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小城造

2022-06-18 作者: 王浩奇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王浩奇 报道   6月10日,珞石智能制造产业园,工作人员正在调试机器人。
  □ 本报记者 王浩奇 
  本报通讯员 盛 超 周波汝

  前些日子,珞石(山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搬出政府提供的标准化厂房,入驻自己拿地建设的珞石智能制造产业园,产能扩大15倍。经5年孵化,如今的珞石已挤进国内机器人Top10,成为山东最大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基地。
  熟悉机器人产业的人知道,业内“四大家族”均为日本和欧洲企业,国内知名企业也多青睐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而在鲁西南一隅的县级市邹城,却在9年里发展起17家机器人企业,立起省内机器人产业一极。这期间发生了什么?
一场比赛结下缘分
  “来邹城时33岁,那时我的青春才刚刚开始。”6月10日,济宁机器人产业园,埋头于满屏代码的于洪金抬起脸说。2015年,于洪金从老家北京来到600公里外的邹城,带着自己的梦想扎进了一座小城的“梦想”。
  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邹城一直在努力转型。2013年,诺博泰机器人项目落地,成为当地第一家机器人集成项目。
  2014年,一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因迟迟找不到“娘家”面临流产。情急之中,诺博泰牵线,赛事落户邹城。承办大赛期间,专家、企业家云集,沙龙、论坛活动不断,让机器人产业和邹城产生了更多关联。心存感激的大赛牵头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教授宗光华,每年至少两次来邹城,指导当地发展机器人产业,成立了山东省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院。
  “山东有一家刚成立的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院,你可以去试试。”2015年,第六届ROBOCON优秀选手于洪金正处于创业失败的空窗期,宗教授的指点让他重燃机器人梦想,毅然从大都市来到小县城,很快担任了研究院院长。
  科研支撑给了邹城莫大信心。2015年以来,当地出台数十项扶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在山东省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院助推下,与库卡机器人(中国)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大学等行业巨头、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引进机器人本体制造、系统集成企业。其中,珞石和山东达野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属于国内工业机器人制造商Top20,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拥有控制器和本体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
机器人背后的支撑
  6月10日,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装配车间,数十斤的链轨节从无序堆放到整齐有序地摆放到装配生产线,原本需要六七人完成的工序,现在只需一只机械臂就轻松应对,效率提高40%。
  “单纯抓取、搬运没有问题,难点在于让手爪抓对位置,并整齐摆放在生产线上。”山东灵智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安调组组长杨凯坦言,“要不是有研究院做后盾,我们起初接不下这个项目。”
  作为机器人产业的技术研发平台,山东省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院以宗光华为名誉院长,引进8名机器人领域知名专家作为学科带头人,承担人才引进与培养、服务企业、产学研合作、科技研发和孵化招商五大职能。
  一头,灵智向山东省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院寻求技术支持;另一头,研究院引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3D视觉技术。“高校院所提供基础理论研究,我们进行系统集成应用转化。”于洪金回忆,3D视觉链轨节无序抓取项目的成功,为企业增加了500多万元的营业额。
  科研支撑之外,空间和资金也是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占地200亩的济宁机器人产业园里,标准化车间、人才公寓、研发办公楼等一应俱全,具备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公共配套服务、整机企业孵化、系统集成应用等多项功能,成为“机器人本体制造+系统集成研发+行业应用”产业链的载体。山东正方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则作为国有平台公司,专门为落地智能装备企业及创业团队提供集中采购支持、辅助销售支持、机器人应用技术集成等服务。
  各方扶持让一些机器人企业崭露头角。5月18日,珞石新一代柔性协作机器人上线。“人的手臂在做动作时可以控制非常细微的力度和角度,比如安装手机屏幕,决不能硬邦邦地怼进去,得靠触觉反馈慢慢地放进去,需要一款可自我感知的柔性机器人来操作。”在珞石机器人CEO庹华看来,制造业向高精尖的方向发展,机械臂“刚柔并济”的趋势已不可逆转。
怎样挪走绊脚石
  今年将要过半,山东达野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的销售额已达480万元,超过去年全年销售额的七成。6月10日,记者来到达野,公司副总经理郑楠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缺少足够资金垫付零配件购置费用,我们几乎推掉了一半的订单。”
  业内人士分析,机器人上核心零部件的成本占比高达40%,这是邹城缺少的一环。支撑产业发展的“头部”企业数量不足,导致行业牵动效应不强。资金不足、产业链不全,以及企业之间关联度低、高端人才匮乏,成为邹城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绊脚石。
  近年来,邹城围绕减速器、伺服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企业开展招商活动,补齐产业链,同时鼓励传统企业借助本地机器人企业实施“机器换人”智能化改造。深化政金企合作,为机器人企业提供应急转贷服务,成立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瞄准人才引育创新,当地实施“邹鲁英才”计划,推出“人才贷”“人才基金”,建立“民办公助”研究院,为人才提供更广阔的施展空间。
  作为当地机器人龙头企业,珞石似乎更早嗅到了产业阵痛期的来临。“珞石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二期已经开工建设,建成达产后将从控制器、减速器、驱动器三个零部件入手,招引上游企业入驻,打造集产业研发、核心零部件制造、系统集成以及机器人本体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条。”珞石(山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双介绍。不仅如此,珞石机器人近日在东京成立分公司,利用当地在机器人领域的产业基础与技术人才优势,力求在核心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
  □ 本报记者 王浩奇 
  本报通讯员 盛 超 周波汝

  前些日子,珞石(山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搬出政府提供的标准化厂房,入驻自己拿地建设的珞石智能制造产业园,产能扩大15倍。经5年孵化,如今的珞石已挤进国内机器人Top10,成为山东最大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基地。
  熟悉机器人产业的人知道,业内“四大家族”均为日本和欧洲企业,国内知名企业也多青睐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而在鲁西南一隅的县级市邹城,却在9年里发展起17家机器人企业,立起省内机器人产业一极。这期间发生了什么?
一场比赛结下缘分
  “来邹城时33岁,那时我的青春才刚刚开始。”6月10日,济宁机器人产业园,埋头于满屏代码的于洪金抬起脸说。2015年,于洪金从老家北京来到600公里外的邹城,带着自己的梦想扎进了一座小城的“梦想”。
  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邹城一直在努力转型。2013年,诺博泰机器人项目落地,成为当地第一家机器人集成项目。
  2014年,一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因迟迟找不到“娘家”面临流产。情急之中,诺博泰牵线,赛事落户邹城。承办大赛期间,专家、企业家云集,沙龙、论坛活动不断,让机器人产业和邹城产生了更多关联。心存感激的大赛牵头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教授宗光华,每年至少两次来邹城,指导当地发展机器人产业,成立了山东省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院。
  “山东有一家刚成立的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院,你可以去试试。”2015年,第六届ROBOCON优秀选手于洪金正处于创业失败的空窗期,宗教授的指点让他重燃机器人梦想,毅然从大都市来到小县城,很快担任了研究院院长。
  科研支撑给了邹城莫大信心。2015年以来,当地出台数十项扶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在山东省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院助推下,与库卡机器人(中国)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大学等行业巨头、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引进机器人本体制造、系统集成企业。其中,珞石和山东达野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属于国内工业机器人制造商Top20,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拥有控制器和本体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
机器人背后的支撑
  6月10日,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装配车间,数十斤的链轨节从无序堆放到整齐有序地摆放到装配生产线,原本需要六七人完成的工序,现在只需一只机械臂就轻松应对,效率提高40%。
  “单纯抓取、搬运没有问题,难点在于让手爪抓对位置,并整齐摆放在生产线上。”山东灵智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安调组组长杨凯坦言,“要不是有研究院做后盾,我们起初接不下这个项目。”
  作为机器人产业的技术研发平台,山东省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院以宗光华为名誉院长,引进8名机器人领域知名专家作为学科带头人,承担人才引进与培养、服务企业、产学研合作、科技研发和孵化招商五大职能。
  一头,灵智向山东省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院寻求技术支持;另一头,研究院引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3D视觉技术。“高校院所提供基础理论研究,我们进行系统集成应用转化。”于洪金回忆,3D视觉链轨节无序抓取项目的成功,为企业增加了500多万元的营业额。
  科研支撑之外,空间和资金也是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占地200亩的济宁机器人产业园里,标准化车间、人才公寓、研发办公楼等一应俱全,具备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公共配套服务、整机企业孵化、系统集成应用等多项功能,成为“机器人本体制造+系统集成研发+行业应用”产业链的载体。山东正方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则作为国有平台公司,专门为落地智能装备企业及创业团队提供集中采购支持、辅助销售支持、机器人应用技术集成等服务。
  各方扶持让一些机器人企业崭露头角。5月18日,珞石新一代柔性协作机器人上线。“人的手臂在做动作时可以控制非常细微的力度和角度,比如安装手机屏幕,决不能硬邦邦地怼进去,得靠触觉反馈慢慢地放进去,需要一款可自我感知的柔性机器人来操作。”在珞石机器人CEO庹华看来,制造业向高精尖的方向发展,机械臂“刚柔并济”的趋势已不可逆转。
怎样挪走绊脚石
  今年将要过半,山东达野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的销售额已达480万元,超过去年全年销售额的七成。6月10日,记者来到达野,公司副总经理郑楠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缺少足够资金垫付零配件购置费用,我们几乎推掉了一半的订单。”
  业内人士分析,机器人上核心零部件的成本占比高达40%,这是邹城缺少的一环。支撑产业发展的“头部”企业数量不足,导致行业牵动效应不强。资金不足、产业链不全,以及企业之间关联度低、高端人才匮乏,成为邹城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绊脚石。
  近年来,邹城围绕减速器、伺服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企业开展招商活动,补齐产业链,同时鼓励传统企业借助本地机器人企业实施“机器换人”智能化改造。深化政金企合作,为机器人企业提供应急转贷服务,成立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瞄准人才引育创新,当地实施“邹鲁英才”计划,推出“人才贷”“人才基金”,建立“民办公助”研究院,为人才提供更广阔的施展空间。
  作为当地机器人龙头企业,珞石似乎更早嗅到了产业阵痛期的来临。“珞石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二期已经开工建设,建成达产后将从控制器、减速器、驱动器三个零部件入手,招引上游企业入驻,打造集产业研发、核心零部件制造、系统集成以及机器人本体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条。”珞石(山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双介绍。不仅如此,珞石机器人近日在东京成立分公司,利用当地在机器人领域的产业基础与技术人才优势,力求在核心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