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大学——

在强农兴农中践行初心使命

2022-09-2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通讯员 王静
   本报记者 王桂利

  日前,科睿唯安公布了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最新数据,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与动物科学排名全球第155位,进入全球前1‰行列。学科建设成效显著,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为该校全力冲击“双一流”奠定了扎实基础。
  作为省属高校“双一流”建设、服务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山东农业大学主动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现代农业产业需求,坚决扛起立德树人和强农兴农的时代重任,凝心聚力谋发展,真抓实干强内涵,将宏伟的发展蓝图转化为生动的办学实践,在强农兴农中践行初心使命。
推进党建工作和学校事业发展
深度融合

  为进一步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山东农业大学党委坚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高扬旗帜强信仰,推进党建工作和学校事业发展深度融合。
  当好乡村振兴排头兵。该校党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求发展,把党建放在“田间地头”,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践行初心使命。
  坚持开展“过硬党支部”建设,选优配强支部书记,培育教师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形成“头雁效应”,增强支部凝聚力、影响力、战斗力,是山东农业大学党委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双融合、双促进的新举措。
  资环学院王金花教授是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党支部的原支部书记,2022年该支部入选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发挥支部作用,既要守住政治功能这个‘魂’,也要抓住服务功能这个‘根’。”王金花坚定地说。支部成员朱鲁生、王金花、付伟章等一批党员专家,聚焦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我国环境基准研究、山东省农村污水治理、环境保护科普宣传、东平湖水质优化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培养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
新农科人才

  该校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协同育人,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020年是山东高考综合改革首次在提前批设置紧缺涉农试点专业。山东农业大学紧密对接经济发展需求,加强“新农科”建设,开设新农科实验班农学和种子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与产业深度对接,与生物、信息、机械等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专业与产业协同发展,培养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新农科人才。
  “感觉自己来农大后最大的成长是对专业与实践的融合创新,我们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抗赤霉病材料筛选鉴定以及实地调研等工作,2021年9月,团队获得了齐鲁青年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作为新农科实验班的首批学生,如今读大三的赵新展认为,创新力是自己得到的最宝贵财富。
  “暑假里我们跟着孔老师作乡村调研,深入了解县域种业企业发展、品种展示评价、良种繁育推广、种子基地建设等情况,为我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坚定了我作为农学人助力乡村发展、强农兴农、发展农业建设的决心。”赵新展说,“我还参加了以‘青春在行动,追寻红色精神’为主题的黄河科考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悟乡村振兴的内涵。”
  学农爱农、为国为农的基因在一代代农大人的血液中流淌着。乡村振兴,一头连着老一辈农大人为国兴农的家国情怀,一头通向一个个朝气蓬勃的青春梦想,青年学生在强农兴农中传承红色基因,在“三农”服务一线成长成才。
奔赴齐鲁大地生产一线
开展技术帮扶

  学校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山东省八大发展战略布局,瞄准未来农业科技前沿,聚焦粮食安全、盐碱地作物种质创新等方向,把最好的论文写在齐鲁大地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山农力量”。
  2021年7月,学校启动党史学习教育“百名党员专家联百村”实践活动。117名党员专家带领318名研究生,“点对点”组成乡村振兴服务队,奔赴齐鲁大地生产一线开展技术帮扶,助力农业生产,让群众得实惠、让学生受教育,把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不断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这8个设施樱桃大棚现在每个棚年均纯收入10多万元,樱桃树成了我们的‘摇钱树’。”日照市五莲县许孟镇东楼子村冠樱美果蔬家庭农场负责人时延亮欣喜地说。隔壁大棚里,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李玲正给在场村民和她的研究生们讲解技术要领。
  时延亮家的8个设施大棚,是李玲2015年挂职五莲县科技副县长的时候帮他设计建造的。在五莲挂职的四年里,李玲提出了全县发展果树产业的整体思路,组建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在内的专家技术团队,带来了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质增效的新技术,借助校友资源建起了果品加工产业链,带动当地果树产业实现长足发展。仅“小国光”一个项目,就给全县带来了超过5000万元的经济效益。
  挂职期满回校后,李玲每天还会接到十几个果农的电话,小到一棵果树的病虫害防治,大到整个生产基地的规划建设,事无巨细,她总是耐心给出指导意见。
  在齐鲁大地的麦田、果园、农场、企业里,到处都能看到像李玲教授一样的山东农大党员专家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扎根在农村基层,奔波在田间地头,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为推动乡村振兴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徐剑波表示:“农业大学的党员专家、教师,就要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智慧。”
  □ 本报通讯员 王静
   本报记者 王桂利

  日前,科睿唯安公布了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最新数据,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与动物科学排名全球第155位,进入全球前1‰行列。学科建设成效显著,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为该校全力冲击“双一流”奠定了扎实基础。
  作为省属高校“双一流”建设、服务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山东农业大学主动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现代农业产业需求,坚决扛起立德树人和强农兴农的时代重任,凝心聚力谋发展,真抓实干强内涵,将宏伟的发展蓝图转化为生动的办学实践,在强农兴农中践行初心使命。
推进党建工作和学校事业发展
深度融合

  为进一步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山东农业大学党委坚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高扬旗帜强信仰,推进党建工作和学校事业发展深度融合。
  当好乡村振兴排头兵。该校党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求发展,把党建放在“田间地头”,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践行初心使命。
  坚持开展“过硬党支部”建设,选优配强支部书记,培育教师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形成“头雁效应”,增强支部凝聚力、影响力、战斗力,是山东农业大学党委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双融合、双促进的新举措。
  资环学院王金花教授是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党支部的原支部书记,2022年该支部入选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发挥支部作用,既要守住政治功能这个‘魂’,也要抓住服务功能这个‘根’。”王金花坚定地说。支部成员朱鲁生、王金花、付伟章等一批党员专家,聚焦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我国环境基准研究、山东省农村污水治理、环境保护科普宣传、东平湖水质优化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培养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
新农科人才

  该校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协同育人,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020年是山东高考综合改革首次在提前批设置紧缺涉农试点专业。山东农业大学紧密对接经济发展需求,加强“新农科”建设,开设新农科实验班农学和种子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与产业深度对接,与生物、信息、机械等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专业与产业协同发展,培养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新农科人才。
  “感觉自己来农大后最大的成长是对专业与实践的融合创新,我们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抗赤霉病材料筛选鉴定以及实地调研等工作,2021年9月,团队获得了齐鲁青年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作为新农科实验班的首批学生,如今读大三的赵新展认为,创新力是自己得到的最宝贵财富。
  “暑假里我们跟着孔老师作乡村调研,深入了解县域种业企业发展、品种展示评价、良种繁育推广、种子基地建设等情况,为我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坚定了我作为农学人助力乡村发展、强农兴农、发展农业建设的决心。”赵新展说,“我还参加了以‘青春在行动,追寻红色精神’为主题的黄河科考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悟乡村振兴的内涵。”
  学农爱农、为国为农的基因在一代代农大人的血液中流淌着。乡村振兴,一头连着老一辈农大人为国兴农的家国情怀,一头通向一个个朝气蓬勃的青春梦想,青年学生在强农兴农中传承红色基因,在“三农”服务一线成长成才。
奔赴齐鲁大地生产一线
开展技术帮扶

  学校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山东省八大发展战略布局,瞄准未来农业科技前沿,聚焦粮食安全、盐碱地作物种质创新等方向,把最好的论文写在齐鲁大地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山农力量”。
  2021年7月,学校启动党史学习教育“百名党员专家联百村”实践活动。117名党员专家带领318名研究生,“点对点”组成乡村振兴服务队,奔赴齐鲁大地生产一线开展技术帮扶,助力农业生产,让群众得实惠、让学生受教育,把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不断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这8个设施樱桃大棚现在每个棚年均纯收入10多万元,樱桃树成了我们的‘摇钱树’。”日照市五莲县许孟镇东楼子村冠樱美果蔬家庭农场负责人时延亮欣喜地说。隔壁大棚里,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李玲正给在场村民和她的研究生们讲解技术要领。
  时延亮家的8个设施大棚,是李玲2015年挂职五莲县科技副县长的时候帮他设计建造的。在五莲挂职的四年里,李玲提出了全县发展果树产业的整体思路,组建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在内的专家技术团队,带来了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质增效的新技术,借助校友资源建起了果品加工产业链,带动当地果树产业实现长足发展。仅“小国光”一个项目,就给全县带来了超过5000万元的经济效益。
  挂职期满回校后,李玲每天还会接到十几个果农的电话,小到一棵果树的病虫害防治,大到整个生产基地的规划建设,事无巨细,她总是耐心给出指导意见。
  在齐鲁大地的麦田、果园、农场、企业里,到处都能看到像李玲教授一样的山东农大党员专家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扎根在农村基层,奔波在田间地头,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为推动乡村振兴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徐剑波表示:“农业大学的党员专家、教师,就要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