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2022-11-2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王敏
  
  《论语》是一部儒学经典,体现了孔子关于为人、为学、为政等方面的重要思想。孔子自“而立之年”设帐讲学,至七十三岁辞世,一生“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孔子作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教育思想源远流长。
  教育的重要地位——国家治理
  《论语·子路》讲到,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去卫国,弟子冉有为他驾车。孔子看到卫国人丁兴旺,感叹道:“人真多呀。”冉有问:“人口增加了,接下来怎么办?”孔子回答:“让人们富裕。”冉有又问:“富裕之后,该怎么办?”孔子回答:“教化他们。”“庶、富、教”是孔子关于国家治理的三步论,清晰地表达了国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侧重点。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进新时代的新征程上,要大力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支撑。
  教育的根本宗旨——立德树人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论语·述而》讲到,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说:“立志于正道,据守道德,遵循仁义,熟练掌握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学问、德行、忠心、诚信。可见,孔子非常注重立德树人,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人。
  此外,孔子提出的一系列教、学原则,对于发展现代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教的原则
  有教无类。这是孔子的教育公平思想。孔子教育不分贫富贵贱,创办私学,使广大平民子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论语·述而》提到,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关于“束脩”,有两种解释影响比较大。第一种解释是十条干肉,用来指学生拜见老师的见面礼,要说明的是“束脩”并非孔子规定的礼物,孔子只是以此来表示诚心求学者,自己都会不吝教诲。第二种解释是束带修饰。孔子说:“凡是束带修饰,到了一定年龄的人向我求学,我没有不加以教诲的。”不管作何解释,都表明了孔子有教无类、办学不分贫富贵贱的教育理念。
  因材施教。据《论语·先进》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吗’,你回答说‘听到了就行动’。我很迷惑,斗胆问问。”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不敢向前,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行动莽撞,所以我约束他。”《论语》中孔子因材施教的案例很多,这是最典型的例子。因材施教中的“材”不仅指天赋的智力,还指天赋的性格气质,体现出孔子大教育家的风范。
  诲人不倦。《论语·述而》讲到,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说:“把学习的内容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倦,努力教诲学生而不倦怠,对我来说又算什么呢!”这表示了孔子的自信,孔子在道德修养的境界上非常谦虚,但在自己的学习态度、刻苦程度、为师的敬业上非常自信。
  学的原则
  学思结合。《论语·为政》讲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主张学思要结合。孔子说:“只是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只是思考而不读书学习就会感到疑惑。”读书学习的时候不思考,虽然各种知识填满脑筋,但是无所取舍,没有主见,自然书读的越多人越迷茫。孟子也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学是思的基础,没有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作为基础,并以之为引导而只是空想,就会感到疑惑,甚至思维枯竭。
  温故知新。《论语·为政》讲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温习从前的知识或者经历,使自己的智慧得到提高,有了新体会、新判断,就可以做老师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总结过往、回顾历史,以史为师、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经验智慧。
  学以致用。学和用相结合。《论语·子路》讲到,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能通达、词不达意;让他当外交使节,却不能独立应对。学的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为政治国尤其外交活动常用赋诗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或反驳他人的观点,学《诗》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内容。学《诗》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表达能力。《论语·卫灵公》讲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说话就不会得体。孔子认为学《诗》要与外交等政治活动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读书不仅是把书读懂,还要不断提升完善自己,进而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另外,孔子的一系列教育方法,诸如“不愤不启”“教学相长”“敏而好学”“举一反三”等,至今仍是教育学奉行的金科玉律,具有重要现代价值。
  (作者为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文化历史学教研部副教授)
  
  □王敏
  
  《论语》是一部儒学经典,体现了孔子关于为人、为学、为政等方面的重要思想。孔子自“而立之年”设帐讲学,至七十三岁辞世,一生“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孔子作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教育思想源远流长。
  教育的重要地位——国家治理
  《论语·子路》讲到,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去卫国,弟子冉有为他驾车。孔子看到卫国人丁兴旺,感叹道:“人真多呀。”冉有问:“人口增加了,接下来怎么办?”孔子回答:“让人们富裕。”冉有又问:“富裕之后,该怎么办?”孔子回答:“教化他们。”“庶、富、教”是孔子关于国家治理的三步论,清晰地表达了国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侧重点。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进新时代的新征程上,要大力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支撑。
  教育的根本宗旨——立德树人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论语·述而》讲到,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说:“立志于正道,据守道德,遵循仁义,熟练掌握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学问、德行、忠心、诚信。可见,孔子非常注重立德树人,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人。
  此外,孔子提出的一系列教、学原则,对于发展现代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教的原则
  有教无类。这是孔子的教育公平思想。孔子教育不分贫富贵贱,创办私学,使广大平民子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论语·述而》提到,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关于“束脩”,有两种解释影响比较大。第一种解释是十条干肉,用来指学生拜见老师的见面礼,要说明的是“束脩”并非孔子规定的礼物,孔子只是以此来表示诚心求学者,自己都会不吝教诲。第二种解释是束带修饰。孔子说:“凡是束带修饰,到了一定年龄的人向我求学,我没有不加以教诲的。”不管作何解释,都表明了孔子有教无类、办学不分贫富贵贱的教育理念。
  因材施教。据《论语·先进》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吗’,你回答说‘听到了就行动’。我很迷惑,斗胆问问。”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不敢向前,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行动莽撞,所以我约束他。”《论语》中孔子因材施教的案例很多,这是最典型的例子。因材施教中的“材”不仅指天赋的智力,还指天赋的性格气质,体现出孔子大教育家的风范。
  诲人不倦。《论语·述而》讲到,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说:“把学习的内容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倦,努力教诲学生而不倦怠,对我来说又算什么呢!”这表示了孔子的自信,孔子在道德修养的境界上非常谦虚,但在自己的学习态度、刻苦程度、为师的敬业上非常自信。
  学的原则
  学思结合。《论语·为政》讲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主张学思要结合。孔子说:“只是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只是思考而不读书学习就会感到疑惑。”读书学习的时候不思考,虽然各种知识填满脑筋,但是无所取舍,没有主见,自然书读的越多人越迷茫。孟子也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学是思的基础,没有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作为基础,并以之为引导而只是空想,就会感到疑惑,甚至思维枯竭。
  温故知新。《论语·为政》讲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温习从前的知识或者经历,使自己的智慧得到提高,有了新体会、新判断,就可以做老师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总结过往、回顾历史,以史为师、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经验智慧。
  学以致用。学和用相结合。《论语·子路》讲到,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能通达、词不达意;让他当外交使节,却不能独立应对。学的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为政治国尤其外交活动常用赋诗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或反驳他人的观点,学《诗》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内容。学《诗》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表达能力。《论语·卫灵公》讲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说话就不会得体。孔子认为学《诗》要与外交等政治活动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读书不仅是把书读懂,还要不断提升完善自己,进而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另外,孔子的一系列教育方法,诸如“不愤不启”“教学相长”“敏而好学”“举一反三”等,至今仍是教育学奉行的金科玉律,具有重要现代价值。
  (作者为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文化历史学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