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书画

观点

从隶书入手之我见

2023-04-2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踔厉奋发 勇毅前行 隶书 滕西奇
□滕西奇

  滕西奇
  济南大学教授。1964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济南市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被二十所高校、书画院聘为兼职教授、艺术顾问。长期从事高校中文和书法教学,主编和参编了《新编写作教学》等九部中文著作,书法方面有《隶书写法与汉碑注释》等十余部专著。

  从何处入手,是学习书法必先面临的一个问题。自从宋高宗赵构在《翰墨志》中提出“书法必先学正书”之后,从楷书入手几乎成为后人习书唯一可宗奉的准则。赵构耽于笔札、精于翰墨,《翰墨志》是汇集其平日论书笔札而成,颇多精要论述。楷书,特别是唐楷,法度严谨,各种技法都臻于完备,因此,从楷书入手确为经验之谈。而我要说的是:从隶书入手,把隶书作为主攻方向,也是学习书法的好途径。
承前启后是隶书
  我们用科学的观点去审视,便不难发现,要真正学好楷书,还需要追根溯源,探赜楷书的嬗变规律,不得不涉及和探究篆书和隶书。篆书和隶书都属于母体字,是书法艺术的源头,楷书、行书、草书皆由它们孳乳而出。自古至今,书法大家几乎无一不是沾渥篆隶而成就其名的。清代傅山说:“不知篆籀从来,而讲字学书法,皆寐也。”“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可是,学习篆书要过文字关,要在识字上花费大量时间,这是我们现代多数人不容易做到的。而隶书不需要在识字上花费大量工夫,它源于篆书,由篆书嬗变而来,用笔上与篆书一脉相承,同时,在笔法上又有楷书的发端形态,从隶书入手,既可以学到篆书中锋用笔、藏头护尾的基本笔法,又可以通晓楷书以至于行书和草书的写法。向前可以追溯到篆籀,往后可以延伸到楷、行、草,其承上启下的作用独一无二。魏启后先生对汉碑隶书特别是汉简,有深入的研究,据他自己说:学习隶书的初衷并不是想写隶书,而是为了探索从隶书到楷书的演变过程,从源头上学习和研究魏晋楷书。所以,他笔下的楷书具有早期楷书的形态,在当代独树一帜,他把这种书体称作“古真书”,这条学书之道给我们很大启示,值得我们去思索和探讨。
  馆阁体盛行之后,许多人对赵构的话在理解上有很大的片面性。一是只知“必先学正书”,不知“兼学行草”;二是把“必先学正书”强调到绝对化程度,甚至认为“写不好楷书就学不好书法”,“不先写好楷书就不能写行草”等等。须知,赵构在提出“必先学正书”的同时,还提出“兼学行草”,“盖二法不得不兼有”。对这一点,欧阳修说得更明白:“单日学草书,双日学真书。真书兼行,草书兼楷,十年不倦当得名。”实践证明,各种书体之间具有相融相成、互补相发的关系,“单打一”地写楷书,往往陷于俗格。至于“写不好楷书就学不好书法”,更是缺乏起码的常识。楷书产生于东汉末期,在楷书出现之前,我们的先人已经把书法写得很好了,甲骨文、商周金文、战国石鼓文、秦汉隶书、汉代章草等等,都先于楷书出现,而且在艺术上大放光彩,怎么能说“写不好楷书就学不好书法”呢?真正了解书法的人还会有这样的体会:学了隶书之后再写行草,比学了楷书之后再写行草,在用笔上更加直接,更加便利,尤其在转折、钩挑方面,隶书与行草在写法上没有鸿沟,过渡更顺畅、更自然。
用笔灵活易上手
  隶书是中国书法艺术长河里的一颗明珠,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但是,它与楷书(特别是唐楷)相比,法度不像楷书那么严谨,用笔和结体比较灵活,变化丰富,毫无拘谨之累,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随意性,只要掌握了书写的基本要领,某些笔画写得略长、略短、略粗、略细,都没太大关系。如“天”字,上面两个横,哪个写得长,哪个写得短,全都可以;下面的撇和捺更是有多种表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隶书容易上手,便于被初学者接受,尤其适合青少年和老年朋友去接触和书写。
  学习书法,选择哪个书体最容易写好?除师承原因之外,还与书写者本身的性格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资质笃诚,谨守规矩,具有踏踏实实态度和坚韧不拔毅力的人,最适合写篆书和楷书,而不太适合写行书和草书。偏重于感性,性情旷放,强调情趣和心灵自由抒发的人,把行草作为主攻方向最容易出成绩。蒋维崧先生和魏启后先生是中国当代书坛上的两座丰碑。我曾推想:如果蒋维崧先生主攻草书,魏启后先生主攻金文,结果如何呢?他们的成就很可能达不到如今的高度,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性格使然。
  隶书从字体上讲属于今文字,又处在古今文字分水岭的重要位置上。隶书之前的大篆、小篆都属于古文字,隶变使以形象化为主的古文字变为符号化的今文字,从隶书开始,中国文字进入今文字时代,隶书、楷书、行书、草书都属于今文字。正因为隶书有如此独特的地位,所以,它适合各类性格的人去书写、去驾驭,各类性格的人都可以与它为友,以它为体,发展自己的爱好,释放自己的潜质,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力。性格沉稳的人可以把它写得中规中矩,感情强烈的人可以把它写得奔放多姿。
  隶书易于上手,见效快,这是由它不可替代的特质决定的。隶书敦厚古朴,博大精深,既庄重又洒脱,灵活多变,在书法艺术的长河里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它可以使任何书法高手都有驰骋的余地,任意发挥其艺术天才,在书法艺术天地里留下自己的一席之地。
融合隶意出新趣
  随着书法艺术的繁荣,随着社会对审美需求的增强,书法向多层次多元化发展成为必然的趋势,人们对单一的字体或书体已经不满足了,要求的品味更高,内涵更丰富。当前勃兴的刻字艺术就是明证。刻字艺术集书法、美术、雕刻、工艺装潢于一身,丰富了人们的视觉审美空间。但就书法而言,刻字艺术中,篆、隶、楷、行、草,无所不包,将多种字体或书体融合在一起,变化莫测,有些字你很难分清楚是哪种字体或书体。
  书法的多元化不啻今天才有,过去已有之。譬如,欧体和褚体都融入了八分(隶书)笔意,于是笔道丰富,书格高古。王羲之的草书多方折,明显地融合了隶意,成为百代标程。更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的沈曾植,他的草书糅合了隶、简、魏多种字体和书风,其中隶意最浓,将凝重的方笔和流转的圆笔结合起来,书风纵横驰骋,卓荦不群,为清代草书作出了贡献。
  然而,有的字体或书体个性很强,极难与其他字体或书体相融,而处于古今文字分水岭的隶书以它特有的品格易于与其他字体融合。如:隶书融入章草,写出来的草隶或草书更加博雅精深;楷书有隶意相融,格调更加醇厚古朴;行书和草书吸收隶书笔意,书风当更加雄浑丰赡……如此等等,书法艺术的感染力更为强烈,越发让人赏心悦目。
  我强调学习书法从隶书入手和致力于隶书创作,并不意味着否定从楷书入手,目的在于让书法爱好者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不必一开口、一出手就是欧颜柳赵,而是告诉大家,还有一片可以耕耘的艺术天地——隶书。
□滕西奇

  滕西奇
  济南大学教授。1964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济南市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被二十所高校、书画院聘为兼职教授、艺术顾问。长期从事高校中文和书法教学,主编和参编了《新编写作教学》等九部中文著作,书法方面有《隶书写法与汉碑注释》等十余部专著。

  从何处入手,是学习书法必先面临的一个问题。自从宋高宗赵构在《翰墨志》中提出“书法必先学正书”之后,从楷书入手几乎成为后人习书唯一可宗奉的准则。赵构耽于笔札、精于翰墨,《翰墨志》是汇集其平日论书笔札而成,颇多精要论述。楷书,特别是唐楷,法度严谨,各种技法都臻于完备,因此,从楷书入手确为经验之谈。而我要说的是:从隶书入手,把隶书作为主攻方向,也是学习书法的好途径。
承前启后是隶书
  我们用科学的观点去审视,便不难发现,要真正学好楷书,还需要追根溯源,探赜楷书的嬗变规律,不得不涉及和探究篆书和隶书。篆书和隶书都属于母体字,是书法艺术的源头,楷书、行书、草书皆由它们孳乳而出。自古至今,书法大家几乎无一不是沾渥篆隶而成就其名的。清代傅山说:“不知篆籀从来,而讲字学书法,皆寐也。”“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可是,学习篆书要过文字关,要在识字上花费大量时间,这是我们现代多数人不容易做到的。而隶书不需要在识字上花费大量工夫,它源于篆书,由篆书嬗变而来,用笔上与篆书一脉相承,同时,在笔法上又有楷书的发端形态,从隶书入手,既可以学到篆书中锋用笔、藏头护尾的基本笔法,又可以通晓楷书以至于行书和草书的写法。向前可以追溯到篆籀,往后可以延伸到楷、行、草,其承上启下的作用独一无二。魏启后先生对汉碑隶书特别是汉简,有深入的研究,据他自己说:学习隶书的初衷并不是想写隶书,而是为了探索从隶书到楷书的演变过程,从源头上学习和研究魏晋楷书。所以,他笔下的楷书具有早期楷书的形态,在当代独树一帜,他把这种书体称作“古真书”,这条学书之道给我们很大启示,值得我们去思索和探讨。
  馆阁体盛行之后,许多人对赵构的话在理解上有很大的片面性。一是只知“必先学正书”,不知“兼学行草”;二是把“必先学正书”强调到绝对化程度,甚至认为“写不好楷书就学不好书法”,“不先写好楷书就不能写行草”等等。须知,赵构在提出“必先学正书”的同时,还提出“兼学行草”,“盖二法不得不兼有”。对这一点,欧阳修说得更明白:“单日学草书,双日学真书。真书兼行,草书兼楷,十年不倦当得名。”实践证明,各种书体之间具有相融相成、互补相发的关系,“单打一”地写楷书,往往陷于俗格。至于“写不好楷书就学不好书法”,更是缺乏起码的常识。楷书产生于东汉末期,在楷书出现之前,我们的先人已经把书法写得很好了,甲骨文、商周金文、战国石鼓文、秦汉隶书、汉代章草等等,都先于楷书出现,而且在艺术上大放光彩,怎么能说“写不好楷书就学不好书法”呢?真正了解书法的人还会有这样的体会:学了隶书之后再写行草,比学了楷书之后再写行草,在用笔上更加直接,更加便利,尤其在转折、钩挑方面,隶书与行草在写法上没有鸿沟,过渡更顺畅、更自然。
用笔灵活易上手
  隶书是中国书法艺术长河里的一颗明珠,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但是,它与楷书(特别是唐楷)相比,法度不像楷书那么严谨,用笔和结体比较灵活,变化丰富,毫无拘谨之累,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随意性,只要掌握了书写的基本要领,某些笔画写得略长、略短、略粗、略细,都没太大关系。如“天”字,上面两个横,哪个写得长,哪个写得短,全都可以;下面的撇和捺更是有多种表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隶书容易上手,便于被初学者接受,尤其适合青少年和老年朋友去接触和书写。
  学习书法,选择哪个书体最容易写好?除师承原因之外,还与书写者本身的性格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资质笃诚,谨守规矩,具有踏踏实实态度和坚韧不拔毅力的人,最适合写篆书和楷书,而不太适合写行书和草书。偏重于感性,性情旷放,强调情趣和心灵自由抒发的人,把行草作为主攻方向最容易出成绩。蒋维崧先生和魏启后先生是中国当代书坛上的两座丰碑。我曾推想:如果蒋维崧先生主攻草书,魏启后先生主攻金文,结果如何呢?他们的成就很可能达不到如今的高度,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性格使然。
  隶书从字体上讲属于今文字,又处在古今文字分水岭的重要位置上。隶书之前的大篆、小篆都属于古文字,隶变使以形象化为主的古文字变为符号化的今文字,从隶书开始,中国文字进入今文字时代,隶书、楷书、行书、草书都属于今文字。正因为隶书有如此独特的地位,所以,它适合各类性格的人去书写、去驾驭,各类性格的人都可以与它为友,以它为体,发展自己的爱好,释放自己的潜质,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力。性格沉稳的人可以把它写得中规中矩,感情强烈的人可以把它写得奔放多姿。
  隶书易于上手,见效快,这是由它不可替代的特质决定的。隶书敦厚古朴,博大精深,既庄重又洒脱,灵活多变,在书法艺术的长河里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它可以使任何书法高手都有驰骋的余地,任意发挥其艺术天才,在书法艺术天地里留下自己的一席之地。
融合隶意出新趣
  随着书法艺术的繁荣,随着社会对审美需求的增强,书法向多层次多元化发展成为必然的趋势,人们对单一的字体或书体已经不满足了,要求的品味更高,内涵更丰富。当前勃兴的刻字艺术就是明证。刻字艺术集书法、美术、雕刻、工艺装潢于一身,丰富了人们的视觉审美空间。但就书法而言,刻字艺术中,篆、隶、楷、行、草,无所不包,将多种字体或书体融合在一起,变化莫测,有些字你很难分清楚是哪种字体或书体。
  书法的多元化不啻今天才有,过去已有之。譬如,欧体和褚体都融入了八分(隶书)笔意,于是笔道丰富,书格高古。王羲之的草书多方折,明显地融合了隶意,成为百代标程。更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的沈曾植,他的草书糅合了隶、简、魏多种字体和书风,其中隶意最浓,将凝重的方笔和流转的圆笔结合起来,书风纵横驰骋,卓荦不群,为清代草书作出了贡献。
  然而,有的字体或书体个性很强,极难与其他字体或书体相融,而处于古今文字分水岭的隶书以它特有的品格易于与其他字体融合。如:隶书融入章草,写出来的草隶或草书更加博雅精深;楷书有隶意相融,格调更加醇厚古朴;行书和草书吸收隶书笔意,书风当更加雄浑丰赡……如此等等,书法艺术的感染力更为强烈,越发让人赏心悦目。
  我强调学习书法从隶书入手和致力于隶书创作,并不意味着否定从楷书入手,目的在于让书法爱好者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不必一开口、一出手就是欧颜柳赵,而是告诉大家,还有一片可以耕耘的艺术天地——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