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专版

奋力推进山东粮食和物资储备事业走在前

2022-11-0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东营市粮食和物资储备有限公司现代化的浅圆仓,大大提高了粮食储备水平和装卸效率。 □摄影:孟宪城
10月21日,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马头镇大丰收家庭农场农民在晾晒收获的玉米。 □摄影:房德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牢记农业大省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责任,把粮食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科学规划、多措并举,推进粮食产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推动全省粮食产业走在全国前列,谱写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时代新篇章。
十年砥砺奋进
山东粮食和物资保障水平实现新跨越

粮食安全制度逐步健全
粮食饭碗端得更牢

  充分发挥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指挥棒作用,将粮食安全纳入全省高质量发展考核,考核力度持续增强,各项粮食安全制度逐步完善,安全责任进一步压实,粮食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建立健全粮食安全责任制。省政府出台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实施意见及《山东省粮食安全责任考核办法》,并成立由两位副省长任组长,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农村厅、省粮食和储备局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的省粮食安全责任考核工作组,部署推进年度粮食安全责任考核工作。
  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2022年,在全国领先出台《中共山东省委常委会及其成员粮食安全工作职责清单》《省政府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粮食安全工作职责清单》,把职责任务明确到省委常委会、省政府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并压实到省直有关部门。
  粮食安全指标纳入全省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自2017年起,先后将市县地方粮食和成品粮油储备完成情况、地方储备粮风险防控、粮食流通监管风险防控、地方储备粮油管理和储存安全等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范围,倒逼市县粮食安全责任落实。
  率先使用责任考核数字化动态管理系统。在全国率先开发使用粮食安全责任考核数字化动态管理系统,将年度考核和日常督导相结合,确保粮食安全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细落到位。
  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五连优”。自2016年国家实施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以来,我省实现“五连优”并居通报表彰省份前列。国家粮食安全考核办公室将我省制定职责清单情况以专刊形式发有关部委、单位和各省区市。
粮食储备体系更加完善
储备基础打得更实

  推动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履行保障区域粮食安全责任,建立完备的储备体系,创新成品粮油储备,不断充实地方粮食储备,粮食储备抗风险能力比10年前大大增强。
  建立中央和省市县三级储备体系。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履行保障区域粮食安全责任,不断充实地方粮食储备。截至2021年末,全省地方储备粮实际库存比10年前增长超过70%,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推动建立成品粮油储备体系。从零起步创建成品粮油储备,全省16市建立了15天以上成品粮储备,并纳入全省高质量发展考核,实现新的突破。截至2021年底,全省建立成品粮、成品油储备,分别可供应城区人口26天和60天的需求,粮食应急保障功能不断增强。
  完善地方储备安全管理机制。确保地方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管理规范。制定落实《山东省地方储备粮轮换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实现地方储备管理有法可依。建立外部监督管理机制,按要求开展政策性粮食库存检查、专项执法检查和粮油质量检查,实现地方储备粮关键时刻拿得出、调得动、用得上。
粮食应急体系不断完备 保供稳市能力更强
  粮食应急体系不断完备,应急预案实现全省覆盖,建立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常规投入机制、粮情监测预警体系,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实现较大提升。
  形成比较完备的粮食应急预案体系。2020年,省粮食和储备局对现行预案适用性进行全面评估,结合疫情防控对《山东省粮食安全风险防控应急预案》进行再次修改完善,确保预案更符合实际、覆盖面更广。在此基础上,推动市县编制区域性粮食风险防控应急预案。目前16个市都制定了粮食安全风险应急预案,实现省内辖区全覆盖。
  织密覆盖城乡的粮食应急保障网络。10年前,应急保供网点少,覆盖面不全,功能不完善。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构筑完善粮食应急保障网络,大大增强了粮食应急保障功能。截至目前,全省每个乡镇都设立粮食应急供应网点,共设立粮食应急供应网点2090家,应急加工企业294家,应急配送中心190家,应急储运企业210家,以及配套的各级配送中心。
  打造粮食“135”应急供应保障圈。省财政加大对应急保障体系投入力度,把应急体系建设写进粮食行业五年规划强力推进。“十三五”期间,省财政分4批投入资金2.24亿元,支持建设各级粮食应急项目162个,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区);“十四五”规划明确,计划投入2.8亿元在济南、青岛、滨州、临沂建设四大粮食应急保障基地,投资1亿元对2090家粮食应急供应网点进行改造升级,构建都市区1小时、周边城市3小时、城市群5小时的粮食“135”应急供应保障圈。
  构建粮情监测预警体系。10年前主要靠市县人工汇总,电话汇报粮情监测数据,目前实现了企业和监测点通过国家粮油统计信息系统直报数据,全省纳入统计监测范围企业2206家,设立城镇调查户1680户,农村调查户2942户,设置完善105个国家级价格监测点和737个省级价格监测点,构建起了上下贯通、左右衔接、服务到位的粮情监测预警体系,系统提高了监测数据的客观性,组建了会商专家队伍,并配套制定了粮情监测预警机制。
粮食产业经济跨越发展 产业发展动能更足
  山东作为国家首批优质粮食工程重点支持省份,全力推进项目实施,倾力打造优质粮食工程“齐鲁样板”,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粮食产业经济蓬勃发展。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已累计投资96.55亿元,发展优质粮食订单种植740万亩,新增优质粮食130亿斤。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粮食企业集团有6家、过30亿元的企业达30家,18家企业入选全国食用油和小麦粉加工企业50强,并在全国推出“滨州模式”,巩固提升产业发展先进经验做法,涌现出一大批优质粮油企业。280个产后服务中心建成使用,粮食产后损失率降低约4个百分点。“1个省级站+16个市级站+65个县级站”粮食质检体系基本形成,粮食质量安全监管、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年检测粮油样品达2万个以上。10年来,全省粮食产业总产值连续跨过3000亿元、4000亿元台阶。2021年,山东粮食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975亿元,比工程实施前增加1300多亿元。2022年前三季度产值同比增加200多亿元,正在向突破5000亿元关口阔步迈进,继续稳居全国首位。山东每年供应全国3/5的花生油、玉米油,1/5的面粉,1/3的深加工产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山东力量,彰显了大省担当。
  科技兴粮兴储成效显著。2021年,列入国家财政科技项目投资总预算达4279万元,同比增长51.8%;全省粮食和储备行业拥有省级以上科创平台85个,比2012年翻一番,小麦、玉米、大豆、高油酸花生油四大国家级创新中心落户山东。2021年,全省粮食行业共获得专利109项,共获得新产品成果21个,新技术成果6个,新工艺成果24个。省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印发科技兴粮和人才兴粮实施意见,坚持人才引领发展、人才兴粮兴储,大力度推进科技研发创新、人才引育创新,加强粮食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举办6届全省粮食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营造主动科研创新、尊重技能人才的风尚。
  齐鲁粮油品牌成势聚能。通过搭建总体架构,强化标准引领,线上线下推广,全力推动“齐鲁粮油”品牌建设,相关工作先后写入省委一号文件和省政府工作报告,纳入省“十四五”规划和粮食安全产业带实施方案等重大工作部署。成立山东粮油产业联盟,组建全国首个粮食行业品牌研究院和全国首个公共品牌产研孵化中心;探索数字赋能,打造全国首家粮食流通领域产业互联网平台——“好粮有网”,VR云展厅全面上线,大型纪录片以及“齐麦麦”“鲁果果”卡通形象和科普动画全国首创。发布实施《山东馒头用小麦粉》等9项团体标准,明确实施主体和制订遴选标准,两年遴选“齐鲁粮油”产品148款,72款产品获得“中国好粮油”产品称号,总数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同时,通过举办中国行推介会、省际携企展示展销、省内“六进”活动等数百场落地营销方式,持续强化品牌宣传,构建全方位媒体宣传矩阵,带动相关企业累计新增销售收入400多亿元,产品市场占有率持续攀升。“齐鲁粮油”连续3年入选“中国粮油影响力公共品牌”,2021年中国品牌促进会评定“齐鲁粮油”品牌价值高达681亿元,居全国产业集聚区区域品牌榜首,“道不尽齐鲁粮油好”已成为社会共识。今年9月,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宣传推介会上,山东鲁花集团有限公司和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荣获首批“好品山东”企业形象标识授权证书。
开展绿色仓储提升行动 仓储设施条件更好
  从消除“危仓老库”着手,连年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提升粮食仓储设施水平,开展绿色仓储提升行动,推广绿色储粮技术,有效提升了储粮安全系数和工作效率。
  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效应不断显现。2021年9月9日至11日,由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在济南举办。大会发布了《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济南倡议》和《山东粮食减损行动方案》。近两年来,德州、滨州等地节粮减损效果良好,国家粮食和储备局印发专刊推广山东节粮减损集成改革做法。
  仓储设施条件达历史最好。全省建立起省市级大中型储备库、县级中心库和基层收纳库三级互为补充、较为完善的仓储设施体系。截至目前,全省粮食完好仓容从562亿斤增至859亿斤,仓容总量增加297亿斤,增幅达52.8%;罐容从27亿斤增至47亿斤,罐容总量增加20亿斤,增幅达74.1%。
  粮食绿色仓储提升成效显著。全省累计投入资金10.8亿元,维修改造仓容146亿斤,功能提升仓容118亿斤,购置机械设备3300余台、空气呼吸器1400余台。计划投资9.8亿元,支持地方政策性储备粮库绿色仓储升级改造和新建扩建仓容47.2亿斤。推广“四合一”储粮集成新技术,粮食损耗、单位能耗和化学药剂使用量明显降低。
粮食信息化水平持续攀升 粮食安全监管更智能
  从2012年省直和青岛、东营、威海等地数十家粮库探索地方储备粮信息化管理,到2022年粮食“产购储加销”全面启动数字化转型,山东粮食信息化在全国实现3个率先:率先完成省级平台建设、粮库智能化升级以及与国家平台互联互通;率先建成粮食流通领域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好粮有网”;率先完成粮食购销领域监管信息化建设阶段性任务,粮食流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已经全面起势。
  “山东省粮食流通管理云平台”建成使用。2007年起着手探索仓储信息化建设,在全国率先建成省市县三级一体化的综合性电子政务平台,率先完成全省粮库智能化升级,率先实现国家平台—省级平台—粮库信息系统三级架构全面互联互通,打造了粮食信息化建设的山东经验。
  监管信息化实现“一屏观全省”。云平台覆盖1000多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有关部门,以及9000多家涉粮企事业单位及人员近3万人,业务管理信息化监管和粮油库存动态实时监控实现全覆盖。数据叠加电子地图查询展示,全省仓储设施和地方储备粮库存的规模和布局、粮食数量、质量监测、视频在线监控一目了然,并联通国家级监管平台,实现了“一屏观全省”。2022年9月底,山东作为试点中的试点,率先完成国家粮食和储备局下达的粮食购销领域监管信息化建设阶段性任务目标,实现省级储备粮油监管信息化全覆盖。
  “好粮有网”赋能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好粮有网”粮油智慧交易平台,搭建全国粮食行业首个“VR云展厅”,上线“齐鲁粮油”全景超市。借助互联网平台,山东建成了面向粮食仓库、粮油加工企业、粮油销售企业、大宗粮油消费组织以及粮油零售商户及个人消费者的B2B2C完整粮油产业链构架,实现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重塑与提升,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助力粮食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好粮有网”项目经过3期建设,已开设了9个主题场馆,进驻企业400余家,上架商品7000多款,交易额累计超70亿元。
物资储备体系不断优化物资保障水平更高
  积极稳健推进机构改革,扎实履行物资储备管理新职能,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多元互补,健全实物和产能、政府和企业储备相结合的储备体系。
  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成立山东省物资储备管理中心,修订完善省级应急物资调拨程序,省级救灾物资应急保障预案,山东省救灾物资储备管理暂行办法和山东省救灾物资储备库管理办法,建立重要物资战略储备制度,服务国家安全体系建设能力进一步增强。
  储备布局不断优化。强化省级救灾物资2小时运输圈建设,以省级中心库为依托,按照东中西分布,全面形成“1+7”省级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布局。
  储备设施建设得到加强。高质量建设省级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基地,总投资5593万元,建成后省级救灾物资仓储面积超过10000㎡,达到省级救灾物资仓储设施国家标准。
  储备规模大幅提升。健全实物和产能、政府和企业储备相结合的储备体系,省级救灾物资总价值近6000万元,能够满足12万人紧急转移安置需要。省级救灾物资应急保障协议签约企业达到11家,应急状态下日产能达到13.7万件,大大提升省级储备应急效能,做到一旦需要,迅即保供。
  应急保障能力得到检验。先后完成抗击“利奇马”台风、支援青海省海北州抗震救灾、省内部分市和新疆喀什疫情防控等物资保障任务,累计调运救灾物资15.78万件,总价值3300万元,圆满完成物资保障任务。
粮食监管能力有效加强 粮食市场监管更严
  法治粮食建设迈上新台阶,完善粮食管理规章制度,推动地方粮食立法,创新手段、强化监管,推动法治水平不断提高。
  建立健全粮食法治体系。2004年、2006年,省政府分别出台《山东省粮食收购管理办法》《山东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主动适应粮食流通工作新情况、新变化,对两部涉粮政府规章提出了全面、系统、有针对性的修正意见,省政府于今年4月25日公布施行。取消2004年实行的粮食收购许可制度,改为备案管理,及时对省市县三级粮食和储备部门权责清单进行修订,推进政务服务改革。同时,积极推进地方粮食立法,《山东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列入省人大和省政府立法计划,正在调研论证。
  政策性粮食监管力度不断加大。认真组织开展全省粮食安全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政策性粮食库存交叉检查,不断完善粮食库存检查方式,确保粮食库存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管理规范,守住管好地方储备粮安全底线。
  购销领域专项整治扎实推进。聚焦粮食主管监督责任,深入开展部门自查;坚持全覆盖、无盲区的原则,全面开展国有企业清查;建立整改台账,开展省级督导,压实问题整改责任。专项整治开展以来,全省实施行政处罚12起,罚款共计151.27万元,持续释放粮食流通强监管信号。坚持“当下改”和“长久立”相结合,制定印发各类通知制度42项,长效机制不断健全完善。
  监管方式不断创新。推进“互联网+ 粮食”执法监管,实现监管事项覆盖率、监管数据填报正确率和及时率3个100%;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抽查,采取“四不两直”等方式加强执法检查、专项检查,2020年以来采取随机检查657次。今年,省粮食和储备局、省市场监管局签订协同监管协议,部门联合监管打开新局面。
  
奋楫新征程
着力推动粮食和物资储备事业开创新局面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全省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将扎实推进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粮食流通体系建设、粮食产业振兴、安全生产和应急保障、党建业务融合“五个走在前”,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体系,描绘新蓝图、书写新答卷。
  省粮食和储备局将联合省发展改革委制定“十四五”时期加强粮食节约实施方案;加快推进“绿色仓储提升行动”,构建政府储备节粮减损体系,不断提升全省粮食收储能力;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提升粮食加工工艺和技术水平,减少粮食加工环节损失浪费;充分发挥已建成的280家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作用,为种粮农民提供“五代”服务,助农减损增收。
  加快推进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整合仓储设施资源,优化仓储设施布局,持续升级改造仓储设施,推广应用绿色储粮技术,升级信息化管理系统,逐步构建绿色储粮生态化、设施设备现代化、仓储管理精细化的粮食仓储体系。鼓励关键粮食机械装备的自主研制和推广应用,推动提升整体装备水平。
  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集中优势资源,以项目促产业,加快释放乘数效应,打造“十四五”时期优质粮食工程升级版,持续增加优质粮源供给,推动山东粮食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实施“粮芯计划”,实现优势产业与先进技术有效对接,为产业发展注入“科技芯”,向专、新、特、精方向发展,促进相关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增效益。优化产业结构布局,融入双循环大格局,推动粮食进口来源多元化,增强进口粮食供应链弹性。充分发挥基础优势,将山东打造成为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中国食用植物油田”。
  全力扩大生活类救灾物资储备规模,2025年年底前省级救灾物资储备达到保障受灾转移安置20万人标准。着力推动战略和应急储备管理改革走向纵深,科学确定物资储备的品类、规模和方式、布局,储备能力更好遂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任务。
  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山东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工作,把保障粮食安全列为严守的“一排底线”之首,明确要求各地各部门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重点任务抓紧抓实,坚决扛稳扛牢保障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
  省粮食和储备局负责人表示,要始终牢记粮食安全“国之大者”,强化责任担当,提升能力素质,坚定不移做实储备、做活流通、做强产业、做优品牌,守住管好“齐鲁粮仓”,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山东力量。
  
①潍坊市寒亭区海水稻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基地测产完成,海水稻基地亩产再创新高,实现四连增。               □摄影:张蓓 付明皓
②⑤收割机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郯城街道田间收获水稻。 □摄影:张春雷
③东营市粮食和物资储备有限公司现代化的浅圆仓,大大提高了粮食储备水平和装卸效率。                     □摄影:孟宪城
④10月21日,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马头镇大丰收家庭农场农民在晾晒收获的玉米。                        □摄影:房德华
⑥金胜粮油集团现代化的生产线,其花生油产销量连续5年位列全国前三名。
⑦日前,东营市东营区金丰家庭农场在晾晒收获的玉米,确保颗粒归仓。
                         □摄影:缪宏伟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牢记农业大省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责任,把粮食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科学规划、多措并举,推进粮食产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推动全省粮食产业走在全国前列,谱写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时代新篇章。
十年砥砺奋进
山东粮食和物资保障水平实现新跨越

粮食安全制度逐步健全
粮食饭碗端得更牢

  充分发挥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指挥棒作用,将粮食安全纳入全省高质量发展考核,考核力度持续增强,各项粮食安全制度逐步完善,安全责任进一步压实,粮食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建立健全粮食安全责任制。省政府出台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实施意见及《山东省粮食安全责任考核办法》,并成立由两位副省长任组长,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农村厅、省粮食和储备局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的省粮食安全责任考核工作组,部署推进年度粮食安全责任考核工作。
  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2022年,在全国领先出台《中共山东省委常委会及其成员粮食安全工作职责清单》《省政府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粮食安全工作职责清单》,把职责任务明确到省委常委会、省政府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并压实到省直有关部门。
  粮食安全指标纳入全省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自2017年起,先后将市县地方粮食和成品粮油储备完成情况、地方储备粮风险防控、粮食流通监管风险防控、地方储备粮油管理和储存安全等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范围,倒逼市县粮食安全责任落实。
  率先使用责任考核数字化动态管理系统。在全国率先开发使用粮食安全责任考核数字化动态管理系统,将年度考核和日常督导相结合,确保粮食安全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细落到位。
  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五连优”。自2016年国家实施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以来,我省实现“五连优”并居通报表彰省份前列。国家粮食安全考核办公室将我省制定职责清单情况以专刊形式发有关部委、单位和各省区市。
粮食储备体系更加完善
储备基础打得更实

  推动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履行保障区域粮食安全责任,建立完备的储备体系,创新成品粮油储备,不断充实地方粮食储备,粮食储备抗风险能力比10年前大大增强。
  建立中央和省市县三级储备体系。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履行保障区域粮食安全责任,不断充实地方粮食储备。截至2021年末,全省地方储备粮实际库存比10年前增长超过70%,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推动建立成品粮油储备体系。从零起步创建成品粮油储备,全省16市建立了15天以上成品粮储备,并纳入全省高质量发展考核,实现新的突破。截至2021年底,全省建立成品粮、成品油储备,分别可供应城区人口26天和60天的需求,粮食应急保障功能不断增强。
  完善地方储备安全管理机制。确保地方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管理规范。制定落实《山东省地方储备粮轮换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实现地方储备管理有法可依。建立外部监督管理机制,按要求开展政策性粮食库存检查、专项执法检查和粮油质量检查,实现地方储备粮关键时刻拿得出、调得动、用得上。
粮食应急体系不断完备 保供稳市能力更强
  粮食应急体系不断完备,应急预案实现全省覆盖,建立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常规投入机制、粮情监测预警体系,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实现较大提升。
  形成比较完备的粮食应急预案体系。2020年,省粮食和储备局对现行预案适用性进行全面评估,结合疫情防控对《山东省粮食安全风险防控应急预案》进行再次修改完善,确保预案更符合实际、覆盖面更广。在此基础上,推动市县编制区域性粮食风险防控应急预案。目前16个市都制定了粮食安全风险应急预案,实现省内辖区全覆盖。
  织密覆盖城乡的粮食应急保障网络。10年前,应急保供网点少,覆盖面不全,功能不完善。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构筑完善粮食应急保障网络,大大增强了粮食应急保障功能。截至目前,全省每个乡镇都设立粮食应急供应网点,共设立粮食应急供应网点2090家,应急加工企业294家,应急配送中心190家,应急储运企业210家,以及配套的各级配送中心。
  打造粮食“135”应急供应保障圈。省财政加大对应急保障体系投入力度,把应急体系建设写进粮食行业五年规划强力推进。“十三五”期间,省财政分4批投入资金2.24亿元,支持建设各级粮食应急项目162个,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区);“十四五”规划明确,计划投入2.8亿元在济南、青岛、滨州、临沂建设四大粮食应急保障基地,投资1亿元对2090家粮食应急供应网点进行改造升级,构建都市区1小时、周边城市3小时、城市群5小时的粮食“135”应急供应保障圈。
  构建粮情监测预警体系。10年前主要靠市县人工汇总,电话汇报粮情监测数据,目前实现了企业和监测点通过国家粮油统计信息系统直报数据,全省纳入统计监测范围企业2206家,设立城镇调查户1680户,农村调查户2942户,设置完善105个国家级价格监测点和737个省级价格监测点,构建起了上下贯通、左右衔接、服务到位的粮情监测预警体系,系统提高了监测数据的客观性,组建了会商专家队伍,并配套制定了粮情监测预警机制。
粮食产业经济跨越发展 产业发展动能更足
  山东作为国家首批优质粮食工程重点支持省份,全力推进项目实施,倾力打造优质粮食工程“齐鲁样板”,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粮食产业经济蓬勃发展。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已累计投资96.55亿元,发展优质粮食订单种植740万亩,新增优质粮食130亿斤。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粮食企业集团有6家、过30亿元的企业达30家,18家企业入选全国食用油和小麦粉加工企业50强,并在全国推出“滨州模式”,巩固提升产业发展先进经验做法,涌现出一大批优质粮油企业。280个产后服务中心建成使用,粮食产后损失率降低约4个百分点。“1个省级站+16个市级站+65个县级站”粮食质检体系基本形成,粮食质量安全监管、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年检测粮油样品达2万个以上。10年来,全省粮食产业总产值连续跨过3000亿元、4000亿元台阶。2021年,山东粮食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975亿元,比工程实施前增加1300多亿元。2022年前三季度产值同比增加200多亿元,正在向突破5000亿元关口阔步迈进,继续稳居全国首位。山东每年供应全国3/5的花生油、玉米油,1/5的面粉,1/3的深加工产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山东力量,彰显了大省担当。
  科技兴粮兴储成效显著。2021年,列入国家财政科技项目投资总预算达4279万元,同比增长51.8%;全省粮食和储备行业拥有省级以上科创平台85个,比2012年翻一番,小麦、玉米、大豆、高油酸花生油四大国家级创新中心落户山东。2021年,全省粮食行业共获得专利109项,共获得新产品成果21个,新技术成果6个,新工艺成果24个。省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印发科技兴粮和人才兴粮实施意见,坚持人才引领发展、人才兴粮兴储,大力度推进科技研发创新、人才引育创新,加强粮食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举办6届全省粮食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营造主动科研创新、尊重技能人才的风尚。
  齐鲁粮油品牌成势聚能。通过搭建总体架构,强化标准引领,线上线下推广,全力推动“齐鲁粮油”品牌建设,相关工作先后写入省委一号文件和省政府工作报告,纳入省“十四五”规划和粮食安全产业带实施方案等重大工作部署。成立山东粮油产业联盟,组建全国首个粮食行业品牌研究院和全国首个公共品牌产研孵化中心;探索数字赋能,打造全国首家粮食流通领域产业互联网平台——“好粮有网”,VR云展厅全面上线,大型纪录片以及“齐麦麦”“鲁果果”卡通形象和科普动画全国首创。发布实施《山东馒头用小麦粉》等9项团体标准,明确实施主体和制订遴选标准,两年遴选“齐鲁粮油”产品148款,72款产品获得“中国好粮油”产品称号,总数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同时,通过举办中国行推介会、省际携企展示展销、省内“六进”活动等数百场落地营销方式,持续强化品牌宣传,构建全方位媒体宣传矩阵,带动相关企业累计新增销售收入400多亿元,产品市场占有率持续攀升。“齐鲁粮油”连续3年入选“中国粮油影响力公共品牌”,2021年中国品牌促进会评定“齐鲁粮油”品牌价值高达681亿元,居全国产业集聚区区域品牌榜首,“道不尽齐鲁粮油好”已成为社会共识。今年9月,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宣传推介会上,山东鲁花集团有限公司和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荣获首批“好品山东”企业形象标识授权证书。
开展绿色仓储提升行动 仓储设施条件更好
  从消除“危仓老库”着手,连年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提升粮食仓储设施水平,开展绿色仓储提升行动,推广绿色储粮技术,有效提升了储粮安全系数和工作效率。
  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效应不断显现。2021年9月9日至11日,由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在济南举办。大会发布了《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济南倡议》和《山东粮食减损行动方案》。近两年来,德州、滨州等地节粮减损效果良好,国家粮食和储备局印发专刊推广山东节粮减损集成改革做法。
  仓储设施条件达历史最好。全省建立起省市级大中型储备库、县级中心库和基层收纳库三级互为补充、较为完善的仓储设施体系。截至目前,全省粮食完好仓容从562亿斤增至859亿斤,仓容总量增加297亿斤,增幅达52.8%;罐容从27亿斤增至47亿斤,罐容总量增加20亿斤,增幅达74.1%。
  粮食绿色仓储提升成效显著。全省累计投入资金10.8亿元,维修改造仓容146亿斤,功能提升仓容118亿斤,购置机械设备3300余台、空气呼吸器1400余台。计划投资9.8亿元,支持地方政策性储备粮库绿色仓储升级改造和新建扩建仓容47.2亿斤。推广“四合一”储粮集成新技术,粮食损耗、单位能耗和化学药剂使用量明显降低。
粮食信息化水平持续攀升 粮食安全监管更智能
  从2012年省直和青岛、东营、威海等地数十家粮库探索地方储备粮信息化管理,到2022年粮食“产购储加销”全面启动数字化转型,山东粮食信息化在全国实现3个率先:率先完成省级平台建设、粮库智能化升级以及与国家平台互联互通;率先建成粮食流通领域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好粮有网”;率先完成粮食购销领域监管信息化建设阶段性任务,粮食流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已经全面起势。
  “山东省粮食流通管理云平台”建成使用。2007年起着手探索仓储信息化建设,在全国率先建成省市县三级一体化的综合性电子政务平台,率先完成全省粮库智能化升级,率先实现国家平台—省级平台—粮库信息系统三级架构全面互联互通,打造了粮食信息化建设的山东经验。
  监管信息化实现“一屏观全省”。云平台覆盖1000多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有关部门,以及9000多家涉粮企事业单位及人员近3万人,业务管理信息化监管和粮油库存动态实时监控实现全覆盖。数据叠加电子地图查询展示,全省仓储设施和地方储备粮库存的规模和布局、粮食数量、质量监测、视频在线监控一目了然,并联通国家级监管平台,实现了“一屏观全省”。2022年9月底,山东作为试点中的试点,率先完成国家粮食和储备局下达的粮食购销领域监管信息化建设阶段性任务目标,实现省级储备粮油监管信息化全覆盖。
  “好粮有网”赋能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好粮有网”粮油智慧交易平台,搭建全国粮食行业首个“VR云展厅”,上线“齐鲁粮油”全景超市。借助互联网平台,山东建成了面向粮食仓库、粮油加工企业、粮油销售企业、大宗粮油消费组织以及粮油零售商户及个人消费者的B2B2C完整粮油产业链构架,实现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重塑与提升,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助力粮食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好粮有网”项目经过3期建设,已开设了9个主题场馆,进驻企业400余家,上架商品7000多款,交易额累计超70亿元。
物资储备体系不断优化物资保障水平更高
  积极稳健推进机构改革,扎实履行物资储备管理新职能,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多元互补,健全实物和产能、政府和企业储备相结合的储备体系。
  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成立山东省物资储备管理中心,修订完善省级应急物资调拨程序,省级救灾物资应急保障预案,山东省救灾物资储备管理暂行办法和山东省救灾物资储备库管理办法,建立重要物资战略储备制度,服务国家安全体系建设能力进一步增强。
  储备布局不断优化。强化省级救灾物资2小时运输圈建设,以省级中心库为依托,按照东中西分布,全面形成“1+7”省级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布局。
  储备设施建设得到加强。高质量建设省级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基地,总投资5593万元,建成后省级救灾物资仓储面积超过10000㎡,达到省级救灾物资仓储设施国家标准。
  储备规模大幅提升。健全实物和产能、政府和企业储备相结合的储备体系,省级救灾物资总价值近6000万元,能够满足12万人紧急转移安置需要。省级救灾物资应急保障协议签约企业达到11家,应急状态下日产能达到13.7万件,大大提升省级储备应急效能,做到一旦需要,迅即保供。
  应急保障能力得到检验。先后完成抗击“利奇马”台风、支援青海省海北州抗震救灾、省内部分市和新疆喀什疫情防控等物资保障任务,累计调运救灾物资15.78万件,总价值3300万元,圆满完成物资保障任务。
粮食监管能力有效加强 粮食市场监管更严
  法治粮食建设迈上新台阶,完善粮食管理规章制度,推动地方粮食立法,创新手段、强化监管,推动法治水平不断提高。
  建立健全粮食法治体系。2004年、2006年,省政府分别出台《山东省粮食收购管理办法》《山东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主动适应粮食流通工作新情况、新变化,对两部涉粮政府规章提出了全面、系统、有针对性的修正意见,省政府于今年4月25日公布施行。取消2004年实行的粮食收购许可制度,改为备案管理,及时对省市县三级粮食和储备部门权责清单进行修订,推进政务服务改革。同时,积极推进地方粮食立法,《山东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列入省人大和省政府立法计划,正在调研论证。
  政策性粮食监管力度不断加大。认真组织开展全省粮食安全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政策性粮食库存交叉检查,不断完善粮食库存检查方式,确保粮食库存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管理规范,守住管好地方储备粮安全底线。
  购销领域专项整治扎实推进。聚焦粮食主管监督责任,深入开展部门自查;坚持全覆盖、无盲区的原则,全面开展国有企业清查;建立整改台账,开展省级督导,压实问题整改责任。专项整治开展以来,全省实施行政处罚12起,罚款共计151.27万元,持续释放粮食流通强监管信号。坚持“当下改”和“长久立”相结合,制定印发各类通知制度42项,长效机制不断健全完善。
  监管方式不断创新。推进“互联网+ 粮食”执法监管,实现监管事项覆盖率、监管数据填报正确率和及时率3个100%;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抽查,采取“四不两直”等方式加强执法检查、专项检查,2020年以来采取随机检查657次。今年,省粮食和储备局、省市场监管局签订协同监管协议,部门联合监管打开新局面。
  
奋楫新征程
着力推动粮食和物资储备事业开创新局面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全省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将扎实推进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粮食流通体系建设、粮食产业振兴、安全生产和应急保障、党建业务融合“五个走在前”,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体系,描绘新蓝图、书写新答卷。
  省粮食和储备局将联合省发展改革委制定“十四五”时期加强粮食节约实施方案;加快推进“绿色仓储提升行动”,构建政府储备节粮减损体系,不断提升全省粮食收储能力;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提升粮食加工工艺和技术水平,减少粮食加工环节损失浪费;充分发挥已建成的280家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作用,为种粮农民提供“五代”服务,助农减损增收。
  加快推进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整合仓储设施资源,优化仓储设施布局,持续升级改造仓储设施,推广应用绿色储粮技术,升级信息化管理系统,逐步构建绿色储粮生态化、设施设备现代化、仓储管理精细化的粮食仓储体系。鼓励关键粮食机械装备的自主研制和推广应用,推动提升整体装备水平。
  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集中优势资源,以项目促产业,加快释放乘数效应,打造“十四五”时期优质粮食工程升级版,持续增加优质粮源供给,推动山东粮食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实施“粮芯计划”,实现优势产业与先进技术有效对接,为产业发展注入“科技芯”,向专、新、特、精方向发展,促进相关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增效益。优化产业结构布局,融入双循环大格局,推动粮食进口来源多元化,增强进口粮食供应链弹性。充分发挥基础优势,将山东打造成为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中国食用植物油田”。
  全力扩大生活类救灾物资储备规模,2025年年底前省级救灾物资储备达到保障受灾转移安置20万人标准。着力推动战略和应急储备管理改革走向纵深,科学确定物资储备的品类、规模和方式、布局,储备能力更好遂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任务。
  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山东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工作,把保障粮食安全列为严守的“一排底线”之首,明确要求各地各部门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重点任务抓紧抓实,坚决扛稳扛牢保障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
  省粮食和储备局负责人表示,要始终牢记粮食安全“国之大者”,强化责任担当,提升能力素质,坚定不移做实储备、做活流通、做强产业、做优品牌,守住管好“齐鲁粮仓”,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山东力量。
  
①潍坊市寒亭区海水稻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基地测产完成,海水稻基地亩产再创新高,实现四连增。               □摄影:张蓓 付明皓
②⑤收割机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郯城街道田间收获水稻。 □摄影:张春雷
③东营市粮食和物资储备有限公司现代化的浅圆仓,大大提高了粮食储备水平和装卸效率。                     □摄影:孟宪城
④10月21日,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马头镇大丰收家庭农场农民在晾晒收获的玉米。                        □摄影:房德华
⑥金胜粮油集团现代化的生产线,其花生油产销量连续5年位列全国前三名。
⑦日前,东营市东营区金丰家庭农场在晾晒收获的玉米,确保颗粒归仓。
                         □摄影:缪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