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理工大学数理竞赛指导团队“五位一体”联动、“五项行动”赋能、“五个平台”协同——

高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实践人才

2021-11-2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通讯员 曹玉洁 王明慧

  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青岛理工大学数理竞赛指导团队通过五位一体”联动、“五项行动”赋能、“五个平台”协同,构建形成“以赛促学、教赛融合、政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新模式,开辟了高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实践人才的新途径。
“五位一体”联动
构建育人新生态

  作为面向全校所有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基础型学科,数理竞赛指导团队探索构建起“五位一体”培养模式,构建育人新生态。体系贯通,以赛促学,打造4门省级精品共享课程,构建“通识教育+学科竞赛+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四驱培养体系,推动课程“优”起来。学分认定,修订《创新学分制度实施办法》,教赛融合,对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竞赛、申请专利等给予2个创新创业学分,推动竞赛“活”起来。选拔机制,连续16年举办校级学科竞赛、强化学科培养,推动学生“动”起来,持续提升学生质量。抓学风建设。每年举办“数理文化节”、“榜样的力量”先优学子事迹,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亮”起来。以赛促创,竞赛内容融入“两层次四环节”,推动学生能力“强”起来。
  2021年青岛理工大学在各类数理竞赛中频获大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评选中获国家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山东省一等奖23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15项;在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33项。
“五项行动”赋能
激活教学原动力

  从提高教学胜任力的新入职教师培训,到关注核心竞争力的骨干教师强化培训,再到推动个性化发展的拔尖人才培训,对于数理竞赛指导团队的教师们来说,“量身定制式”的体系化培训伴随着自身职业成长发展的全过程。
  “教师身处教学一线,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师的思想意识、能力水平,是高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实践人才的关键。”团队负责人、青岛理工大学理学院院长马鸿洋表示,“‘抓培训机制’就是我们为教师赋能的‘五项行动’之一。”
  “五项行动”指的是:人才强教,每年通过“送出去、请进来”加强校内外学术交流,打造“学术+竞赛+教学能力”三强并举师资队伍,推动师资“靓”起来。培训机制,以教学竞赛、学术交流、科研比拼等形式组织教师培训,推动教师能力“升”起来。教育评价,实施三级分层次教学质量监督,推动教学过程“严”起来。激励机制,出台《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奖励优胜师生,结合职称评聘、年终绩效,推动教师投入教学“兴”起来。课程思政,开展思政课“创优行动”,推动立德树人“扬”起来。
  激活一池春水,带来一片生机。团队教师以满腔热情投入课堂教学、教研教改和赛事指导等各项工作,他们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开课培训,白天在课堂上统一讲授建模类知识,晚间线上答疑解惑,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赛前模拟。该校学生连续12年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一等奖;2014年以来在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数学建模等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项1549人次。
“五个平台”协同
培育成长新动能

  在创新实践人才培养实践中,数理竞赛指导团队注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相结合,基于政产学研用多方融合,协同搭建“五个平台”,为实践人才培育成长新动能。
  “高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实践人才,必须通过科学定位、统筹谋划、一体化推进,切实拿出更加务实的举措,盘活方方面面人才资源,打造新格局、开创新局面。”马鸿洋介绍,“五个平台”即:校企平台融合。与烟台富士康通过顶岗、跟岗实习,与青岛软件园建立实训基地,深化校企合作,夯实创新能力培养;实验平台建设。利用量子计算、航天装备数字孪生与可视化等平台,每年培训3000多学生,成为学生科技创新的摇篮;科教实践融合。探索竞赛内容融入“两层次四环节”,发表48篇“创新文章”、33项申请“专利和著作权”,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社会实践平台。依托社会实践类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类社团开展活动,淬炼创新创业实力;政学互促平台。通过签订校地、校际合作协议,探索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升科技创新才能。
  协同培养、同向同行的多维平台,为学生成长搭建了广阔的实践应用空间,打通了显性人才培养和隐性创新能力培养互促通道。“老师们的精心指导和联合培养,不仅检验了我们的理论知识水平,锻炼了知识运用能力,培养了我们团结协作精神,也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21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一等奖获奖者理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吴文聪说。
  □ 本报通讯员 曹玉洁 王明慧

  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青岛理工大学数理竞赛指导团队通过五位一体”联动、“五项行动”赋能、“五个平台”协同,构建形成“以赛促学、教赛融合、政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新模式,开辟了高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实践人才的新途径。
“五位一体”联动
构建育人新生态

  作为面向全校所有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基础型学科,数理竞赛指导团队探索构建起“五位一体”培养模式,构建育人新生态。体系贯通,以赛促学,打造4门省级精品共享课程,构建“通识教育+学科竞赛+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四驱培养体系,推动课程“优”起来。学分认定,修订《创新学分制度实施办法》,教赛融合,对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竞赛、申请专利等给予2个创新创业学分,推动竞赛“活”起来。选拔机制,连续16年举办校级学科竞赛、强化学科培养,推动学生“动”起来,持续提升学生质量。抓学风建设。每年举办“数理文化节”、“榜样的力量”先优学子事迹,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亮”起来。以赛促创,竞赛内容融入“两层次四环节”,推动学生能力“强”起来。
  2021年青岛理工大学在各类数理竞赛中频获大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评选中获国家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山东省一等奖23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15项;在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33项。
“五项行动”赋能
激活教学原动力

  从提高教学胜任力的新入职教师培训,到关注核心竞争力的骨干教师强化培训,再到推动个性化发展的拔尖人才培训,对于数理竞赛指导团队的教师们来说,“量身定制式”的体系化培训伴随着自身职业成长发展的全过程。
  “教师身处教学一线,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师的思想意识、能力水平,是高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实践人才的关键。”团队负责人、青岛理工大学理学院院长马鸿洋表示,“‘抓培训机制’就是我们为教师赋能的‘五项行动’之一。”
  “五项行动”指的是:人才强教,每年通过“送出去、请进来”加强校内外学术交流,打造“学术+竞赛+教学能力”三强并举师资队伍,推动师资“靓”起来。培训机制,以教学竞赛、学术交流、科研比拼等形式组织教师培训,推动教师能力“升”起来。教育评价,实施三级分层次教学质量监督,推动教学过程“严”起来。激励机制,出台《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奖励优胜师生,结合职称评聘、年终绩效,推动教师投入教学“兴”起来。课程思政,开展思政课“创优行动”,推动立德树人“扬”起来。
  激活一池春水,带来一片生机。团队教师以满腔热情投入课堂教学、教研教改和赛事指导等各项工作,他们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开课培训,白天在课堂上统一讲授建模类知识,晚间线上答疑解惑,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赛前模拟。该校学生连续12年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一等奖;2014年以来在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数学建模等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项1549人次。
“五个平台”协同
培育成长新动能

  在创新实践人才培养实践中,数理竞赛指导团队注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相结合,基于政产学研用多方融合,协同搭建“五个平台”,为实践人才培育成长新动能。
  “高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实践人才,必须通过科学定位、统筹谋划、一体化推进,切实拿出更加务实的举措,盘活方方面面人才资源,打造新格局、开创新局面。”马鸿洋介绍,“五个平台”即:校企平台融合。与烟台富士康通过顶岗、跟岗实习,与青岛软件园建立实训基地,深化校企合作,夯实创新能力培养;实验平台建设。利用量子计算、航天装备数字孪生与可视化等平台,每年培训3000多学生,成为学生科技创新的摇篮;科教实践融合。探索竞赛内容融入“两层次四环节”,发表48篇“创新文章”、33项申请“专利和著作权”,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社会实践平台。依托社会实践类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类社团开展活动,淬炼创新创业实力;政学互促平台。通过签订校地、校际合作协议,探索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升科技创新才能。
  协同培养、同向同行的多维平台,为学生成长搭建了广阔的实践应用空间,打通了显性人才培养和隐性创新能力培养互促通道。“老师们的精心指导和联合培养,不仅检验了我们的理论知识水平,锻炼了知识运用能力,培养了我们团结协作精神,也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21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一等奖获奖者理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吴文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