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薅羊毛,被薅的到底是谁?

2022-11-10 作者: 李梦馨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李梦馨

  薅羊毛,这个从春晚小品流行开来的词,在其诞生之初,多少带一点儿贪小便宜的色彩:白云大妈放羊的时候,会偷偷从羊身上薅下一些羊毛,日积月累攒起来就能织毛衣。而现在,薅羊毛不但被正名,还成了越来越多人日常的消费习惯,他们擅长在平台或商家制定的规则框架内,搜集各类优惠信息,购买价格相对便宜的商品,从而达到省钱的目的。
  尤其在网络购物兴起后,平台时不时的大促和优惠,让薅羊毛的做法越来越常见。不管是“双十一”等节日大促,还是日常时段,只要细心留意,就会发现到处都有羊毛可薅。多花些心思,就能用更少的钱买到想要的东西,何乐而不为?
薅之有“道”
  在某社交平台上,经常能发现薅羊毛的极限操作:一块钱兑换两个杯子和十斤大米,一块钱兑换十瓶牛奶,一块钱兑换盲盒福袋,几块钱购入成堆成堆的纸巾……超低的价格让人瞠目。这是薅羊毛的一种常见方式,平日里在各个平台因消费、浏览等行为产生的积分,攒到年底就能转换成实实在在的商品。
  薅羊毛的姿势多种多样。中国青年报曾发起过相关调查问卷,调查发现,常见的网购省钱方式,包括拼单团购、多渠道比价、看直播领优惠券、积分兑换、二手平台购物等。
  平台大促,往往是“羊毛党”一展身手的好时机。今年“双十一”预售开始之前,自称有着丰富薅羊毛经验的晨晨早早地就列好了购物清单,多年的网购经验,让她在五花八门的优惠券面前不至于无从下手。免定金,商家的商品优惠券,平台的品类券、跨店满减、平台VIP折扣、红包、返利等所有优惠叠加起来,大概以什么样的价格购入目标商品她已心中有数。
  晨晨购物并不依赖某个平台,往往会在不同平台之间货比三家。“现在各个平台的大促、优惠信息越来越复杂,噱头很大,但价格没有降低多少,就是比平时多了很多赠品。所谓的全年最低价,平时也能碰到,甚至能以更低的价格购入。”薅羊毛的经验,某种程度上让她在消费时稍微理性了一些,不至于碰到大促就一头扎进去盲目购买。在对比了同一款化妆品的价格后,她果断放弃某宝直播间,转而以更低的价格在线上免税平台下单。
  除了购物节大促,日常生活中,晨晨也一直坚持着薅羊毛的习惯。为了获得一手的优惠信息,她关注了若干个羊毛博主,还加入了羊毛群和购物小组。上班路上,吃饭、休息时,睡觉前……空闲的时间她都会在手机上浏览一遍羊毛博主、羊毛群、购物小组发的优惠信息,看到有需要的商品,就会下单购买。
  薅羊毛的次数多了,她也从中掌握到不少窍门。在深谙各个购物平台的风格后,化妆品、日用品在哪里买最划算,购物平台的哪个隐藏入口会有低价商品,一款产品什么时候会有好价格,点外卖时怎样利用多个平台的优惠券省钱,晨晨做到了了如指掌。
  在她看来,薅羊毛是出于理性消费观的考虑。薅羊毛,薅之有道。能省则省,省出来的钱可以花在更有价值的地方,也就是把钱花在刀刃上。
买的不如卖的“精”
  尽管不少人从薅羊毛中获得了加倍的快乐,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最近一段时间才发现薅羊毛新天地的张女士,一度沉迷于购物小组,根据别人详列的优惠信息,买各种便宜商品。但她渐渐发现,自己薅的所有羊毛,暗中都标好了价格。其中最大的代价,莫过于时间成本。
  看着购物小组里别人给出的“作业”(优惠算法),她时常觉得云里雾里。“没想到毕业这么多年,还要做数学题。”光是找一张满减的优惠券,就足足花了十分钟。等到所有优惠券都找齐,结果还是凑不出别人的优惠价格,十分挫败。有些大额券一般是整点发送,为了抢一张券,她定好闹钟,时间一到,就得放下手头的其他事,但也经常拼不过别人的手速。一通操作下来,常常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平台深谙消费者图便宜的心理,大促期间会推出小游戏,吸引消费者签到、做任务、拉战队,投入其中的时间在折算成小额红包时,也为平台贡献了日活和新客。
  最开始,看到羊毛就想薅,结果买了很多非必需品。有些至今还没开封,只能闲置;有些拿到二手平台上处理也无人问津。张女士越来越意识到,花空心思薅羊毛,结果被薅的是自己。好不容易研究出规则、得来的“好价”,其实来源于商家的精心计算。
  目前知名的购物平台,基本都配套有各自的返利平台或是第三方返利平台。以某淘App为例,每次购物产生的返利,会以返现金额或者立减金额的方式,或直接提现到账户,或在下次消费时立减相应金额,因此成为不少人薅羊毛时必经的一环。
  一些返利App,则通过设置佣金的形式,激励用户为之推广产品并带动产品销量。简言之,如果通过分享者的链接购买商品,在享受到折扣的同时,也为分享者赚得了一单的佣金。通过该链接下单的人越多,分享者获得的佣金越多。不少人便从中发现商机,建群分享商品的优惠信息和链接。那些以为自己薅到羊毛的人,正在无形中被人用来赚佣金。
  更有甚者,从单纯的赚佣金,变成直接与商家谈合作,帮商家推广产品。奔着薅羊毛来的人成了商家和羊毛群群主的目标群体和免费劳力。与此同时,还滋生出诸多问题,羊毛群里推广的产品很可能是假冒伪劣产品。晨晨就曾吃过这样的亏。她从一个羊毛群中买过某品牌的坚果,下单的时候没留意,结果到手发现根本不是自己想买的品牌,结结实实地踩了雷。
  而且,薅羊毛也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有的羊毛仅限新用户才能薅,为此,需要下载并注册多个App,有的返利平台还需要个人信息认证。社交平台上,不乏用户分享自己的经历,自从下载了薅羊毛App后,就频繁收到营销信息或各种骚扰电话。
不是所有羊毛都可以薅
  一旦脱离了合理规则的框架,薅羊毛甚至可能逾越法律的红线。因为技术漏洞或商家过失,商品偶尔出现反常的超低价,这也被称为bug价,“羊毛党”会趁机薅羊毛,但该行为有触犯法律的风险。
  2018年,某在校大学生徐某利用肯德基App和微信客户端之间数据不同步的漏洞,一边下单,一边取消订单,骗取肯德基套餐兑换券和取餐码。发现这个漏洞后,徐某不仅自己点单,还做起了买卖。他将用这种方法得来的肯德基套餐,通过线上交易软件低价转售给他人,从中非法获利,还将“方法”传授给4名同学,造成肯德基品牌所有者百胜公司损失超20万元。最终涉案5人因犯诈骗罪、传授犯罪方法罪,被判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无独有偶,此前一位B站up主带粉丝对果农淘宝店“薅羊毛”一事引发热议。一家果农淘宝店错将“26元4500克”的脐橙价格写成“26元4500斤”,该up主发现后在粉丝群发布相关信息。一夜之间,该网店被下单700多万元。最终,B站将该up主账号封禁。
  利用平台规则走正常途径,获得一点儿优惠,当然无可厚非。但倘若不以消费为目的,利用商家过失或技术漏洞,或使用外挂软件,利用刷单方式,恶意薅羊毛,将商家的促销变成盈利方式,就涉嫌违法了。因为贪小便宜而承担法律责任,实在是因小失大。
  作为消费者,要有清晰的法律意识,积极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也避免侵犯他人的权益。此外,还应衡量一下薅羊毛的得与失:薅羊毛虽然能省钱,但也应该建立在按需购买的前提下,如果因为薅羊毛而付出了过多的时间或代价,即便省了钱,也是得不偿失。
  □ 本报记者 李梦馨

  薅羊毛,这个从春晚小品流行开来的词,在其诞生之初,多少带一点儿贪小便宜的色彩:白云大妈放羊的时候,会偷偷从羊身上薅下一些羊毛,日积月累攒起来就能织毛衣。而现在,薅羊毛不但被正名,还成了越来越多人日常的消费习惯,他们擅长在平台或商家制定的规则框架内,搜集各类优惠信息,购买价格相对便宜的商品,从而达到省钱的目的。
  尤其在网络购物兴起后,平台时不时的大促和优惠,让薅羊毛的做法越来越常见。不管是“双十一”等节日大促,还是日常时段,只要细心留意,就会发现到处都有羊毛可薅。多花些心思,就能用更少的钱买到想要的东西,何乐而不为?
薅之有“道”
  在某社交平台上,经常能发现薅羊毛的极限操作:一块钱兑换两个杯子和十斤大米,一块钱兑换十瓶牛奶,一块钱兑换盲盒福袋,几块钱购入成堆成堆的纸巾……超低的价格让人瞠目。这是薅羊毛的一种常见方式,平日里在各个平台因消费、浏览等行为产生的积分,攒到年底就能转换成实实在在的商品。
  薅羊毛的姿势多种多样。中国青年报曾发起过相关调查问卷,调查发现,常见的网购省钱方式,包括拼单团购、多渠道比价、看直播领优惠券、积分兑换、二手平台购物等。
  平台大促,往往是“羊毛党”一展身手的好时机。今年“双十一”预售开始之前,自称有着丰富薅羊毛经验的晨晨早早地就列好了购物清单,多年的网购经验,让她在五花八门的优惠券面前不至于无从下手。免定金,商家的商品优惠券,平台的品类券、跨店满减、平台VIP折扣、红包、返利等所有优惠叠加起来,大概以什么样的价格购入目标商品她已心中有数。
  晨晨购物并不依赖某个平台,往往会在不同平台之间货比三家。“现在各个平台的大促、优惠信息越来越复杂,噱头很大,但价格没有降低多少,就是比平时多了很多赠品。所谓的全年最低价,平时也能碰到,甚至能以更低的价格购入。”薅羊毛的经验,某种程度上让她在消费时稍微理性了一些,不至于碰到大促就一头扎进去盲目购买。在对比了同一款化妆品的价格后,她果断放弃某宝直播间,转而以更低的价格在线上免税平台下单。
  除了购物节大促,日常生活中,晨晨也一直坚持着薅羊毛的习惯。为了获得一手的优惠信息,她关注了若干个羊毛博主,还加入了羊毛群和购物小组。上班路上,吃饭、休息时,睡觉前……空闲的时间她都会在手机上浏览一遍羊毛博主、羊毛群、购物小组发的优惠信息,看到有需要的商品,就会下单购买。
  薅羊毛的次数多了,她也从中掌握到不少窍门。在深谙各个购物平台的风格后,化妆品、日用品在哪里买最划算,购物平台的哪个隐藏入口会有低价商品,一款产品什么时候会有好价格,点外卖时怎样利用多个平台的优惠券省钱,晨晨做到了了如指掌。
  在她看来,薅羊毛是出于理性消费观的考虑。薅羊毛,薅之有道。能省则省,省出来的钱可以花在更有价值的地方,也就是把钱花在刀刃上。
买的不如卖的“精”
  尽管不少人从薅羊毛中获得了加倍的快乐,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最近一段时间才发现薅羊毛新天地的张女士,一度沉迷于购物小组,根据别人详列的优惠信息,买各种便宜商品。但她渐渐发现,自己薅的所有羊毛,暗中都标好了价格。其中最大的代价,莫过于时间成本。
  看着购物小组里别人给出的“作业”(优惠算法),她时常觉得云里雾里。“没想到毕业这么多年,还要做数学题。”光是找一张满减的优惠券,就足足花了十分钟。等到所有优惠券都找齐,结果还是凑不出别人的优惠价格,十分挫败。有些大额券一般是整点发送,为了抢一张券,她定好闹钟,时间一到,就得放下手头的其他事,但也经常拼不过别人的手速。一通操作下来,常常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平台深谙消费者图便宜的心理,大促期间会推出小游戏,吸引消费者签到、做任务、拉战队,投入其中的时间在折算成小额红包时,也为平台贡献了日活和新客。
  最开始,看到羊毛就想薅,结果买了很多非必需品。有些至今还没开封,只能闲置;有些拿到二手平台上处理也无人问津。张女士越来越意识到,花空心思薅羊毛,结果被薅的是自己。好不容易研究出规则、得来的“好价”,其实来源于商家的精心计算。
  目前知名的购物平台,基本都配套有各自的返利平台或是第三方返利平台。以某淘App为例,每次购物产生的返利,会以返现金额或者立减金额的方式,或直接提现到账户,或在下次消费时立减相应金额,因此成为不少人薅羊毛时必经的一环。
  一些返利App,则通过设置佣金的形式,激励用户为之推广产品并带动产品销量。简言之,如果通过分享者的链接购买商品,在享受到折扣的同时,也为分享者赚得了一单的佣金。通过该链接下单的人越多,分享者获得的佣金越多。不少人便从中发现商机,建群分享商品的优惠信息和链接。那些以为自己薅到羊毛的人,正在无形中被人用来赚佣金。
  更有甚者,从单纯的赚佣金,变成直接与商家谈合作,帮商家推广产品。奔着薅羊毛来的人成了商家和羊毛群群主的目标群体和免费劳力。与此同时,还滋生出诸多问题,羊毛群里推广的产品很可能是假冒伪劣产品。晨晨就曾吃过这样的亏。她从一个羊毛群中买过某品牌的坚果,下单的时候没留意,结果到手发现根本不是自己想买的品牌,结结实实地踩了雷。
  而且,薅羊毛也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有的羊毛仅限新用户才能薅,为此,需要下载并注册多个App,有的返利平台还需要个人信息认证。社交平台上,不乏用户分享自己的经历,自从下载了薅羊毛App后,就频繁收到营销信息或各种骚扰电话。
不是所有羊毛都可以薅
  一旦脱离了合理规则的框架,薅羊毛甚至可能逾越法律的红线。因为技术漏洞或商家过失,商品偶尔出现反常的超低价,这也被称为bug价,“羊毛党”会趁机薅羊毛,但该行为有触犯法律的风险。
  2018年,某在校大学生徐某利用肯德基App和微信客户端之间数据不同步的漏洞,一边下单,一边取消订单,骗取肯德基套餐兑换券和取餐码。发现这个漏洞后,徐某不仅自己点单,还做起了买卖。他将用这种方法得来的肯德基套餐,通过线上交易软件低价转售给他人,从中非法获利,还将“方法”传授给4名同学,造成肯德基品牌所有者百胜公司损失超20万元。最终涉案5人因犯诈骗罪、传授犯罪方法罪,被判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无独有偶,此前一位B站up主带粉丝对果农淘宝店“薅羊毛”一事引发热议。一家果农淘宝店错将“26元4500克”的脐橙价格写成“26元4500斤”,该up主发现后在粉丝群发布相关信息。一夜之间,该网店被下单700多万元。最终,B站将该up主账号封禁。
  利用平台规则走正常途径,获得一点儿优惠,当然无可厚非。但倘若不以消费为目的,利用商家过失或技术漏洞,或使用外挂软件,利用刷单方式,恶意薅羊毛,将商家的促销变成盈利方式,就涉嫌违法了。因为贪小便宜而承担法律责任,实在是因小失大。
  作为消费者,要有清晰的法律意识,积极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也避免侵犯他人的权益。此外,还应衡量一下薅羊毛的得与失:薅羊毛虽然能省钱,但也应该建立在按需购买的前提下,如果因为薅羊毛而付出了过多的时间或代价,即便省了钱,也是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