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望海而生 人间仙境

——秋日登名楼(下)

2022-10-29 作者: 张依盟 来源: 大众日报
  蓬莱阁
  □ 本报记者 张依盟
   本报实习生 张梦圆 陆佳慧

  “仰而望之,身企鹏翔;俯而瞰之,足蹑鳌背。”蓬莱阁,矗立在渤海之滨,丹崖山之巅。登上蓬莱阁,雄奇的云山雾海风光尽收眼底,云雾缭绕,烟波浩渺。
  蓬莱阁,始建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历代屡加修葺,没有经过重建,至今仍保持北宋原貌;因“八仙过海”传说和“海市蜃楼”奇观而闻名,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湖北黄鹤楼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
  蓬莱阁是由三清殿、吕祖殿、苏公祠、天后宫、龙王宫、蓬莱阁主体建筑、弥陀寺等几组不同的祠庙殿堂、楼阁、亭坊组成的建筑体。海市、海滋、平流雾并称海上三大自然奇观,它们曾同时出现于蓬莱阁以北的海面上,历史罕见、蔚为壮观。
  “蓬莱”最早作为神山之名,于春秋战国时期便有文字可考,《山海经》中有“蓬莱山在海中”之句;而在《史记·封禅书》中也有“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的记载。“蓬莱”作为地名则缘起汉武帝刘彻,唐人杜佑在《通典》中云:“汉武帝于此望海中蓬莱山,因筑城以为名。”汉武帝大抵是同秦始皇一样,来此访仙山、求仙药,虽访仙未果,蓬莱城却自此得名。
  秦皇汉武为蓬莱(古称登州)披上求仙问道的神秘色彩,“八仙过海”的神话传说和“登州海市”的奇特景观则使其闻名遐迩。
  八仙之说由来已久,但其定型并广泛流传始于明代吴元泰的《八仙出处东游记传》。相传吕洞宾、铁拐李、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八位神仙,在蓬莱阁醉酒后,各显神通,漂洋过海。“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也多有描绘,蓬莱阁则被冠以“人间仙境”的美称,使世人心驰神往。
  海市在汉代被称为“蜃气”,最早记载于《史记》,“海旁蜄(古同‘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云气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积。”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古登州出现海市景观颇为频繁,关于“登州海市”的记载,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言:“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或曰‘蛟蜃之气所为’。”
  如果说北宋以前的“蓬莱海市”为神仙之蓬莱,那么北宋之后则为人世之蓬莱,而这皆缘于蓬莱阁的兴建。
  唐朝时,当地居民在丹崖山上建龙王宫,僧人在丹崖南麓建弥陀寺。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郡守朱处约将龙王宫西移,始建蓬莱阁。朱处约在《蓬莱阁记》中写明了他修建蓬莱阁的原因,其中“后因名其阁曰蓬莱,盖志一时之事,意不知神仙之蓬莱也”,直接表明他的初衷是为了让虚无缥缈的“蓬莱仙境”成为世人皆可观之、触之之物。
  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巡抚李戴于其旁增建了一批建筑,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又进行扩建。历经千年的岁月演变,蓬莱阁由天后宫、龙王宫、蓬莱阁、吕祖殿、三清殿、弥陀寺等单体和附属建筑组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蔚为壮观。有别于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三座“望江楼”的是,蓬莱阁乃是一座“望海楼”,与烟波浩渺的渤海相辉映,于云雾缭绕之间形成一副“仙阁凌空”的唯美画卷。
  蓬莱阁自古为文人墨客荟萃之地,他们在此留下的碑刻匾额琳琅满目。蓬莱阁附近现存的历代文人雅士观海述景的题刻就有200余处。在蓬莱阁主阁的阁底正门悬挂的横匾“蓬莱阁”,是清代书法家铁保的手迹。避风亭内有刻石25方,其中9方是曾任登州军事首脑袁可力的《观海市》诗,明朝书法家董其昌为其所刻。
  “烟云缥缈郁孤台,积翠浮空雨半开。想见之罘观海市,绛宫明灭是蓬莱。”一代文豪苏轼,早在来蓬莱之前,就对海市心生向往。元丰八年(1085年)十月十五日,苏轼抵达登州任职,二十日又收到了朝廷任命其为礼部郎中的诏书,虽然正式就职只有五天,苏轼却深入了解民情,视察海防,向朝廷呈上《乞罢登莱榷盐状》和《登州召还议水军状》两道奏折,以实绩恩泽登州百姓,百姓为纪念其功德,集资修建苏公祠,更是留下了“五日登州府,千年苏公祠”的美谈。十一月上旬,苏轼启程赴京,在离开之前有幸得见海市奇观。
  “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卧碑亭里至今仍保存着他的《登州海市》手迹石刻,供人欣赏。
  □ 本报记者 张依盟
   本报实习生 张梦圆 陆佳慧

  “仰而望之,身企鹏翔;俯而瞰之,足蹑鳌背。”蓬莱阁,矗立在渤海之滨,丹崖山之巅。登上蓬莱阁,雄奇的云山雾海风光尽收眼底,云雾缭绕,烟波浩渺。
  蓬莱阁,始建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历代屡加修葺,没有经过重建,至今仍保持北宋原貌;因“八仙过海”传说和“海市蜃楼”奇观而闻名,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湖北黄鹤楼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
  蓬莱阁是由三清殿、吕祖殿、苏公祠、天后宫、龙王宫、蓬莱阁主体建筑、弥陀寺等几组不同的祠庙殿堂、楼阁、亭坊组成的建筑体。海市、海滋、平流雾并称海上三大自然奇观,它们曾同时出现于蓬莱阁以北的海面上,历史罕见、蔚为壮观。
  “蓬莱”最早作为神山之名,于春秋战国时期便有文字可考,《山海经》中有“蓬莱山在海中”之句;而在《史记·封禅书》中也有“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的记载。“蓬莱”作为地名则缘起汉武帝刘彻,唐人杜佑在《通典》中云:“汉武帝于此望海中蓬莱山,因筑城以为名。”汉武帝大抵是同秦始皇一样,来此访仙山、求仙药,虽访仙未果,蓬莱城却自此得名。
  秦皇汉武为蓬莱(古称登州)披上求仙问道的神秘色彩,“八仙过海”的神话传说和“登州海市”的奇特景观则使其闻名遐迩。
  八仙之说由来已久,但其定型并广泛流传始于明代吴元泰的《八仙出处东游记传》。相传吕洞宾、铁拐李、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八位神仙,在蓬莱阁醉酒后,各显神通,漂洋过海。“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也多有描绘,蓬莱阁则被冠以“人间仙境”的美称,使世人心驰神往。
  海市在汉代被称为“蜃气”,最早记载于《史记》,“海旁蜄(古同‘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云气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积。”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古登州出现海市景观颇为频繁,关于“登州海市”的记载,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言:“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或曰‘蛟蜃之气所为’。”
  如果说北宋以前的“蓬莱海市”为神仙之蓬莱,那么北宋之后则为人世之蓬莱,而这皆缘于蓬莱阁的兴建。
  唐朝时,当地居民在丹崖山上建龙王宫,僧人在丹崖南麓建弥陀寺。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郡守朱处约将龙王宫西移,始建蓬莱阁。朱处约在《蓬莱阁记》中写明了他修建蓬莱阁的原因,其中“后因名其阁曰蓬莱,盖志一时之事,意不知神仙之蓬莱也”,直接表明他的初衷是为了让虚无缥缈的“蓬莱仙境”成为世人皆可观之、触之之物。
  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巡抚李戴于其旁增建了一批建筑,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又进行扩建。历经千年的岁月演变,蓬莱阁由天后宫、龙王宫、蓬莱阁、吕祖殿、三清殿、弥陀寺等单体和附属建筑组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蔚为壮观。有别于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三座“望江楼”的是,蓬莱阁乃是一座“望海楼”,与烟波浩渺的渤海相辉映,于云雾缭绕之间形成一副“仙阁凌空”的唯美画卷。
  蓬莱阁自古为文人墨客荟萃之地,他们在此留下的碑刻匾额琳琅满目。蓬莱阁附近现存的历代文人雅士观海述景的题刻就有200余处。在蓬莱阁主阁的阁底正门悬挂的横匾“蓬莱阁”,是清代书法家铁保的手迹。避风亭内有刻石25方,其中9方是曾任登州军事首脑袁可力的《观海市》诗,明朝书法家董其昌为其所刻。
  “烟云缥缈郁孤台,积翠浮空雨半开。想见之罘观海市,绛宫明灭是蓬莱。”一代文豪苏轼,早在来蓬莱之前,就对海市心生向往。元丰八年(1085年)十月十五日,苏轼抵达登州任职,二十日又收到了朝廷任命其为礼部郎中的诏书,虽然正式就职只有五天,苏轼却深入了解民情,视察海防,向朝廷呈上《乞罢登莱榷盐状》和《登州召还议水军状》两道奏折,以实绩恩泽登州百姓,百姓为纪念其功德,集资修建苏公祠,更是留下了“五日登州府,千年苏公祠”的美谈。十一月上旬,苏轼启程赴京,在离开之前有幸得见海市奇观。
  “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卧碑亭里至今仍保存着他的《登州海市》手迹石刻,供人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