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问题青少年预防和犯罪青少年矫正等专业方向

鲁东大学不断提升博士人才培养质量

2021-07-2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通讯员 李青
     本报记者 王桂利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实践中,问题青少年预防和犯罪青少年矫正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鲁东大学以获批“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为契机,以“更加契合项目要求、更加凸显问题导向、更加突出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和教育理念付诸实施,围绕问题青少年预防与教育、犯罪青少年矫正与管理、问题青少年解矫与帮扶等专业方向,不断提升“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博士人才培养质量。
契合项目要求,
推进学科和平台建设

  “问题青少年历来引起党和国家高度关注,要及时关注司法实务需求的变化,强化责任意识,树立服务理念,不能关在学校里搞研究。”鲁东大学博士生导师毕宪顺介绍,“我们大力推进司法实践与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的互动,通过教育、心理、法学、社会学等理论界、司法实务界的共同努力,加强对各类问题青少年各类案例的研究,为司法改革与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鲁东大学先后制定发布《鲁东大学关于实施学科建设支持计划的意见》《关于公布“学科建设支持计划”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出台《鲁东大学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从培养、管理和评价等多方面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所依托的学科——教育学成为学校一流学科建设支持计划建设学科。
  经过不懈努力,2017年,鲁东大学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获批山东省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该基地获批山东省“十三五”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与山东省女子监狱共同设立博士生教学实践基地。2018年,学校与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设立“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并获批全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基地。
  这些资源共享体系为在校师生提供了高起点、大范围、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
凸显问题导向,
创新教学和培养模式

  “引导每一位问题青少年走出迷途,建立自信,重树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把所学、所思、所行都扎根于服务祖国、服务社会这块广袤土壤上。”这是博士生导师苏春景对年轻博士生们的殷殷嘱托。“博士生论文和调研报告从选题开始便要有充分的问题意识,提出具体的、可圈可点的矫正策略,要求从跨学科角度,强化实践需求和问题导向进行选题。”
  学校积极与司法、检察、监狱、戒毒等部门紧密合作,打造多系统理论学习、行业实践基地培养、实验探索研究、国内外学术交流、回归实践导向学术创新研究的“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结合每位博士生的特点,与司法部合作培养,每位博士生配备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各1名,分别侧重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以理论学习为基础、实践基地为关键、实验研究为特色、学术交流为拓展、学术创新研究为灵魂,各环节有机联系,共同提升博士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形成体现服务司法部门及行业实务特殊要求的“定制”式人才培养方案。
  博士生导师张香兰介绍:“为获取问题青少年案例,我们带领博士生来往于学校与实践基地,针对转型期未成年人犯罪特征、归因及预防,对沿海某市未成年人犯罪现状、未成年吸毒人员戒毒社会化等问题进行采集。”
  目前,调研成果被山东省监狱管理局、山东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江苏省未成年人犯罪与改造研究所、黑龙江省公安厅安康医院(戒毒所)、广东省英德监狱心理矫治办公室等单位采纳或批示。另外,博士生导师姚建龙参与了共青团中央《国家青年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25》编制工作;苏春景关于“开设专门教育有关学科,培养专门教育人才”以及针对校园虐童案件的提议被共青团中央权益部采纳。这些都是项目主动融入司法实践、积极服务司法改革的系列成果。
突出创新能力,
取得丰硕学术成果

  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研究院院长郑淑杰表示:“作为国内仅有的培养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博士人才的项目,更要突出创新能力,帮助项目师生取得丰硕优秀学术成果。”
  自从2013年鲁东大学“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招生以来,共招收38名博士研究生,目前已有11名顺利毕业。学校针对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对“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的战略需求,多学科交叉融合、多主体协同育人,特别在问题青少年的预防与教育,犯罪青少年的矫正与管理,问题青少年的解教、解矫与帮扶等研究方向上奠定了较为扎实的研究基础。
  截至2020年12月,2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人获得山东省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11名毕业博士生在校期间共发表学术论文72篇。其中,博士生以第一作者在《教育研究》等CSSCI、SSCI来源期刊发表问题青少年相关论文28篇。
  2017年,学校设立专项出版基金,在保证学理性基础上,对接司法实践中的诸多问题,确定出版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系列专著10本,鼓励各团队成员立足自身学科优势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通过多角度、多学科扩大成果的应用面,发挥更大效应。
  □ 本报通讯员 李青
     本报记者 王桂利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实践中,问题青少年预防和犯罪青少年矫正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鲁东大学以获批“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为契机,以“更加契合项目要求、更加凸显问题导向、更加突出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和教育理念付诸实施,围绕问题青少年预防与教育、犯罪青少年矫正与管理、问题青少年解矫与帮扶等专业方向,不断提升“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博士人才培养质量。
契合项目要求,
推进学科和平台建设

  “问题青少年历来引起党和国家高度关注,要及时关注司法实务需求的变化,强化责任意识,树立服务理念,不能关在学校里搞研究。”鲁东大学博士生导师毕宪顺介绍,“我们大力推进司法实践与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的互动,通过教育、心理、法学、社会学等理论界、司法实务界的共同努力,加强对各类问题青少年各类案例的研究,为司法改革与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鲁东大学先后制定发布《鲁东大学关于实施学科建设支持计划的意见》《关于公布“学科建设支持计划”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出台《鲁东大学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从培养、管理和评价等多方面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所依托的学科——教育学成为学校一流学科建设支持计划建设学科。
  经过不懈努力,2017年,鲁东大学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获批山东省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该基地获批山东省“十三五”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与山东省女子监狱共同设立博士生教学实践基地。2018年,学校与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设立“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并获批全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基地。
  这些资源共享体系为在校师生提供了高起点、大范围、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
凸显问题导向,
创新教学和培养模式

  “引导每一位问题青少年走出迷途,建立自信,重树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把所学、所思、所行都扎根于服务祖国、服务社会这块广袤土壤上。”这是博士生导师苏春景对年轻博士生们的殷殷嘱托。“博士生论文和调研报告从选题开始便要有充分的问题意识,提出具体的、可圈可点的矫正策略,要求从跨学科角度,强化实践需求和问题导向进行选题。”
  学校积极与司法、检察、监狱、戒毒等部门紧密合作,打造多系统理论学习、行业实践基地培养、实验探索研究、国内外学术交流、回归实践导向学术创新研究的“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结合每位博士生的特点,与司法部合作培养,每位博士生配备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各1名,分别侧重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以理论学习为基础、实践基地为关键、实验研究为特色、学术交流为拓展、学术创新研究为灵魂,各环节有机联系,共同提升博士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形成体现服务司法部门及行业实务特殊要求的“定制”式人才培养方案。
  博士生导师张香兰介绍:“为获取问题青少年案例,我们带领博士生来往于学校与实践基地,针对转型期未成年人犯罪特征、归因及预防,对沿海某市未成年人犯罪现状、未成年吸毒人员戒毒社会化等问题进行采集。”
  目前,调研成果被山东省监狱管理局、山东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江苏省未成年人犯罪与改造研究所、黑龙江省公安厅安康医院(戒毒所)、广东省英德监狱心理矫治办公室等单位采纳或批示。另外,博士生导师姚建龙参与了共青团中央《国家青年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25》编制工作;苏春景关于“开设专门教育有关学科,培养专门教育人才”以及针对校园虐童案件的提议被共青团中央权益部采纳。这些都是项目主动融入司法实践、积极服务司法改革的系列成果。
突出创新能力,
取得丰硕学术成果

  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研究院院长郑淑杰表示:“作为国内仅有的培养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博士人才的项目,更要突出创新能力,帮助项目师生取得丰硕优秀学术成果。”
  自从2013年鲁东大学“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招生以来,共招收38名博士研究生,目前已有11名顺利毕业。学校针对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对“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的战略需求,多学科交叉融合、多主体协同育人,特别在问题青少年的预防与教育,犯罪青少年的矫正与管理,问题青少年的解教、解矫与帮扶等研究方向上奠定了较为扎实的研究基础。
  截至2020年12月,2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人获得山东省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11名毕业博士生在校期间共发表学术论文72篇。其中,博士生以第一作者在《教育研究》等CSSCI、SSCI来源期刊发表问题青少年相关论文28篇。
  2017年,学校设立专项出版基金,在保证学理性基础上,对接司法实践中的诸多问题,确定出版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系列专著10本,鼓励各团队成员立足自身学科优势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通过多角度、多学科扩大成果的应用面,发挥更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