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2021-11-0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山东深观察 更多内容,请扫码关注
    梅建华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要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共同富裕,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就业工作是民生之本,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关系千家万户、民生冷暖,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必须紧紧抓在手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作为就业工作的牵头部门,必须把稳就业保就业工作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现实检验,强化优先主基调,打好稳就业、惠民生、促发展的“组合拳”,搭建以规划为引领、政策为支撑、行动为抓手的“三位一体”工作体系,推动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
  做好就业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必须把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宏观政策优先位置,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把稳定的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和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增强做好稳就业保就业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做好就业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重大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要求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把解决人民群众就业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扎实做好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做好就业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山东是人口大省,是全国唯一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双过亿”省份。做好就业工作,责任重于泰山,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扛牢政治责任,把打好稳就业保就业攻坚战作为检验党员干部党史学习教育成效的“试金石”,坚决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不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以实际行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力以赴稳住就业基本盘。
  做好就业工作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就业是民生改善的“温度计”,关乎百姓生计,关系家庭幸福。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更谈不上幸福生活。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持续冲击世界经济发展和我国经济运行,对外贸、餐饮、文旅等吸纳就业较多的行业造成较大影响。同时,今年山东高校毕业生达67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农民工达到2300多万,占全国近1/10,其中85%在省内就业;此外,还有失业人员、脱贫人口、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就业需求和就业压力依然很大。面对这些挑战,必须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尽最大努力把群众关心的就业问题解决好,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做好就业工作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就业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就业好,收入就稳,内需就足,就能够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所以说,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是打造扩大内需战略支点的支撑,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看,山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奋力推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要求有稳定、可持续的人力资源提供保障,有高素质的人才提供发展动力。因此,必须把就业工作放在“三新”大背景下谋划推进,将人力资本的创新潜力转化为现实优势,以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做好就业工作是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就业既关乎民生福祉,也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六稳”“六保”,就业都是摆在第一位,体现了保障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底线思维。可以说,就业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解决好就业问题,是经济平稳运行发展、改革顺利进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如果就业工作做不好,尤其是发生系统性、集中性失业,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当前,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缓就业现象较为突出,“招工难”与“就业难”叠加压力增大,部分行业和重点群体失业风险增加,这些都给就业工作带来诸多压力。面对压力,必须全力以赴抓紧抓实抓好就业工作,守住守牢稳就业保就业底线,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十四五”时期,山东就业领域出现许多新变化、新趋势,面临许多新矛盾、新问题,在新的形势下推动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持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坚持稳存量、扩容量、强增量、提质量、防变量并举,全力打造“创业齐鲁·乐业山东”。
  坚持稳存量,增强就业岗位稳定性。市场主体是吸纳就业的“蓄水池”,是稳定就业的“压舱石”,稳就业首先要稳市场主体,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要将稳市场主体作为重中之重,加大援企纾困力度,全力以赴稳定现有就业岗位。一是持续在减负稳岗上下功夫。完善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落实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稳岗返还等政策,建立政策直达基层机制,有效降低民营企业经营成本。对吸纳重点群体就业的中小企业、给予补贴,稳定就业岗位。二是持续在优化营商环境上下功夫。实施政务服务“双全双百”工程,打造一流政务服务环境。健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促进机制,强化全生命周期服务,推进“个转企”“小升规”,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推进普惠金融,鼓励发展便利续贷和信用贷款,提高民营企业融资授信额度,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三是持续在保障用工上下功夫。分地区、分行业、分专业、分工种举办招聘活动,搭建“线上+线下”供求对接平台,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用工保障服务。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开展订单培养、定向培养、短期培训,大规模培养企业急需技能人才。加强与劳务输出大市、职业院校联系,大规模引进优质人力资源。
  坚持扩容量,增强经济带动就业弹性。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带动就业提质扩容。一是发挥投资消费作用促进就业。实施重大产业就业影响评估,明确重要产业规划带动就业目标,优先投资就业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充分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加快提升传统消费,推动消费提档升级,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创造更多就业增长点。二是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带动就业。坚定不移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深耕细作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强产业,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提高服务业吸纳就业比例。实施农业全产业链培育计划,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三是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拉动就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规范平台经济发展,降低平台服务成本,带动更多劳动者依托平台就业创业。保护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提高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社会保障水平。
  坚持强增量,增强就业增长内生动力。聚焦高校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突出创业带动和服务助推作用,持续扩大就业规模。一是强化群体引领。实施高校毕业生留鲁来鲁就业创业推进行动,发挥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智力优势,创造更多知识技术型就业岗位。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实施退役军人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工程,推行退役军人就业适应性培训,支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实施失业人员集中帮扶行动,健全就业困难人员援助制度,纠正就业歧视行为,保障公平就业。二是强化创业带动。加强税收、用地、融资等支持,畅通创新促进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链条。深入实施返乡入乡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培养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引领乡村创业。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构建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相互接续的创业平台支持体系,打造更加完善的创业生态。完善培训学习、创业实践、咨询指导、跟踪帮扶等一体化创业培训体系,开展创业训练营,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行动,培养创业创新人才。三是强化服务助推。强化就业服务,提高劳动者市场供需匹配效率。一方面,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有效配置和市场化、社会化就业。另一方面,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行“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公共就业服务。
  坚持提质量,增强劳动者就业获得感。优化劳动者就业环境,提高劳动者岗位待遇,保障合法权益,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一是夯实素质提升这一基础。一技在手,就业无忧。过硬的技能素质是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基础。健全终身技能培训制度,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和重点群体专项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全面推行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推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为主要方式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促进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二是抓住增加收入这一关键。加强企业工资宏观调控,完善企业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稳慎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科学发布企业工资指导线,完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三是完善社会保障这一制度。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以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和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等群体为重点,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统筹解决各类就业群体的子女教育、住房保障、卫生医疗、文化生活等问题,促进劳动者稳定就业、安居乐业。四是兜牢权益维护这一底线。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实施职业健康保护行动,保障劳动者人身生命安全和职业健康。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提高劳动合同履行质量。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坚持防变量,提高失业风险防控能力。当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加快,将对就业产生深刻影响。必须树牢底线思维,完善风险监测预警和防控应对机制,确保就业形势持续稳定。一是强化政策联动。加强经济社会政策与就业政策衔接,在制定财政、金融等经济政策和人口、社保等社会政策时,综合评估对就业的影响。对可能造成规模性失业的,政策牵头部门提前制定应对措施。制定实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环保治理、城市管理政策,严禁擅自提标、层层加码,坚决杜绝一刀切做法,减少对就业的影响。二是防范化解风险。坚持省市县三级联动,完善就业失业监测预警体系,实时监测就业变化情况。完善规模性失业风险应急防控预案,做好失业风险处置工作。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建立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协同应对机制,避免人工智能就业替代效应在短期内集中释放。三是加强失业保障。企业关停并转的,同步做好职工转岗转业培训和安置工作,防止出现规模性失业。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加大参保扩面力度,提高政策受益率。逐步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畅通申领渠道,简化经办流程,提升失业人员保障水平。
  (作者系山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
    梅建华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要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共同富裕,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就业工作是民生之本,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关系千家万户、民生冷暖,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必须紧紧抓在手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作为就业工作的牵头部门,必须把稳就业保就业工作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现实检验,强化优先主基调,打好稳就业、惠民生、促发展的“组合拳”,搭建以规划为引领、政策为支撑、行动为抓手的“三位一体”工作体系,推动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
  做好就业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必须把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宏观政策优先位置,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把稳定的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和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增强做好稳就业保就业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做好就业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重大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要求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把解决人民群众就业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扎实做好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做好就业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山东是人口大省,是全国唯一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双过亿”省份。做好就业工作,责任重于泰山,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扛牢政治责任,把打好稳就业保就业攻坚战作为检验党员干部党史学习教育成效的“试金石”,坚决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不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以实际行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力以赴稳住就业基本盘。
  做好就业工作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就业是民生改善的“温度计”,关乎百姓生计,关系家庭幸福。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更谈不上幸福生活。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持续冲击世界经济发展和我国经济运行,对外贸、餐饮、文旅等吸纳就业较多的行业造成较大影响。同时,今年山东高校毕业生达67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农民工达到2300多万,占全国近1/10,其中85%在省内就业;此外,还有失业人员、脱贫人口、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就业需求和就业压力依然很大。面对这些挑战,必须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尽最大努力把群众关心的就业问题解决好,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做好就业工作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就业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就业好,收入就稳,内需就足,就能够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所以说,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是打造扩大内需战略支点的支撑,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看,山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奋力推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要求有稳定、可持续的人力资源提供保障,有高素质的人才提供发展动力。因此,必须把就业工作放在“三新”大背景下谋划推进,将人力资本的创新潜力转化为现实优势,以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做好就业工作是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就业既关乎民生福祉,也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六稳”“六保”,就业都是摆在第一位,体现了保障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底线思维。可以说,就业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解决好就业问题,是经济平稳运行发展、改革顺利进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如果就业工作做不好,尤其是发生系统性、集中性失业,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当前,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缓就业现象较为突出,“招工难”与“就业难”叠加压力增大,部分行业和重点群体失业风险增加,这些都给就业工作带来诸多压力。面对压力,必须全力以赴抓紧抓实抓好就业工作,守住守牢稳就业保就业底线,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十四五”时期,山东就业领域出现许多新变化、新趋势,面临许多新矛盾、新问题,在新的形势下推动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持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坚持稳存量、扩容量、强增量、提质量、防变量并举,全力打造“创业齐鲁·乐业山东”。
  坚持稳存量,增强就业岗位稳定性。市场主体是吸纳就业的“蓄水池”,是稳定就业的“压舱石”,稳就业首先要稳市场主体,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要将稳市场主体作为重中之重,加大援企纾困力度,全力以赴稳定现有就业岗位。一是持续在减负稳岗上下功夫。完善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落实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稳岗返还等政策,建立政策直达基层机制,有效降低民营企业经营成本。对吸纳重点群体就业的中小企业、给予补贴,稳定就业岗位。二是持续在优化营商环境上下功夫。实施政务服务“双全双百”工程,打造一流政务服务环境。健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促进机制,强化全生命周期服务,推进“个转企”“小升规”,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推进普惠金融,鼓励发展便利续贷和信用贷款,提高民营企业融资授信额度,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三是持续在保障用工上下功夫。分地区、分行业、分专业、分工种举办招聘活动,搭建“线上+线下”供求对接平台,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用工保障服务。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开展订单培养、定向培养、短期培训,大规模培养企业急需技能人才。加强与劳务输出大市、职业院校联系,大规模引进优质人力资源。
  坚持扩容量,增强经济带动就业弹性。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带动就业提质扩容。一是发挥投资消费作用促进就业。实施重大产业就业影响评估,明确重要产业规划带动就业目标,优先投资就业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充分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加快提升传统消费,推动消费提档升级,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创造更多就业增长点。二是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带动就业。坚定不移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深耕细作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强产业,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提高服务业吸纳就业比例。实施农业全产业链培育计划,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三是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拉动就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规范平台经济发展,降低平台服务成本,带动更多劳动者依托平台就业创业。保护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提高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社会保障水平。
  坚持强增量,增强就业增长内生动力。聚焦高校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突出创业带动和服务助推作用,持续扩大就业规模。一是强化群体引领。实施高校毕业生留鲁来鲁就业创业推进行动,发挥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智力优势,创造更多知识技术型就业岗位。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实施退役军人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工程,推行退役军人就业适应性培训,支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实施失业人员集中帮扶行动,健全就业困难人员援助制度,纠正就业歧视行为,保障公平就业。二是强化创业带动。加强税收、用地、融资等支持,畅通创新促进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链条。深入实施返乡入乡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培养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引领乡村创业。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构建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相互接续的创业平台支持体系,打造更加完善的创业生态。完善培训学习、创业实践、咨询指导、跟踪帮扶等一体化创业培训体系,开展创业训练营,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行动,培养创业创新人才。三是强化服务助推。强化就业服务,提高劳动者市场供需匹配效率。一方面,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有效配置和市场化、社会化就业。另一方面,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行“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公共就业服务。
  坚持提质量,增强劳动者就业获得感。优化劳动者就业环境,提高劳动者岗位待遇,保障合法权益,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一是夯实素质提升这一基础。一技在手,就业无忧。过硬的技能素质是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基础。健全终身技能培训制度,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和重点群体专项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全面推行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推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为主要方式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促进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二是抓住增加收入这一关键。加强企业工资宏观调控,完善企业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稳慎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科学发布企业工资指导线,完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三是完善社会保障这一制度。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以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和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等群体为重点,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统筹解决各类就业群体的子女教育、住房保障、卫生医疗、文化生活等问题,促进劳动者稳定就业、安居乐业。四是兜牢权益维护这一底线。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实施职业健康保护行动,保障劳动者人身生命安全和职业健康。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提高劳动合同履行质量。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坚持防变量,提高失业风险防控能力。当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加快,将对就业产生深刻影响。必须树牢底线思维,完善风险监测预警和防控应对机制,确保就业形势持续稳定。一是强化政策联动。加强经济社会政策与就业政策衔接,在制定财政、金融等经济政策和人口、社保等社会政策时,综合评估对就业的影响。对可能造成规模性失业的,政策牵头部门提前制定应对措施。制定实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环保治理、城市管理政策,严禁擅自提标、层层加码,坚决杜绝一刀切做法,减少对就业的影响。二是防范化解风险。坚持省市县三级联动,完善就业失业监测预警体系,实时监测就业变化情况。完善规模性失业风险应急防控预案,做好失业风险处置工作。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建立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协同应对机制,避免人工智能就业替代效应在短期内集中释放。三是加强失业保障。企业关停并转的,同步做好职工转岗转业培训和安置工作,防止出现规模性失业。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加大参保扩面力度,提高政策受益率。逐步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畅通申领渠道,简化经办流程,提升失业人员保障水平。
  (作者系山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