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大工匠牛德成从业30多年获37项专利——

创新灵感来自解决工作中的小麻烦

2022-05-31 作者: 蒋鑫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蒋 鑫
   本报通讯员 任仰攀 李庆瑞
       徐吉宏

  他,是一名“草根发明家”,从业30多年来,从一个拉杆架线的农村电工,到研制出多功能施工车、万向钻孔机等30多种电力施工机具,在获得的37项专利中,12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5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他,从一名基层电力工作者,到获得齐鲁首席技师、齐鲁大工匠、国网农电领域唯一首席专家等多项荣誉称号,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面对问题总是铆足劲儿迎难而上,成为众所周知的“牛人”。
  他,就是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国网成武县供电公司汶上集供电所副所长牛德成。
  5月20日,记者见到牛德成的时候,他正在装修一新的“牛德成劳模工作室”里摆放证书。聊起自己“发明”的初衷,他双眼炯炯有神。
  2004年,还在成武县供电公司桃花寺供电所工作的牛德成,在农网改造过程中发现,线路改造需要拆旧线、架新线;施工人员拉着电线在庄稼地里走,费时又费力,工作很辛苦。不仅如此,作为从小在农村长大的牛德成,在看到工人更换电线时,踏坏了庄稼,十分心疼。
  “为了省时省力和减少对庄稼的踩踏,能不能让电线飞起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牛德成一连几天冥思苦想。在参考了大量书籍后,他终于有了灵感。“我用拖拉机车斗底部的旧转盘制造了一台绞磨机用来带动旧线,利用旧线拉动新线,实现了电线在空中走。这样,在拆除旧线的同时新线也架上了,施工时既省时省力,又减少了对庄稼的破坏。”牛德成告诉记者,这是他到供电公司后的第一个小发明,也正是这个小发明,激起了他对于创新的浓厚兴趣。
  牛德成说,作为一名普通工人,他没有高大上的发明成果,解决日常工作中的“小麻烦”就是他搞发明的初衷。看着自己的一件件小发明解决了工人工作中的难题,他感到十分自豪。
  在牛德成的工作室成果转化背景墙上,一张从一代到六代的六种车辆照片格外醒目。“这是我最得意的一项创新成果。”牛德成提高了嗓门说,在农村电网改造中,除了架电线以外,运送和竖立电线杆以及安装变压器等都是工人施工必不可少的工序。“农村道路比较窄,大型机械施展不开,并且运送电线杆经常需要十几个人肩扛手抬,不但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还存在安全隐患。”为了做好研究,牛德成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到搜寻资料和信息上。白天忙完工作,到了晚上他加班设计、做试验。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失败、调试后,“第一代”电力施工车终于研制成功。
  “这台车能让每天的运杆量从原来的12根提升到50根,人力也由5人减少到2人,成本由150元降低到了10元,减少了更换电线杆的机械费用和人工成本。”望着展示墙上的照片,牛德成自豪地说,现如今,这台电力施工车已经更新到了第六代,不仅可以装运杆基,还具备了制作拉杆、设备装卸、物料吊装、变压器固定安装等多项功能。去年,牛德成团队与许继三铃专用车有限公司达成成果转化合作协议,多功能电力施工车等产品已经销售到安徽、河北、山西、江苏、内蒙古等省份。
  今年2月份,牛德成团队的创新成果多功能电力施工车获得2021年度山东省职工创新创效竞赛特等奖。
  在寻求创新突破的同时,牛德成也积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把“独门绝技”变为“共享资源”。借助牛德成创新工作室平台,通过师带徒、“大讲堂”、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培养了一批创新技能人才。其中,刘化社获得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刘启凤、陈强2人获得齐鲁首席技师,同时涌现出地市级劳模、工匠、首席技师和技术能手等12人,县级劳模和技术能手等32人,高级技师20人,实现了“劳模身边再出劳模,能手身边再出能手”。
  □ 本报记者 蒋 鑫
   本报通讯员 任仰攀 李庆瑞
       徐吉宏

  他,是一名“草根发明家”,从业30多年来,从一个拉杆架线的农村电工,到研制出多功能施工车、万向钻孔机等30多种电力施工机具,在获得的37项专利中,12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5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他,从一名基层电力工作者,到获得齐鲁首席技师、齐鲁大工匠、国网农电领域唯一首席专家等多项荣誉称号,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面对问题总是铆足劲儿迎难而上,成为众所周知的“牛人”。
  他,就是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国网成武县供电公司汶上集供电所副所长牛德成。
  5月20日,记者见到牛德成的时候,他正在装修一新的“牛德成劳模工作室”里摆放证书。聊起自己“发明”的初衷,他双眼炯炯有神。
  2004年,还在成武县供电公司桃花寺供电所工作的牛德成,在农网改造过程中发现,线路改造需要拆旧线、架新线;施工人员拉着电线在庄稼地里走,费时又费力,工作很辛苦。不仅如此,作为从小在农村长大的牛德成,在看到工人更换电线时,踏坏了庄稼,十分心疼。
  “为了省时省力和减少对庄稼的踩踏,能不能让电线飞起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牛德成一连几天冥思苦想。在参考了大量书籍后,他终于有了灵感。“我用拖拉机车斗底部的旧转盘制造了一台绞磨机用来带动旧线,利用旧线拉动新线,实现了电线在空中走。这样,在拆除旧线的同时新线也架上了,施工时既省时省力,又减少了对庄稼的破坏。”牛德成告诉记者,这是他到供电公司后的第一个小发明,也正是这个小发明,激起了他对于创新的浓厚兴趣。
  牛德成说,作为一名普通工人,他没有高大上的发明成果,解决日常工作中的“小麻烦”就是他搞发明的初衷。看着自己的一件件小发明解决了工人工作中的难题,他感到十分自豪。
  在牛德成的工作室成果转化背景墙上,一张从一代到六代的六种车辆照片格外醒目。“这是我最得意的一项创新成果。”牛德成提高了嗓门说,在农村电网改造中,除了架电线以外,运送和竖立电线杆以及安装变压器等都是工人施工必不可少的工序。“农村道路比较窄,大型机械施展不开,并且运送电线杆经常需要十几个人肩扛手抬,不但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还存在安全隐患。”为了做好研究,牛德成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到搜寻资料和信息上。白天忙完工作,到了晚上他加班设计、做试验。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失败、调试后,“第一代”电力施工车终于研制成功。
  “这台车能让每天的运杆量从原来的12根提升到50根,人力也由5人减少到2人,成本由150元降低到了10元,减少了更换电线杆的机械费用和人工成本。”望着展示墙上的照片,牛德成自豪地说,现如今,这台电力施工车已经更新到了第六代,不仅可以装运杆基,还具备了制作拉杆、设备装卸、物料吊装、变压器固定安装等多项功能。去年,牛德成团队与许继三铃专用车有限公司达成成果转化合作协议,多功能电力施工车等产品已经销售到安徽、河北、山西、江苏、内蒙古等省份。
  今年2月份,牛德成团队的创新成果多功能电力施工车获得2021年度山东省职工创新创效竞赛特等奖。
  在寻求创新突破的同时,牛德成也积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把“独门绝技”变为“共享资源”。借助牛德成创新工作室平台,通过师带徒、“大讲堂”、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培养了一批创新技能人才。其中,刘化社获得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刘启凤、陈强2人获得齐鲁首席技师,同时涌现出地市级劳模、工匠、首席技师和技术能手等12人,县级劳模和技术能手等32人,高级技师20人,实现了“劳模身边再出劳模,能手身边再出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