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基础、真问题、好文章”

——山东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成效卓著

2022-11-0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董艳
  
  “感谢我的导师,让我体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那份骄傲”“希望我的师弟师妹们能把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选题继续做下去,真的非常有意义”……今年6月,山东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培养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毕业了,每个研究生都在留言册里写下自己三年来的学习体会和对学院发展的祝福。学院今年虽然仅有9名硕士研究生,却在学校双盲送审毕业论文成绩中有4篇为优秀。优异成绩的取得源于公共管理学科硕士培养坚持的“厚基础、真问题、好文章”。
   导师组团 提供一个厚基础
  基础的厚度决定事业的高度。对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生来说,研究方法和阅读量是基础;对于研究生培养而言,导师团队和课程体系就是基础。为了夯实这个基础,学院将工作思路确定为以学科优势赋能人才培养。在新文科建设的思维指导下,学院对现有的专业面向公益慈善、行政管理、社会保障等三个方向进行学科方向定位,并以此来加强导师团队的建设。不同方向的导师学术风格和思维模式的差异可以拓宽学生的学术思维、打开学术视野。同一方向的导师聚焦相近的学术前沿问题,团队协作课题攻坚。在这三个交叉互补的学科方向框架下,既满足社会需求又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逐步丰满。在强调教学管理严谨规范的同时,研究生课程的思辨性和创新性成为导师团队的共识。
  代入情境 解决一个真问题
  问题意识是研究生形成研究兴趣、进行学术思考、开展学术研究的前提。为了激发研究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获得更多的体验感和成就感,公共管理学院着力推动与地方政府的交流合作,推动研究生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研究生在完成基础课程学习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需要,进入不同专业方向的科研团队,通过参与完成相应科研项目,撰写毕业论文,实现在专业具体方向的深化,从而实现研究生培养方向的细化和具体化。从2019年到2022年,学院与烟台市各区县政府部门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从人才培养、党建联建、实习实践、智库咨询各方面加强了研究生培养工作。三年间,研究生在导师的带领下参与了《公益慈善特色的网格化社区构建与治理现代化实现路径研究》《烟台市乡村振兴蓝皮书(2020)》以及《山东慈善发展研究报告1978—2020》等十余个课题项目,发表学术论文21篇,“干中学”成为每一名研究生的必修课。
  深入思考 淬炼一篇好文章
  厚基础需要学生静得下来,真问题需要学生走得出去,而好文章需要学生在动静结合的基础上会思考和创新。为了保证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院严把论文质量关,对于导师指导和学生写作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应对国家和社会需求、将学习同思考、观察同思考、实践同思考结合起来,重点关注社区、街道、乡村的基层组织运行,把疫情防控、公益慈善、社会保障、乡村振兴、网格治理等进行跨专业的研讨和分析,以此为基础进行学术创新。“三年来,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怎样用学术视角观察社会、思考问题。”2019级公益慈善方向研究生王怡萝用三年时间走遍了烟台的一百多个城乡社区。“研一时,在导师的启发下我学会了通过‘小切口’解决‘大问题’的思考方法,这对我完成7万多字毕业论文有特别大的帮助。”更让王怡萝骄傲的是,她与导师共同完成的研究成果《关于建设烟台公益慈善城市的建议》,获得烟台市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并写入2022年烟台政府工作报告。这也成为她简历上最为亮眼的经历。“我也即将成为一名教师,今后我会把在山商学到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传授给我的学生。”
  如今,公共管理学科的第一批硕士毕业生已经走出校门,他们犹如学校的一张张名片,向社会传递着山商扎实勤勉的学风和校风。厚基础、真问题、好文章也将让他们受益一生。
  □董艳
  
  “感谢我的导师,让我体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那份骄傲”“希望我的师弟师妹们能把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选题继续做下去,真的非常有意义”……今年6月,山东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培养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毕业了,每个研究生都在留言册里写下自己三年来的学习体会和对学院发展的祝福。学院今年虽然仅有9名硕士研究生,却在学校双盲送审毕业论文成绩中有4篇为优秀。优异成绩的取得源于公共管理学科硕士培养坚持的“厚基础、真问题、好文章”。
   导师组团 提供一个厚基础
  基础的厚度决定事业的高度。对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生来说,研究方法和阅读量是基础;对于研究生培养而言,导师团队和课程体系就是基础。为了夯实这个基础,学院将工作思路确定为以学科优势赋能人才培养。在新文科建设的思维指导下,学院对现有的专业面向公益慈善、行政管理、社会保障等三个方向进行学科方向定位,并以此来加强导师团队的建设。不同方向的导师学术风格和思维模式的差异可以拓宽学生的学术思维、打开学术视野。同一方向的导师聚焦相近的学术前沿问题,团队协作课题攻坚。在这三个交叉互补的学科方向框架下,既满足社会需求又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逐步丰满。在强调教学管理严谨规范的同时,研究生课程的思辨性和创新性成为导师团队的共识。
  代入情境 解决一个真问题
  问题意识是研究生形成研究兴趣、进行学术思考、开展学术研究的前提。为了激发研究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获得更多的体验感和成就感,公共管理学院着力推动与地方政府的交流合作,推动研究生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研究生在完成基础课程学习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需要,进入不同专业方向的科研团队,通过参与完成相应科研项目,撰写毕业论文,实现在专业具体方向的深化,从而实现研究生培养方向的细化和具体化。从2019年到2022年,学院与烟台市各区县政府部门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从人才培养、党建联建、实习实践、智库咨询各方面加强了研究生培养工作。三年间,研究生在导师的带领下参与了《公益慈善特色的网格化社区构建与治理现代化实现路径研究》《烟台市乡村振兴蓝皮书(2020)》以及《山东慈善发展研究报告1978—2020》等十余个课题项目,发表学术论文21篇,“干中学”成为每一名研究生的必修课。
  深入思考 淬炼一篇好文章
  厚基础需要学生静得下来,真问题需要学生走得出去,而好文章需要学生在动静结合的基础上会思考和创新。为了保证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院严把论文质量关,对于导师指导和学生写作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应对国家和社会需求、将学习同思考、观察同思考、实践同思考结合起来,重点关注社区、街道、乡村的基层组织运行,把疫情防控、公益慈善、社会保障、乡村振兴、网格治理等进行跨专业的研讨和分析,以此为基础进行学术创新。“三年来,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怎样用学术视角观察社会、思考问题。”2019级公益慈善方向研究生王怡萝用三年时间走遍了烟台的一百多个城乡社区。“研一时,在导师的启发下我学会了通过‘小切口’解决‘大问题’的思考方法,这对我完成7万多字毕业论文有特别大的帮助。”更让王怡萝骄傲的是,她与导师共同完成的研究成果《关于建设烟台公益慈善城市的建议》,获得烟台市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并写入2022年烟台政府工作报告。这也成为她简历上最为亮眼的经历。“我也即将成为一名教师,今后我会把在山商学到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传授给我的学生。”
  如今,公共管理学科的第一批硕士毕业生已经走出校门,他们犹如学校的一张张名片,向社会传递着山商扎实勤勉的学风和校风。厚基础、真问题、好文章也将让他们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