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摧不垮的战斗堡垒”

2021-07-08 作者: 张依盟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张依盟
    本报通讯员 李娉 杨璇

  夏风微微,大明湖畔的明湖中学,一座仿古式小院坐落在校园的东北角。这就是著名的山东省立济南乡村师范学校旧址(上图),革命先辈们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在此代代相传,“大明湖畔的小延安”——济南乡师党支部在此诞生。
  1927年,在帝国主义迫害的同时,国民党反动派也向共产党人举起了屠刀。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幸存下来的只有济南乡村师范学校和天桥新城兵工厂两个党支部。尚算完整的济南乡师党支部,犹如一叶孤舟在惊涛骇浪中坚持前行,在恢复发展济南党组织和重建山东省委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摧不垮的战斗堡垒”“白色恐怖下的一颗红星”。
  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即济南乡村师范学校,成立于1929年秋天。乡师的首任校长鞠思敏是山东久负盛名的教育家,他起用了不少进步教师,包括共产党员。同年11月,济南乡师党支部成立。在共产党员于清书的指导下,由于一川(原名于福臻)、杜继善和姜效骞三人筹建,于一川是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杜任宣传委员,姜任组织委员。由于学校是初建,头一年里没有发生大的革命斗争,但党支部的成立为以后乡师参加革命斗争打下了初步基础。
  1933年,济南乡师党支部联系、恢复和建立了“省立济南乡师党支部、新城兵工厂党支部、省立济南高中党支部、省立济南第一师范党支部、省立济南第一中学党支部、惠商职业学校党支部、育英中学党支部、正谊中学党支部、华北中学党支部”等9个党支部,还发展了一部分分散零星的党员,恢复了100余人的党员关系。
  从1934年起,济南乡师党支部和之后建立的济南市委,在失去上级党组织领导的情况下,秉持共产主义信念初心不改,坚持独立开展工作,摸索前行。乡师吸取以往的教训,从实际出发,不搞如“飞行集会”之类形式主义的冒险活动,而是采用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不断提高斗争艺术和策略,从而摸索出了一套秘密斗争与公开斗争相结合、非法斗争与合法斗争相结合、慎重发展、积蓄力量等地下工作的成功经验。
  与上级能否接上关系是个关键问题。山东党组织在寻找上级党组织的过程中,济南乡师赵健民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国将军王文轩的回忆录中也提到:“宋鸣时的叛变对山东党组织是个致命的打击,我们与上级失掉了联系。在这一关键时刻,以赵健民同志为核心的乡师支部,并没有消极等待,而且继续组织起来进行战斗。一面积极找上级党组织,求得中央的领导;一面积极恢复和发展党组织。那时利用一切线索找上级党组织,是支部的一项经常任务。”大家一刻也未停止寻找上级党组织的步伐。有的党员甚至不惜卖掉家中的口粮,筹措路费外出找党。
  1935年秋,济南乡师一党员给赵健民反馈消息说,濮县有党组织。赵健民先后去了两次,终于在1935年收到濮县县委“老掌柜已到,请速来洽谈一笔生意”的来信后,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赶赴濮县,与中共河北省委代表、直南特委书记黎玉接上了头。1936年4月,黎玉受中共中央北方局委派到山东恢复和重建山东省委。
  七七事变前后,济南乡师被迫南迁。从1929年成立到1937年,济南乡师存在8年,培养学生700多人,其中学生党员161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许多从济南乡师走出来的学生,担任了党政军重要职务。济南乡师党支部在最危急的关头,为济南党组织乃至全省党组织的恢复、建立、巩固和发展保留了火种,在历史最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扬党的光荣革命传统,激励教育后人,1991年6月,中共济南乡师党史陈列室在原乡师校址落成,为仿中国古建筑简易四合院的建筑模式,正房坐南向北,东西厢房左右对称,屋顶样式为硬山卷棚式,筒板瓦布瓦屋面。展厅分“济南乡师概况”“摧不垮的战斗堡垒”“白色恐怖下的一颗红星”“白区里的一所红色党校”等部分,成为济南进行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处重要场所。
  □ 本报记者 张依盟
    本报通讯员 李娉 杨璇

  夏风微微,大明湖畔的明湖中学,一座仿古式小院坐落在校园的东北角。这就是著名的山东省立济南乡村师范学校旧址(上图),革命先辈们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在此代代相传,“大明湖畔的小延安”——济南乡师党支部在此诞生。
  1927年,在帝国主义迫害的同时,国民党反动派也向共产党人举起了屠刀。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幸存下来的只有济南乡村师范学校和天桥新城兵工厂两个党支部。尚算完整的济南乡师党支部,犹如一叶孤舟在惊涛骇浪中坚持前行,在恢复发展济南党组织和重建山东省委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摧不垮的战斗堡垒”“白色恐怖下的一颗红星”。
  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即济南乡村师范学校,成立于1929年秋天。乡师的首任校长鞠思敏是山东久负盛名的教育家,他起用了不少进步教师,包括共产党员。同年11月,济南乡师党支部成立。在共产党员于清书的指导下,由于一川(原名于福臻)、杜继善和姜效骞三人筹建,于一川是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杜任宣传委员,姜任组织委员。由于学校是初建,头一年里没有发生大的革命斗争,但党支部的成立为以后乡师参加革命斗争打下了初步基础。
  1933年,济南乡师党支部联系、恢复和建立了“省立济南乡师党支部、新城兵工厂党支部、省立济南高中党支部、省立济南第一师范党支部、省立济南第一中学党支部、惠商职业学校党支部、育英中学党支部、正谊中学党支部、华北中学党支部”等9个党支部,还发展了一部分分散零星的党员,恢复了100余人的党员关系。
  从1934年起,济南乡师党支部和之后建立的济南市委,在失去上级党组织领导的情况下,秉持共产主义信念初心不改,坚持独立开展工作,摸索前行。乡师吸取以往的教训,从实际出发,不搞如“飞行集会”之类形式主义的冒险活动,而是采用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不断提高斗争艺术和策略,从而摸索出了一套秘密斗争与公开斗争相结合、非法斗争与合法斗争相结合、慎重发展、积蓄力量等地下工作的成功经验。
  与上级能否接上关系是个关键问题。山东党组织在寻找上级党组织的过程中,济南乡师赵健民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国将军王文轩的回忆录中也提到:“宋鸣时的叛变对山东党组织是个致命的打击,我们与上级失掉了联系。在这一关键时刻,以赵健民同志为核心的乡师支部,并没有消极等待,而且继续组织起来进行战斗。一面积极找上级党组织,求得中央的领导;一面积极恢复和发展党组织。那时利用一切线索找上级党组织,是支部的一项经常任务。”大家一刻也未停止寻找上级党组织的步伐。有的党员甚至不惜卖掉家中的口粮,筹措路费外出找党。
  1935年秋,济南乡师一党员给赵健民反馈消息说,濮县有党组织。赵健民先后去了两次,终于在1935年收到濮县县委“老掌柜已到,请速来洽谈一笔生意”的来信后,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赶赴濮县,与中共河北省委代表、直南特委书记黎玉接上了头。1936年4月,黎玉受中共中央北方局委派到山东恢复和重建山东省委。
  七七事变前后,济南乡师被迫南迁。从1929年成立到1937年,济南乡师存在8年,培养学生700多人,其中学生党员161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许多从济南乡师走出来的学生,担任了党政军重要职务。济南乡师党支部在最危急的关头,为济南党组织乃至全省党组织的恢复、建立、巩固和发展保留了火种,在历史最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扬党的光荣革命传统,激励教育后人,1991年6月,中共济南乡师党史陈列室在原乡师校址落成,为仿中国古建筑简易四合院的建筑模式,正房坐南向北,东西厢房左右对称,屋顶样式为硬山卷棚式,筒板瓦布瓦屋面。展厅分“济南乡师概况”“摧不垮的战斗堡垒”“白色恐怖下的一颗红星”“白区里的一所红色党校”等部分,成为济南进行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