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翻拍≠魔改

2022-04-1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泉子

  在影视剧创作中,悬疑推理类常出爆品。世界著名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阳光下的罪恶》这些经典之作,只要在大银幕亮相,总能收获不错的票房和口碑。不久前,《尼罗河上的惨案》的版本更新了。该片由肯尼思·布拉纳导演,“神奇女侠”盖尔·加朵主演,还是讲述那个行进在尼罗河游艇上的杀人案件。不过这次的翻拍似乎“翻船了”,其在内地的票房只有6849.7万元,远低于此前媒体对其1.3亿元至1.5亿元的预测,豆瓣评分也只有5.8,超过四成人只打出了一星,与拥有8.5评分的1978年经典版本,似乎也有云泥之别。有观众甚至留言,最新的《尼罗河上的惨案》这回真的成了“惨案”了。
  为何阿加莎这个悬疑推理大IP也救不了票房,原因恐怕在于魔改。早在2017年,肯尼思就翻拍过阿加莎同样享有盛誉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倒是在全球范围内收获了3.5亿美元票房。尝到甜头的肯导,此次明显动了更大的野心。特别是在人设方面,改动巨大。首先,对于名侦探波洛的角色塑造,导演急于打破原著,打造一个新波洛。然而欲速则不达,人物行为逻辑常常前后矛盾。阿加莎笔下的波洛侦探虽时常插科打诨,逗趣搞笑,但在探案中冷静理性,最擅长心理分析,能从微小的细节中揣摩人物性格和情感。在这版中,导演对人物进行了重设,在影片开场就将波洛拉到了一战战场上,黑白的叙事色调和残酷的战争场面让波洛整个人物基调不断下沉,变得沉重严肃。如果能实现逻辑自洽的话,这种更符合肯导形象的人物改编也未尝不可。但影片后续没有将这种变化延续下去,与凶手智斗的过程中波洛表现得暴躁易怒,时常大吼发泄情绪。既没有侦探应有的理性冷静,也不符合导演打造的战争英雄设定,人物性格割裂,受众的观影体验自然会下降。此外,导演新增了爱情线来展现波洛的“铁汉柔情”。波洛无法走出战时失去爱人的阴影,蓄起了象征自我封闭的胡子,在探案缉凶的过程中不仅勘破真相,也走出爱情心结。这种反差感确实能使人物更有亮点和趣味,但这需要大量的笔墨铺垫,像影片中仅靠波洛自述来呈现,感情的建立和转变都缺乏合理性,观众观看时的疑惑要大于共情,不仅没有丰满人物形象,反而侵蚀了核心的推理情节。
  推理剧情的弱化更是此次改编翻车的根本原因。翻拍版受众中很大一部分是阿加莎的原著粉。囿于文字叙事的限制,作者无法在文本中描绘出凶杀案的全部场景,即便是知道凶手的原著粉,也期待从电影中发现新的惊喜,因此如何营造悬疑感和刻画种种细节是改编的关键。而肯导版的翻拍悬疑感不够抓人,细节处理粗糙。前半程进展缓慢,叙事琐碎。游轮出发之后,导演用了一段长镜头展现众人悠闲度假的场景,原著中围绕林内特的那种杀机四伏的紧迫感荡然无存。后半程的叙事几乎失控,嫌疑人排查搜证中案情线索量被删减浓缩,支线情节喧宾夺主,范舒勒太太和女仆鲍尔斯的感情线,莎乐美母女对种族歧视的控诉,贝斯纳医者仁心救苍生的理想等,太多情感化的信息分散了注意力,与被害者之间的恩怨反而不突出。最后的解密推理更仓促潦草,许多情节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比如,波洛审问布克的时候为什么非要腿伤难行的西蒙做伴,杰奎琳是如何刚好出现并进行枪杀的,波洛为什么认定安德鲁表哥是推石行凶的凶手等。影片前面没有做好细节铺垫,最后基本只能靠波洛的口头输出,原著中沉浸式解密的挑战性和趣味性大打折扣。
  依托于阿加莎优秀的故事蓝本,对于路人党来说,这次翻拍还算及格。尤其是新版在视觉呈现上进行了许多努力,用实景结合数字效果还原金字塔场景,采用全玻璃制作门窗来打造的透明牢笼感等,舞台剧出身的肯导视觉构图依旧考究。
  “无创作,不翻拍”,经典能被称为经典,是因其含有不断诠释、不断创作、不断产生价值的力量。但创作永远不能等同于魔改,必须以保证线索严谨和叙事周密为前提。因此,若要打造观众认可的悬疑电影,团队还得更加用心,仔细打磨,避免操之过急。
  □ 泉子

  在影视剧创作中,悬疑推理类常出爆品。世界著名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阳光下的罪恶》这些经典之作,只要在大银幕亮相,总能收获不错的票房和口碑。不久前,《尼罗河上的惨案》的版本更新了。该片由肯尼思·布拉纳导演,“神奇女侠”盖尔·加朵主演,还是讲述那个行进在尼罗河游艇上的杀人案件。不过这次的翻拍似乎“翻船了”,其在内地的票房只有6849.7万元,远低于此前媒体对其1.3亿元至1.5亿元的预测,豆瓣评分也只有5.8,超过四成人只打出了一星,与拥有8.5评分的1978年经典版本,似乎也有云泥之别。有观众甚至留言,最新的《尼罗河上的惨案》这回真的成了“惨案”了。
  为何阿加莎这个悬疑推理大IP也救不了票房,原因恐怕在于魔改。早在2017年,肯尼思就翻拍过阿加莎同样享有盛誉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倒是在全球范围内收获了3.5亿美元票房。尝到甜头的肯导,此次明显动了更大的野心。特别是在人设方面,改动巨大。首先,对于名侦探波洛的角色塑造,导演急于打破原著,打造一个新波洛。然而欲速则不达,人物行为逻辑常常前后矛盾。阿加莎笔下的波洛侦探虽时常插科打诨,逗趣搞笑,但在探案中冷静理性,最擅长心理分析,能从微小的细节中揣摩人物性格和情感。在这版中,导演对人物进行了重设,在影片开场就将波洛拉到了一战战场上,黑白的叙事色调和残酷的战争场面让波洛整个人物基调不断下沉,变得沉重严肃。如果能实现逻辑自洽的话,这种更符合肯导形象的人物改编也未尝不可。但影片后续没有将这种变化延续下去,与凶手智斗的过程中波洛表现得暴躁易怒,时常大吼发泄情绪。既没有侦探应有的理性冷静,也不符合导演打造的战争英雄设定,人物性格割裂,受众的观影体验自然会下降。此外,导演新增了爱情线来展现波洛的“铁汉柔情”。波洛无法走出战时失去爱人的阴影,蓄起了象征自我封闭的胡子,在探案缉凶的过程中不仅勘破真相,也走出爱情心结。这种反差感确实能使人物更有亮点和趣味,但这需要大量的笔墨铺垫,像影片中仅靠波洛自述来呈现,感情的建立和转变都缺乏合理性,观众观看时的疑惑要大于共情,不仅没有丰满人物形象,反而侵蚀了核心的推理情节。
  推理剧情的弱化更是此次改编翻车的根本原因。翻拍版受众中很大一部分是阿加莎的原著粉。囿于文字叙事的限制,作者无法在文本中描绘出凶杀案的全部场景,即便是知道凶手的原著粉,也期待从电影中发现新的惊喜,因此如何营造悬疑感和刻画种种细节是改编的关键。而肯导版的翻拍悬疑感不够抓人,细节处理粗糙。前半程进展缓慢,叙事琐碎。游轮出发之后,导演用了一段长镜头展现众人悠闲度假的场景,原著中围绕林内特的那种杀机四伏的紧迫感荡然无存。后半程的叙事几乎失控,嫌疑人排查搜证中案情线索量被删减浓缩,支线情节喧宾夺主,范舒勒太太和女仆鲍尔斯的感情线,莎乐美母女对种族歧视的控诉,贝斯纳医者仁心救苍生的理想等,太多情感化的信息分散了注意力,与被害者之间的恩怨反而不突出。最后的解密推理更仓促潦草,许多情节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比如,波洛审问布克的时候为什么非要腿伤难行的西蒙做伴,杰奎琳是如何刚好出现并进行枪杀的,波洛为什么认定安德鲁表哥是推石行凶的凶手等。影片前面没有做好细节铺垫,最后基本只能靠波洛的口头输出,原著中沉浸式解密的挑战性和趣味性大打折扣。
  依托于阿加莎优秀的故事蓝本,对于路人党来说,这次翻拍还算及格。尤其是新版在视觉呈现上进行了许多努力,用实景结合数字效果还原金字塔场景,采用全玻璃制作门窗来打造的透明牢笼感等,舞台剧出身的肯导视觉构图依旧考究。
  “无创作,不翻拍”,经典能被称为经典,是因其含有不断诠释、不断创作、不断产生价值的力量。但创作永远不能等同于魔改,必须以保证线索严谨和叙事周密为前提。因此,若要打造观众认可的悬疑电影,团队还得更加用心,仔细打磨,避免操之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