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互联互促——

山财大“实践思政”行稳致远

2022-12-2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通讯员 于洪良
   本报记者 王桂利

  近日,山东财经大学获评2022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镜头中的三下乡”优秀组织单位,经济学院《吹响生态经济“集秸号”秸秆回收利用调研》项目获评全国百强大学生暑期实践项目,保险学院《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背景下山东省惠民保发展现状与优化设计调研报告》获评全国百强大学生暑期实践成果……这是学校近十年来始终把思政课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围绕“实践思政”积极探索,着力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互联互促取得的新成效,“实践思政”行稳致远。
  强化顶层设计。该校着眼破解思政教学“入耳入眼易、入脑入心难”等难题,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该校党委专门成立实践思政领导小组,制定《加强实践思政建设实施意见》并纳入学校“十四五”规划,成立实践思政研究所。校党委书记、校长每学期开讲实践思政课,其他校级领导、各院系一把手共同参与实践思政理论教学,中层干部每学期带队1次以上实践思政调研。制定《高校实践思政评价指标体系》等文件,完善师生考核体系,注重评价的实践性、多元性,突出价值引领,侧重过程评价,拓宽评价维度。
  建设实践思政课程群,实现本硕博“三阶贯通”。该校在本科阶段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与社会实践》2学分,《政治经济学》增设实践1学分;研究生阶段设《实践思政》1学分,本硕博“三千计划”各设2学分,形成“三阶贯通”体系,保障教学内容延展、效果递进和资源共享。该校遵循课程建设“两性一度”标准,精准聚焦实践思政,开发以国家一流课程《大学生成长与发展教程》、省级一流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与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实践创新》等为代表的实践思政课程群。发挥实践思政独特优势,弥补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推动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和实践思政同向同行,让各类课程融入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链条贯通。
  深挖实践思政元素,构建“1+N+X”教学模式。该校以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为指向,深挖实践思政元素,构建“1+N+X”教学模式,培育经世济民、诚信服务的财经时代新人。“1”指一条主线,即以“三千计划”为抓手,围绕党和国家战略确定引领性选题;紧扣社会热点难点确定参考性选题;结合财经特色确定自主性选题。“N”指N个平台——“国情认知平台”挖掘爱党爱国元素,坚定“四个自信”;“社会服务平台”挖掘奉献担当元素,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劳动教育平台”挖掘劳动元素,锤炼吃苦耐劳精神;“创新创业平台”挖掘职业元素,筑牢诚信品质。“X”指多元载体——“青春正好”一院一品弘扬时代精神,“乡村课堂”赋能乡村振兴,“百脉杯”学科竞赛强化技能,“未来合伙人”一院一赛促进创新创业,“蓝精灵”志愿服务引领爱心传递。
  活化实践思政教学,构建协同支撑体系。在创新教学方法方面,该校先后建设了乡村振兴、劳模讲劳动、创新创业、名师大讲堂、科技引领未来等“行走课堂”,突破“师讲生听、师看生做”的授课方式,师生共备、共讲“实践思政一堂大课”,探索“云思政、微思政”。在健全评价体系方面,该校注重突出教学实绩,制定教学业绩认定办法,年均投入700余万元,解决“三不”(不算学分、课时、工作量),落实“一奖”(教学成果纳入绩效),开通职称评审直通车。
  近5年,该校获评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1个;8人在全国及省级思政教学比赛中获奖10次。王邵军教授及团队成员成功申报国家社科项目《新时代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研究》、教育部新文科《实践思政:新文科立德树人路径创新研究》、省级教改重点项目《新时代高校实践思政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等;出版《新时代高校实践思政教育创新研究》等专著10部、《劳动教育读本》等教材6部,在报刊发表文章50余篇。该校现有创业园3个、实践思政基地280个,获评全国实践育人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山东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等。2022年,《“实践思政: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理念的创新探索与改革实践》获得山东省第九届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着眼思政育人实践环节,该校积淀形成了实践育人特色品牌——“三千计划”(大学生社会实践进“千村、千社区、千企业”)。通过理论探索、教学实践、积累总结,注重现场化教学、体验式学习、浸润性教育、多元化评价,凸显思政育人实践属性。近五年,参与“三千计划”学生10万余人次、教师5800余人次,调研村庄、社区、企业超2万处,学生参与率超99%。2022年,全校共组建社会实践团队2347支,17700余名学生、890余名教师,在全国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真正实现了覆盖全员、贯穿全年。
  □ 本报通讯员 于洪良
   本报记者 王桂利

  近日,山东财经大学获评2022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镜头中的三下乡”优秀组织单位,经济学院《吹响生态经济“集秸号”秸秆回收利用调研》项目获评全国百强大学生暑期实践项目,保险学院《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背景下山东省惠民保发展现状与优化设计调研报告》获评全国百强大学生暑期实践成果……这是学校近十年来始终把思政课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围绕“实践思政”积极探索,着力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互联互促取得的新成效,“实践思政”行稳致远。
  强化顶层设计。该校着眼破解思政教学“入耳入眼易、入脑入心难”等难题,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该校党委专门成立实践思政领导小组,制定《加强实践思政建设实施意见》并纳入学校“十四五”规划,成立实践思政研究所。校党委书记、校长每学期开讲实践思政课,其他校级领导、各院系一把手共同参与实践思政理论教学,中层干部每学期带队1次以上实践思政调研。制定《高校实践思政评价指标体系》等文件,完善师生考核体系,注重评价的实践性、多元性,突出价值引领,侧重过程评价,拓宽评价维度。
  建设实践思政课程群,实现本硕博“三阶贯通”。该校在本科阶段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与社会实践》2学分,《政治经济学》增设实践1学分;研究生阶段设《实践思政》1学分,本硕博“三千计划”各设2学分,形成“三阶贯通”体系,保障教学内容延展、效果递进和资源共享。该校遵循课程建设“两性一度”标准,精准聚焦实践思政,开发以国家一流课程《大学生成长与发展教程》、省级一流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与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实践创新》等为代表的实践思政课程群。发挥实践思政独特优势,弥补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推动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和实践思政同向同行,让各类课程融入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链条贯通。
  深挖实践思政元素,构建“1+N+X”教学模式。该校以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为指向,深挖实践思政元素,构建“1+N+X”教学模式,培育经世济民、诚信服务的财经时代新人。“1”指一条主线,即以“三千计划”为抓手,围绕党和国家战略确定引领性选题;紧扣社会热点难点确定参考性选题;结合财经特色确定自主性选题。“N”指N个平台——“国情认知平台”挖掘爱党爱国元素,坚定“四个自信”;“社会服务平台”挖掘奉献担当元素,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劳动教育平台”挖掘劳动元素,锤炼吃苦耐劳精神;“创新创业平台”挖掘职业元素,筑牢诚信品质。“X”指多元载体——“青春正好”一院一品弘扬时代精神,“乡村课堂”赋能乡村振兴,“百脉杯”学科竞赛强化技能,“未来合伙人”一院一赛促进创新创业,“蓝精灵”志愿服务引领爱心传递。
  活化实践思政教学,构建协同支撑体系。在创新教学方法方面,该校先后建设了乡村振兴、劳模讲劳动、创新创业、名师大讲堂、科技引领未来等“行走课堂”,突破“师讲生听、师看生做”的授课方式,师生共备、共讲“实践思政一堂大课”,探索“云思政、微思政”。在健全评价体系方面,该校注重突出教学实绩,制定教学业绩认定办法,年均投入700余万元,解决“三不”(不算学分、课时、工作量),落实“一奖”(教学成果纳入绩效),开通职称评审直通车。
  近5年,该校获评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1个;8人在全国及省级思政教学比赛中获奖10次。王邵军教授及团队成员成功申报国家社科项目《新时代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研究》、教育部新文科《实践思政:新文科立德树人路径创新研究》、省级教改重点项目《新时代高校实践思政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等;出版《新时代高校实践思政教育创新研究》等专著10部、《劳动教育读本》等教材6部,在报刊发表文章50余篇。该校现有创业园3个、实践思政基地280个,获评全国实践育人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山东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等。2022年,《“实践思政: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理念的创新探索与改革实践》获得山东省第九届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着眼思政育人实践环节,该校积淀形成了实践育人特色品牌——“三千计划”(大学生社会实践进“千村、千社区、千企业”)。通过理论探索、教学实践、积累总结,注重现场化教学、体验式学习、浸润性教育、多元化评价,凸显思政育人实践属性。近五年,参与“三千计划”学生10万余人次、教师5800余人次,调研村庄、社区、企业超2万处,学生参与率超99%。2022年,全校共组建社会实践团队2347支,17700余名学生、890余名教师,在全国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真正实现了覆盖全员、贯穿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