创建,突出医科特色,医工、医理、医文和医管交叉融合,加快构建具有山东医学高等教育特色的国内一流重点学科群。临床医学学科居全国独立医学院校第8位,标志着该学科已达到“一流”学科实力。在中国医学院校、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名中,校(院)列全国第24位,山东省属医学院校第1位,成功进入国内独立医学院校前十榜单(第10位)。
  校(院)提升文化软实力,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建起具有校(院)特色、共同遵循的精神文化体系。
全方位推进校(院)治理
  实施本科教育提升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院)推进相似专业融合,推动教学改革,打造临床医学专业品牌;建立完善学科、学院、专业与医院融入式发展新模式;建立起完备的本硕博和继续教育全过程人才培养体系,5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实施“学术提升计划”。校(院)年均投入超过2亿元,支持院士等70余个团队建设。2020年以来,校(院)立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8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2022年,校(院)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18项,立项数居省属高校第2位、医学类高校第1位,步入国家一线医科大学行列。近四年来,校(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成为我省第二所获该奖项的省属高校。新增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40余个。
  校(院)发挥附属医院集群优势,构建服务全省的校(院)特色医疗防治体系,把大学办到人民群众中。推进校(院)高端临床医疗平台建设,汇集力量推进建设临床重点专科;指导全省开展职业病、皮肤病等多项防治工作;拥有直属附属机构12所,附属医院集群年均提供诊疗服务超过1000万人次。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附属省立医院和第一附属医院分列全国第20位和44位。
  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校(院)制订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方案,真正实现“以院办校”,发展动力模式向“学院动车组驱动”转变。在医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试行理事会治理下的院长负责制,校(院)划出“管理特区”,赋予其副院长提名权,人、财、物支配权,成立医学科技创新中心,管理模式与国际接轨,打造全省最大、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平台。目前,一期项目进驻科研团队50余个,校(院)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充分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