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批下沉到镇,窗口前移进村,莱芜区:

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政务服务便利店

2021-07-08 作者: 赵国陆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赵国陆

  为进一步深化“就近办”改革,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政务服务便利店,济南市莱芜区将政务服务“窗口前移”进村、“审批下沉”到镇,把党史学习教育与全区重点工作相结合,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实现跨越赶超的动力。通过创新一系列举措,打造全新的政务服务新生态,让更多基层群众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改革红利。
营业执照村镇就能办
  在莱芜区口镇街道太平村的政务便民服务站,记者遇到了前来办理个体户营业执照的刘坤,她准备开一家服装店。值班的帮办代办员录入资料完成受理之后,由镇街审批大厅在后台审核,当场打印、颁发营业执照。
  同村的张珊需要开具一份常住证明,代办员登录系统,很快就打印出一张带有二维码的证明来。“到任何一个部门或者单位,用微信扫一下这个二维码,通过山东政务服务网的验真系统,就能识别并显示信息。这张纸打不打印出来都不要紧。”代办员刘晓雷解释,这种电子证明,具备法律效力,全区各部门通用互认。群众开证明再也不用来回跑腿:先到村委开介绍信,然后跑到镇上去盖公章。
  今年以来,济南市莱芜区根据工作实际和大数据分析,将群众需求量大、办事频次高的食品经营许可证、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等13大项行政许可审批权限下放到镇(街道),真正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一站式服务。
  济南市计划将61个事项下放到村(社区)便民服务站办理,莱芜区正在逐个研究这些事项如何落地。“有的审批事项不是一个部门说了算,需要跨部门打通业务流程。”莱芜区行政审批服务局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科科长李魏表示,比如残疾证、死亡证明等如何实现“不出村办理”,逐步对接梳理,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腿。
  伴随着审批权限下放、审批窗口下沉,镇街和村居如何接得住、接得好?这才是事关改革成效的一大关键。
  “审批服务下放,不是一放了之。得确保让基层接得住、办得好,办事群众来了能办成。”莱芜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局长亓军祥表示,为此,提前组织集中培训,让镇街、村居等各级窗口人员和帮办代办员熟悉流程、规则,平时遇到问题随时交流,确保基层窗口的办事标准统一、质量不降。
区级审批大厅冷清了不少
  莱芜区口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负责人张新生说,相比区里,镇街的审批大厅更接地气,盯着“就近就地办成事”这个核心。比如,区级部分审批服务事项权限下放之后,他们筛选出132项群众需求量大、办事频次高、办理程序集中简便的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不再分人社、民政等部门,统一在“综合受理”窗口集中办理,一窗受理,一站办结。像4050人员社保补贴、无息就业扶持贷款这两项业务,已经办理了1200多件。而到了村里,老人大多不会用网络、智能手机,“网上办”“掌上办”水土不服。创新实行帮办代办制度,发挥各村乡村振兴专员的作用,培训之后兼职为老百姓帮办代办。以口镇街道为例,辖区内的66个村目前配备了132名帮办代办员。
  政务服务窗口能够沉到镇街、村居,离不开大数据这个“底座”。同时,互联网技术和5G的应用,加速了流程电子化、审批智能化,打通了“进村”的最后一公里。李魏说,该区基于济南市大数据平台,委托浪潮集团开发了线上审批系统以及智能柜台,实现“智能受理”“秒办秒批”。在部分银行的自助服务区投放了自助设备,提供24小时不打烊的在线政务服务,方便群众在非工作时间办理业务,采用人脸识别等技术,提交确认后的纸版材料可以寄存到类似快递柜的暂存柜中,后台会第一时间短信通知工作人员及时处理。
  由于大量的事项在镇街甚至村居就能办,还有一批事项能在网上办,“分流”效果明显。记者在莱芜区政务审批服务大厅看到,之前熙熙攘攘的大厅内冷清了不少。
  那么,区级的审批服务队伍在忙啥?“腾出更多的力量服务大项目,千方百计持续提升审批效率。”亓军祥介绍,以山东重工(济南莱芜)绿色智造产业城为代表的省市重大项目陆续落地,今年马上投产的德国凯傲智能叉车项目,12小时内“四证齐发”,实现“拿地即开工”。今年3月,另外一个大项目将审批速度刷新到了3个小时之内。济南市的企业开办目前实现“半日办结”,莱芜区创下的最新纪录是,一家企业从提交材料到领到全部的证章,仅用了26分钟。
  □ 本报记者 赵国陆

  为进一步深化“就近办”改革,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政务服务便利店,济南市莱芜区将政务服务“窗口前移”进村、“审批下沉”到镇,把党史学习教育与全区重点工作相结合,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实现跨越赶超的动力。通过创新一系列举措,打造全新的政务服务新生态,让更多基层群众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改革红利。
营业执照村镇就能办
  在莱芜区口镇街道太平村的政务便民服务站,记者遇到了前来办理个体户营业执照的刘坤,她准备开一家服装店。值班的帮办代办员录入资料完成受理之后,由镇街审批大厅在后台审核,当场打印、颁发营业执照。
  同村的张珊需要开具一份常住证明,代办员登录系统,很快就打印出一张带有二维码的证明来。“到任何一个部门或者单位,用微信扫一下这个二维码,通过山东政务服务网的验真系统,就能识别并显示信息。这张纸打不打印出来都不要紧。”代办员刘晓雷解释,这种电子证明,具备法律效力,全区各部门通用互认。群众开证明再也不用来回跑腿:先到村委开介绍信,然后跑到镇上去盖公章。
  今年以来,济南市莱芜区根据工作实际和大数据分析,将群众需求量大、办事频次高的食品经营许可证、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等13大项行政许可审批权限下放到镇(街道),真正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一站式服务。
  济南市计划将61个事项下放到村(社区)便民服务站办理,莱芜区正在逐个研究这些事项如何落地。“有的审批事项不是一个部门说了算,需要跨部门打通业务流程。”莱芜区行政审批服务局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科科长李魏表示,比如残疾证、死亡证明等如何实现“不出村办理”,逐步对接梳理,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腿。
  伴随着审批权限下放、审批窗口下沉,镇街和村居如何接得住、接得好?这才是事关改革成效的一大关键。
  “审批服务下放,不是一放了之。得确保让基层接得住、办得好,办事群众来了能办成。”莱芜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局长亓军祥表示,为此,提前组织集中培训,让镇街、村居等各级窗口人员和帮办代办员熟悉流程、规则,平时遇到问题随时交流,确保基层窗口的办事标准统一、质量不降。
区级审批大厅冷清了不少
  莱芜区口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负责人张新生说,相比区里,镇街的审批大厅更接地气,盯着“就近就地办成事”这个核心。比如,区级部分审批服务事项权限下放之后,他们筛选出132项群众需求量大、办事频次高、办理程序集中简便的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不再分人社、民政等部门,统一在“综合受理”窗口集中办理,一窗受理,一站办结。像4050人员社保补贴、无息就业扶持贷款这两项业务,已经办理了1200多件。而到了村里,老人大多不会用网络、智能手机,“网上办”“掌上办”水土不服。创新实行帮办代办制度,发挥各村乡村振兴专员的作用,培训之后兼职为老百姓帮办代办。以口镇街道为例,辖区内的66个村目前配备了132名帮办代办员。
  政务服务窗口能够沉到镇街、村居,离不开大数据这个“底座”。同时,互联网技术和5G的应用,加速了流程电子化、审批智能化,打通了“进村”的最后一公里。李魏说,该区基于济南市大数据平台,委托浪潮集团开发了线上审批系统以及智能柜台,实现“智能受理”“秒办秒批”。在部分银行的自助服务区投放了自助设备,提供24小时不打烊的在线政务服务,方便群众在非工作时间办理业务,采用人脸识别等技术,提交确认后的纸版材料可以寄存到类似快递柜的暂存柜中,后台会第一时间短信通知工作人员及时处理。
  由于大量的事项在镇街甚至村居就能办,还有一批事项能在网上办,“分流”效果明显。记者在莱芜区政务审批服务大厅看到,之前熙熙攘攘的大厅内冷清了不少。
  那么,区级的审批服务队伍在忙啥?“腾出更多的力量服务大项目,千方百计持续提升审批效率。”亓军祥介绍,以山东重工(济南莱芜)绿色智造产业城为代表的省市重大项目陆续落地,今年马上投产的德国凯傲智能叉车项目,12小时内“四证齐发”,实现“拿地即开工”。今年3月,另外一个大项目将审批速度刷新到了3个小时之内。济南市的企业开办目前实现“半日办结”,莱芜区创下的最新纪录是,一家企业从提交材料到领到全部的证章,仅用了26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