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风电发电装机规模居全省第四位,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居全省第五位

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2022-11-04 作者: 姜斌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姜斌
   本报通讯员 丽娜 传忠 张康

  今年以来,滨州市政协党组发挥资源优势,把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列为协商监督工作重点,研究形成《关于发挥资源优势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建议案》,提出统筹新能源产业发展、坚持规划引领、强化重点突破、完善扶持政策、聚集产业发展支撑力、加大招商力度等六大方面十六条建议。
  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滨州规划“一港四园”风光装备制造产业布局,依托滨州港,惠民陆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北海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以及沾化区、无棣县光伏组件装备制造产业园,培育以龙头带动、集群发展、创新引领、智能高效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加速打造千亿级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沾化区引进阳光电源、福建巨电等光伏项目。储能产业方面,无棣县、阳信县的电池正负极材料所需磷酸铁锂、针状焦项目正在形成规模优势,为储能产业发展增添竞争力。经过多年发展,滨州市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日趋完善,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关键。”滨州市政协委员孙昊建议,立足产业创新需求,依托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平台,招引专业研发团队进驻。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有针对性地引进全国重点高校院所来滨州设立分支科研机构,特别是推进与中科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落地实施。
  滨州新能源产业在科技创新、产业链发展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滨州市政协委员任延磊认为,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以商招商、精准招商,努力补齐产业短板、完善产业链条,促进新能源产业上下游资源充分整合,推动全市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破解企业难题,使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聚势而强。滨州北部沿海盐碱滩涂土地资源丰富,风光资源得天独厚,全市风电、光伏开发容量约6320万千瓦。目前,滨州市正加快建设鲁北(滨州)风光储一体化基地,重点打造环渤海千万千瓦级海上光伏基地,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在滨州大地上蓄势待发,向阳而生、御风而行。
  新能源发电兴起带动了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在无棣县鲁北高新技术开发区,鲁北企业集团发挥循环经济优势,抢占锂电新能源发展风口,生产制备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三元正极材料,建设鲁北综合智慧产业园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渗透到新能源发电领域。
  “十三五期间,集团完成了年产2万吨碳酸锂、3万吨磷酸铁、3万吨磷酸铁锂装置项目建设。磷酸铁锂是一种新材料,作为电池的正极材料使用,产品畅销,集团拥有独创技术。在此基础上,我们又与湖北万润集团联合建设了66万吨磷酸铁和磷酸铁锂装置。目前,一期项目已开工建设,预计今年12月全部投产。”鲁北企业集团党委委员、总经理助理牛占华介绍。
  对于新能源基地建设用地问题,滨州市政协委员韩梅海建议,政府根据全市整体规划与需求,对土地指标进行统筹安排。在土地使用权转移或部分转移过程中出现的利益问题,市、县两级政府要协同作战,发挥好主导作用。同时,尽快出台关于土地使用权合作发展的意见。
  完善制度体系,为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保驾护航。滨州市围绕加速推进新能源产业项目建设,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创新建立“六个一”工作机制,成立一个领导小组,制定一个实施意见,成立一个能源发展服务中心,成立一个新能源集团,设立一个新能源产业基金,成立一个新能源研究院。
  截至10月底,滨州市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486.8万千瓦,居全省首位。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77.83万千瓦,是2012年的19.3倍。其中,风电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68.54万千瓦,是2012年的11.2倍,居全省第四位。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82.44万千瓦,居全省第五位。生物质及垃圾发电装机规模达到26.85万千瓦,是2012年的2.7倍,居全省第六位。
  □ 本报记者 姜斌
   本报通讯员 丽娜 传忠 张康

  今年以来,滨州市政协党组发挥资源优势,把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列为协商监督工作重点,研究形成《关于发挥资源优势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建议案》,提出统筹新能源产业发展、坚持规划引领、强化重点突破、完善扶持政策、聚集产业发展支撑力、加大招商力度等六大方面十六条建议。
  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滨州规划“一港四园”风光装备制造产业布局,依托滨州港,惠民陆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北海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以及沾化区、无棣县光伏组件装备制造产业园,培育以龙头带动、集群发展、创新引领、智能高效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加速打造千亿级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沾化区引进阳光电源、福建巨电等光伏项目。储能产业方面,无棣县、阳信县的电池正负极材料所需磷酸铁锂、针状焦项目正在形成规模优势,为储能产业发展增添竞争力。经过多年发展,滨州市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日趋完善,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关键。”滨州市政协委员孙昊建议,立足产业创新需求,依托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平台,招引专业研发团队进驻。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有针对性地引进全国重点高校院所来滨州设立分支科研机构,特别是推进与中科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落地实施。
  滨州新能源产业在科技创新、产业链发展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滨州市政协委员任延磊认为,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以商招商、精准招商,努力补齐产业短板、完善产业链条,促进新能源产业上下游资源充分整合,推动全市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破解企业难题,使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聚势而强。滨州北部沿海盐碱滩涂土地资源丰富,风光资源得天独厚,全市风电、光伏开发容量约6320万千瓦。目前,滨州市正加快建设鲁北(滨州)风光储一体化基地,重点打造环渤海千万千瓦级海上光伏基地,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在滨州大地上蓄势待发,向阳而生、御风而行。
  新能源发电兴起带动了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在无棣县鲁北高新技术开发区,鲁北企业集团发挥循环经济优势,抢占锂电新能源发展风口,生产制备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三元正极材料,建设鲁北综合智慧产业园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渗透到新能源发电领域。
  “十三五期间,集团完成了年产2万吨碳酸锂、3万吨磷酸铁、3万吨磷酸铁锂装置项目建设。磷酸铁锂是一种新材料,作为电池的正极材料使用,产品畅销,集团拥有独创技术。在此基础上,我们又与湖北万润集团联合建设了66万吨磷酸铁和磷酸铁锂装置。目前,一期项目已开工建设,预计今年12月全部投产。”鲁北企业集团党委委员、总经理助理牛占华介绍。
  对于新能源基地建设用地问题,滨州市政协委员韩梅海建议,政府根据全市整体规划与需求,对土地指标进行统筹安排。在土地使用权转移或部分转移过程中出现的利益问题,市、县两级政府要协同作战,发挥好主导作用。同时,尽快出台关于土地使用权合作发展的意见。
  完善制度体系,为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保驾护航。滨州市围绕加速推进新能源产业项目建设,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创新建立“六个一”工作机制,成立一个领导小组,制定一个实施意见,成立一个能源发展服务中心,成立一个新能源集团,设立一个新能源产业基金,成立一个新能源研究院。
  截至10月底,滨州市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486.8万千瓦,居全省首位。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77.83万千瓦,是2012年的19.3倍。其中,风电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68.54万千瓦,是2012年的11.2倍,居全省第四位。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82.44万千瓦,居全省第五位。生物质及垃圾发电装机规模达到26.85万千瓦,是2012年的2.7倍,居全省第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