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书画

以书入画金石意 向内求索绽心花

李晓军的书画艺术之路

2023-04-0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李晓军,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原执行院长。现为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舍真求怪此生难 136cm×68cm 李晓军
  汉字设计·首饰系列 汉字“牛” 胸链 李晓军
  汉字设计·首饰系列 汉字“偏旁部首” 耳坠 李晓军
  冷香残雪外 画谱古梅边 136cm×68cm 李晓军
  书味华滋 138cm×138cm 李晓军
  繁花锦绣 138cm×138cm 李晓军
  万世流芳 129cm×248cm 李晓军
  日前,“心花——2023李晓军作品展”在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美术馆展出。展览分为中国画、书法和汉字设计三个系列,是李晓军创作生涯的阶段性总结。
书画并进 步履从容
  李晓军成长于北京的部队大院,他小时候就能耐得住性子在家里画画,尤其喜爱徐悲鸿笔下的奔马,曾用铅笔反复临摹,上学后更是在绘画上用功,由此与中国水墨艺术结下不解之缘。中学时代,李晓军的美术老师是京津画派花鸟画家颜伯龙先生的女儿颜家荣,颜老师擅画小写意,成为李晓军进入中国画艺术大门的领路人。后来,有人将李晓军引荐给了康有为的学生戴晓峰,戴先生对其悉心教导,强调“要画好中国画,务须练好书法”,并给李晓军推荐了魏碑体系的《爨宝子碑》和“龙门二十品”等。年轻的李晓军虽不甚理解,但仍谨记教诲研习书法,服兵役期间也未曾间断练习。
  李晓军在部队时还有一段有趣的插曲。他每天夜深人静时临帖,但所写魏碑书风不太能被人接受,因此遭人打趣:“晓军真是认认真真在练习‘丑字’。”很多人误以为李晓军的艺术之路是从书法转向国画,其实不然。当时正值全国“书法热”,各类书法比赛层出不穷,李晓军屡屡获奖。一方面他作为书法新秀先声夺人,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另一方面也让人们对他有了“从书法转向国画”的误解。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他对书画的深入双修,书法的学习实践最终又助力于他的绘画。
  退伍后,李晓军在高校接受了系统的艺术教育。从传统一路学习而来的他也曾有过中西合璧的想法。在摸索过程中,他进行着自己的实验——以西画的色彩和构图方式,加之有视觉冲击力的元素,一起运用在中国绘画里。20世纪90年代,他对当代绘画形式的探索使得其笔下的现代题材作品呈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汽车、电线杆、红绿灯等城市元素皆能入画,点线面的构成运用巧妙,这些反映城市生活的新作,大大拓展了传统花鸟画的表现内容和形式。
  面对眼前的成就,李晓军没有浮躁,他深知这些作品“画给别人看”的成分多一些,留给自己的却不多。于是他放缓了追新求异的节奏,决定“以退为进”,重新开始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感悟生命,回归写意花鸟传统之路,并为之坚守,为的是深挖“传统”这口井。
笔墨修炼 心画相融
  “写意”是中国画的精髓,是中国艺术区别于西方艺术的显著特性,它承载了丰富的生命情感和独特的精神意志。从发展脉络上看,明清以来,徐渭、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等人把中国画的意象表达推到了新的高度,体现出中国艺术的独特审美。而在这些艺术大家中,吴昌硕在文人写意画中引入“金石气”,齐白石则开创天真烂漫、大俗大雅一格,将大写意花鸟画推向了一个时代的高峰。
  李晓军对于历代前辈的学习,首先是笔墨经验。笔是中国画的筋骨,而大写意花鸟画对书写性有很高的要求,往往一笔欠佳,就要推翻重来。得益于经年累月的书法研习,李晓军将书法笔意用在了花鸟画里,一招一式皆有来路,书法用笔贯穿始终。在他的绘画创作中,毫无矫揉造作和甜俗之气,取而代之的是浓厚的金石意趣、雄壮浑厚的气势。
  李晓军注重从历代大家的思想境界和人格力量中获得给养。他清醒认识到,重形式而轻精神是不可取的,在延续前人经典的路上不能丢失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仅仅掌握前人的笔墨经验不足以修成正果,更重要的是修炼和揣摩“自我”与“心画”,以期达到心画同一,心手双畅。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即是艺术与人生能够合二为一。中国绘画亦是人格的表现,古今成功画家莫不如是。所谓吴昌硕豪迈的面貌、齐白石精微的个性、潘天寿霸悍的气势等等,不只是绘画的一种风格,更多是与他们的本性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西方的绘画侧重对外在形式的反映描绘,中国绘画则专注于内心世界的挖掘,向外与向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理念和路径。李晓军认为,中国绘画是修身修性的艺术载体,中国画讲究的是“出新”,而不是“创新”。“出”是由内而外显现出来的,建立在一种平和的自修之中。由此,随手而作的绘画才能表露心迹,真实而顺畅地反映出自己的生命常态,才能完成中国绘画的“出新”。
  多年来,李晓军在笔墨里修炼自己,将心境、性格、精神与艺术相结合,让本真的生命状态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从他的艺术中,我们能看到画家身心融于自然的欣悦之情充盈满纸、蓬勃向上的精神打动人心。李晓军笔下的花鸟画,既有对文化正脉的接续,又有富于时代精神的表达,呈现出当代大写意花鸟画的创作新面貌。
传统美学 焕彩出新
  在传统书画艺术之外,李晓军还把对中国汉字的传承创新延伸至工艺美术领域。基于对中国书法发展空间的思考,在汉字书写记录的实际功能逐渐弱化的今天,它艺术性的一面越来越被重视。古人对书法用笔方法的阐释,多用日常事物来比喻,使之生动而形象。钗是由两股簪子交叉组成的古代女子发饰,在中国书法里,“折钗股”是十分重要的笔法。宋代姜夔在《续书谱·用笔》有言:“折钗股者,欲其曲折圆而有力。”李晓军认为,线与线的组合体是中国汉字造型的本质,这与世界设计理念的先锋性元素有着高度的契合。
  如何使中国古老的汉字造型元素融入当代时尚设计中,这是留给艺术家的课题,需要不断探索和突破。李晓军将书法中的“折钗股”美学概念在饰品设计中还原与再现,金属与汉字碰撞而出的独特美感使传统的书法焕发出新的光芒。“中国书法以它独具魅力的线连接世界”,李晓军认为,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承载了中华民族文化审美,在中华民族不断强盛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一定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            (湘忆)
  日前,“心花——2023李晓军作品展”在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美术馆展出。展览分为中国画、书法和汉字设计三个系列,是李晓军创作生涯的阶段性总结。
书画并进 步履从容
  李晓军成长于北京的部队大院,他小时候就能耐得住性子在家里画画,尤其喜爱徐悲鸿笔下的奔马,曾用铅笔反复临摹,上学后更是在绘画上用功,由此与中国水墨艺术结下不解之缘。中学时代,李晓军的美术老师是京津画派花鸟画家颜伯龙先生的女儿颜家荣,颜老师擅画小写意,成为李晓军进入中国画艺术大门的领路人。后来,有人将李晓军引荐给了康有为的学生戴晓峰,戴先生对其悉心教导,强调“要画好中国画,务须练好书法”,并给李晓军推荐了魏碑体系的《爨宝子碑》和“龙门二十品”等。年轻的李晓军虽不甚理解,但仍谨记教诲研习书法,服兵役期间也未曾间断练习。
  李晓军在部队时还有一段有趣的插曲。他每天夜深人静时临帖,但所写魏碑书风不太能被人接受,因此遭人打趣:“晓军真是认认真真在练习‘丑字’。”很多人误以为李晓军的艺术之路是从书法转向国画,其实不然。当时正值全国“书法热”,各类书法比赛层出不穷,李晓军屡屡获奖。一方面他作为书法新秀先声夺人,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另一方面也让人们对他有了“从书法转向国画”的误解。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他对书画的深入双修,书法的学习实践最终又助力于他的绘画。
  退伍后,李晓军在高校接受了系统的艺术教育。从传统一路学习而来的他也曾有过中西合璧的想法。在摸索过程中,他进行着自己的实验——以西画的色彩和构图方式,加之有视觉冲击力的元素,一起运用在中国绘画里。20世纪90年代,他对当代绘画形式的探索使得其笔下的现代题材作品呈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汽车、电线杆、红绿灯等城市元素皆能入画,点线面的构成运用巧妙,这些反映城市生活的新作,大大拓展了传统花鸟画的表现内容和形式。
  面对眼前的成就,李晓军没有浮躁,他深知这些作品“画给别人看”的成分多一些,留给自己的却不多。于是他放缓了追新求异的节奏,决定“以退为进”,重新开始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感悟生命,回归写意花鸟传统之路,并为之坚守,为的是深挖“传统”这口井。
笔墨修炼 心画相融
  “写意”是中国画的精髓,是中国艺术区别于西方艺术的显著特性,它承载了丰富的生命情感和独特的精神意志。从发展脉络上看,明清以来,徐渭、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等人把中国画的意象表达推到了新的高度,体现出中国艺术的独特审美。而在这些艺术大家中,吴昌硕在文人写意画中引入“金石气”,齐白石则开创天真烂漫、大俗大雅一格,将大写意花鸟画推向了一个时代的高峰。
  李晓军对于历代前辈的学习,首先是笔墨经验。笔是中国画的筋骨,而大写意花鸟画对书写性有很高的要求,往往一笔欠佳,就要推翻重来。得益于经年累月的书法研习,李晓军将书法笔意用在了花鸟画里,一招一式皆有来路,书法用笔贯穿始终。在他的绘画创作中,毫无矫揉造作和甜俗之气,取而代之的是浓厚的金石意趣、雄壮浑厚的气势。
  李晓军注重从历代大家的思想境界和人格力量中获得给养。他清醒认识到,重形式而轻精神是不可取的,在延续前人经典的路上不能丢失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仅仅掌握前人的笔墨经验不足以修成正果,更重要的是修炼和揣摩“自我”与“心画”,以期达到心画同一,心手双畅。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即是艺术与人生能够合二为一。中国绘画亦是人格的表现,古今成功画家莫不如是。所谓吴昌硕豪迈的面貌、齐白石精微的个性、潘天寿霸悍的气势等等,不只是绘画的一种风格,更多是与他们的本性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西方的绘画侧重对外在形式的反映描绘,中国绘画则专注于内心世界的挖掘,向外与向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理念和路径。李晓军认为,中国绘画是修身修性的艺术载体,中国画讲究的是“出新”,而不是“创新”。“出”是由内而外显现出来的,建立在一种平和的自修之中。由此,随手而作的绘画才能表露心迹,真实而顺畅地反映出自己的生命常态,才能完成中国绘画的“出新”。
  多年来,李晓军在笔墨里修炼自己,将心境、性格、精神与艺术相结合,让本真的生命状态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从他的艺术中,我们能看到画家身心融于自然的欣悦之情充盈满纸、蓬勃向上的精神打动人心。李晓军笔下的花鸟画,既有对文化正脉的接续,又有富于时代精神的表达,呈现出当代大写意花鸟画的创作新面貌。
传统美学 焕彩出新
  在传统书画艺术之外,李晓军还把对中国汉字的传承创新延伸至工艺美术领域。基于对中国书法发展空间的思考,在汉字书写记录的实际功能逐渐弱化的今天,它艺术性的一面越来越被重视。古人对书法用笔方法的阐释,多用日常事物来比喻,使之生动而形象。钗是由两股簪子交叉组成的古代女子发饰,在中国书法里,“折钗股”是十分重要的笔法。宋代姜夔在《续书谱·用笔》有言:“折钗股者,欲其曲折圆而有力。”李晓军认为,线与线的组合体是中国汉字造型的本质,这与世界设计理念的先锋性元素有着高度的契合。
  如何使中国古老的汉字造型元素融入当代时尚设计中,这是留给艺术家的课题,需要不断探索和突破。李晓军将书法中的“折钗股”美学概念在饰品设计中还原与再现,金属与汉字碰撞而出的独特美感使传统的书法焕发出新的光芒。“中国书法以它独具魅力的线连接世界”,李晓军认为,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承载了中华民族文化审美,在中华民族不断强盛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一定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            (湘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