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专版

南水浩荡润齐鲁

2021-11-1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讲述南水北调故事·南水北调山东段工程通水8周年
  2013年11月15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那一刻,一渠清水北上,浩浩荡荡,奔流入鲁。
  8年来,这条镶嵌在齐鲁大地的“T”字形水脉,始终安全平稳运行、水质稳定达标、供水量持续增长,正在成为齐鲁大地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
水资源配置持续优化
饮水安全有效保障

  汛期刚过,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工程台儿庄泵站正在进行设备维护调试,准备迎接第九个年头的省界调水工作。
  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是我国的基本水情。“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工程,从战略上调整了山东水资源布局,不仅缓解了水资源短缺困难,更实现长江水、黄河水、淮河水和当地水的联合调度、优化配置,为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山东省水利厅厅长、南水北调局局长刘中会表示,工程建成运行以来,综合效益日益显著。
  从高空俯瞰,这条大动脉呈“T”字形镶嵌在齐鲁大地,分为南北(从苏鲁省界台儿庄泵站到德州大屯水库)、东西(从东平湖到威海米山水库)两条输水干线,全长达1191公里,通过调引长江水缓解鲁南、山东半岛和鲁北地区城市缺水困境,兼顾环境和生态用水,并为向河北、天津应急供水创造条件。
  在鲁北部分地区,由于浅层地下水苦咸,深层地下水含氟高,饮水安全曾一直是当地老百姓的心病。2015年底,德州市武城县开始引入长江水,使老百姓彻底告别了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以前只能喝井水,味道苦涩不说,大家普遍有黄牙病,脚后跟疼。如今喝上了长江水,口感好了,也没有水垢,变化很明显。”说起南水,武城县郝王庄镇百姓脸上挂满了笑容。
  截至2021年7月,南水北调山东段工程累计调引长江水入鲁53亿立方米。全省已有枣庄、济宁、济南、聊城、德州、淄博、滨州、东营、潍坊、青岛、烟台、威海等12个市调引长江水,61个县(市、区)因此受益,每年可增加13.53亿立方米净供水能力。尤其是2014年以来,面对胶东四市降水持续偏少等问题,我省统筹组织南水北调、引黄济青、胶东调水工程向胶东四市实施了4次抗旱应急调水。南水北调工程突破汛期不供水的规划设计,连续3年实施汛期调水,成为胶东地区城市供水安全的重要保障。
河湖生态持续向好
节水理念深入人心

  有水调,还得调好水。南水北调工程不仅是一条缓解山东水资源短缺状况的调水线,还是一条复苏河湖生态的生命线,一条践行“生态文明”的发展线。
  深秋的南四湖水面清澈、水天相接,水鸟不时掠过河面。附近的摄影爱好者说,这几年在南四湖拍到的鸟类多达100多种,而十多年前这里却是一个“酱油湖”,谁都不愿意靠近。
  南水北调工程关键在治污、重点在治污、难点在治污。据南水北调东线山东干线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瞿潇介绍,2002年东线工程启动时,调水沿线水质污染十分严重,作为重要调蓄水库和调水通道的南四湖、东平湖均为劣五类水。按照国家南水北调治污规划,调水干线要达到三类水质目标,需削减污染负荷绝对量80%以上,治理难度非常大。
  山东创造性实施“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成为全国第一个劣五类水体通过治污达到三类水体的典范。不仅绝迹多年的银鱼、鳜鱼、毛刀鱼等对水质要求比较高的鱼类重新出现,连多年罕见的震旦鸦雀、赤麻鸭,还有号称“水中凤凰”的水雉也回来了。
  水质改善了,但要维持良好的水生态环境离不开水源的补给。资料显示,2014年6月,持续干旱导致南四湖湖区蓄水不足历年同期的两成,水位降至2003年以来最低,生态告急。同年8月5日,通过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从长江向南四湖实施生态应急调水,历时20天,入湖水量达到8000万立方米,湖区水位逐渐回升,湖面也逐渐扩大。截至目前,总计生态补水8.84亿立方米。
  汩汩南水北上虽然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但沿线部分城市水资源紧张状况仍然存在,用水不能“任性”。
  饮水思源,近年来,山东狠抓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强化节约用水、取用水监管、水资源保护等措施,在全省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年用水总量基本保持在220亿立方米左右,连续多年实现“增产增效不增水”。
  只有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滴南水,才能让这渠清水永润齐鲁大地。
助力沿线防洪排涝
畅通南北经济循环

  一渠清水北上齐鲁,不仅保障供水、改善生态,更带来了巨大社会效益。
  今年汛期,山东遭遇罕见秋汛,黄河山东段发生1988年以来最大流量洪水,东平湖持续超警戒水位25天,防汛形势异常严峻。
  “为确保黄河防汛安全,自9月30日起,公司按照山东省水利厅统一部署要求,利用济平干渠工程,穿黄河工程、鲁北输水工程,柳长河、梁济运河等工程协助东平湖泄洪。”瞿潇告诉笔者,这是继2019年助力抗击台风“利奇马”之后,南水北调山东段工程再次发挥泄洪排涝重要作用。
  据统计,今年山东南水北调济南局、枣庄局、聊城局、德州局等为当地排除内涝超过1.76亿立方米。环东平湖3处渠道工程紧急泄洪超过2.85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东平湖防汛压力。
  南水北调工程的社会效益远不止如此。南水北调通水还改善了山东内河航运条件,建设过程中将南四湖至东平湖段南水北调工程与航运相结合,打通了两湖段的水上通道,新增通航里程62公里,京杭运河韩庄运河段航道由三级航道提升到二级航道,通航能力明显提高,为两岸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澎湃动力。
  此外,南水北调21项中水截蓄导用工程与防洪除涝、灌溉、生态保护等结合实施,在有效发挥工程的水质保障功能同时,每年可消化中水2亿立方米,使我省30个县市区直接获益,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00余万亩。
  8年来,这条镶嵌在齐鲁大地的蓝色“动脉”已然在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抗旱补源、防洪除涝、服务航运、河湖生态保护、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山东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指示精神,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科学推进后续工程规划建设,加快构建山东现代水网,加强工程运维管理,强化精确精准调水,不断增强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水安全保障。”刘中会表示。
  
  
  ①山东省调度中心
  ②台儿庄泵站
  ③航运结合
  ④八里湾泵站
■讲述南水北调故事·南水北调山东段工程通水8周年
  2013年11月15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那一刻,一渠清水北上,浩浩荡荡,奔流入鲁。
  8年来,这条镶嵌在齐鲁大地的“T”字形水脉,始终安全平稳运行、水质稳定达标、供水量持续增长,正在成为齐鲁大地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
水资源配置持续优化
饮水安全有效保障

  汛期刚过,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工程台儿庄泵站正在进行设备维护调试,准备迎接第九个年头的省界调水工作。
  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是我国的基本水情。“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工程,从战略上调整了山东水资源布局,不仅缓解了水资源短缺困难,更实现长江水、黄河水、淮河水和当地水的联合调度、优化配置,为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山东省水利厅厅长、南水北调局局长刘中会表示,工程建成运行以来,综合效益日益显著。
  从高空俯瞰,这条大动脉呈“T”字形镶嵌在齐鲁大地,分为南北(从苏鲁省界台儿庄泵站到德州大屯水库)、东西(从东平湖到威海米山水库)两条输水干线,全长达1191公里,通过调引长江水缓解鲁南、山东半岛和鲁北地区城市缺水困境,兼顾环境和生态用水,并为向河北、天津应急供水创造条件。
  在鲁北部分地区,由于浅层地下水苦咸,深层地下水含氟高,饮水安全曾一直是当地老百姓的心病。2015年底,德州市武城县开始引入长江水,使老百姓彻底告别了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以前只能喝井水,味道苦涩不说,大家普遍有黄牙病,脚后跟疼。如今喝上了长江水,口感好了,也没有水垢,变化很明显。”说起南水,武城县郝王庄镇百姓脸上挂满了笑容。
  截至2021年7月,南水北调山东段工程累计调引长江水入鲁53亿立方米。全省已有枣庄、济宁、济南、聊城、德州、淄博、滨州、东营、潍坊、青岛、烟台、威海等12个市调引长江水,61个县(市、区)因此受益,每年可增加13.53亿立方米净供水能力。尤其是2014年以来,面对胶东四市降水持续偏少等问题,我省统筹组织南水北调、引黄济青、胶东调水工程向胶东四市实施了4次抗旱应急调水。南水北调工程突破汛期不供水的规划设计,连续3年实施汛期调水,成为胶东地区城市供水安全的重要保障。
河湖生态持续向好
节水理念深入人心

  有水调,还得调好水。南水北调工程不仅是一条缓解山东水资源短缺状况的调水线,还是一条复苏河湖生态的生命线,一条践行“生态文明”的发展线。
  深秋的南四湖水面清澈、水天相接,水鸟不时掠过河面。附近的摄影爱好者说,这几年在南四湖拍到的鸟类多达100多种,而十多年前这里却是一个“酱油湖”,谁都不愿意靠近。
  南水北调工程关键在治污、重点在治污、难点在治污。据南水北调东线山东干线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瞿潇介绍,2002年东线工程启动时,调水沿线水质污染十分严重,作为重要调蓄水库和调水通道的南四湖、东平湖均为劣五类水。按照国家南水北调治污规划,调水干线要达到三类水质目标,需削减污染负荷绝对量80%以上,治理难度非常大。
  山东创造性实施“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成为全国第一个劣五类水体通过治污达到三类水体的典范。不仅绝迹多年的银鱼、鳜鱼、毛刀鱼等对水质要求比较高的鱼类重新出现,连多年罕见的震旦鸦雀、赤麻鸭,还有号称“水中凤凰”的水雉也回来了。
  水质改善了,但要维持良好的水生态环境离不开水源的补给。资料显示,2014年6月,持续干旱导致南四湖湖区蓄水不足历年同期的两成,水位降至2003年以来最低,生态告急。同年8月5日,通过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从长江向南四湖实施生态应急调水,历时20天,入湖水量达到8000万立方米,湖区水位逐渐回升,湖面也逐渐扩大。截至目前,总计生态补水8.84亿立方米。
  汩汩南水北上虽然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但沿线部分城市水资源紧张状况仍然存在,用水不能“任性”。
  饮水思源,近年来,山东狠抓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强化节约用水、取用水监管、水资源保护等措施,在全省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年用水总量基本保持在220亿立方米左右,连续多年实现“增产增效不增水”。
  只有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滴南水,才能让这渠清水永润齐鲁大地。
助力沿线防洪排涝
畅通南北经济循环

  一渠清水北上齐鲁,不仅保障供水、改善生态,更带来了巨大社会效益。
  今年汛期,山东遭遇罕见秋汛,黄河山东段发生1988年以来最大流量洪水,东平湖持续超警戒水位25天,防汛形势异常严峻。
  “为确保黄河防汛安全,自9月30日起,公司按照山东省水利厅统一部署要求,利用济平干渠工程,穿黄河工程、鲁北输水工程,柳长河、梁济运河等工程协助东平湖泄洪。”瞿潇告诉笔者,这是继2019年助力抗击台风“利奇马”之后,南水北调山东段工程再次发挥泄洪排涝重要作用。
  据统计,今年山东南水北调济南局、枣庄局、聊城局、德州局等为当地排除内涝超过1.76亿立方米。环东平湖3处渠道工程紧急泄洪超过2.85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东平湖防汛压力。
  南水北调工程的社会效益远不止如此。南水北调通水还改善了山东内河航运条件,建设过程中将南四湖至东平湖段南水北调工程与航运相结合,打通了两湖段的水上通道,新增通航里程62公里,京杭运河韩庄运河段航道由三级航道提升到二级航道,通航能力明显提高,为两岸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澎湃动力。
  此外,南水北调21项中水截蓄导用工程与防洪除涝、灌溉、生态保护等结合实施,在有效发挥工程的水质保障功能同时,每年可消化中水2亿立方米,使我省30个县市区直接获益,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00余万亩。
  8年来,这条镶嵌在齐鲁大地的蓝色“动脉”已然在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抗旱补源、防洪除涝、服务航运、河湖生态保护、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山东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指示精神,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科学推进后续工程规划建设,加快构建山东现代水网,加强工程运维管理,强化精确精准调水,不断增强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水安全保障。”刘中会表示。
  
  
  ①山东省调度中心
  ②台儿庄泵站
  ③航运结合
  ④八里湾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