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联手”党史

将思政之“盐”巧融专业课

2021-06-0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通讯员 何文玲 张宝亮

  他讲授的专业课很“旧”,因为他在专业课上融入了传统文化;他讲授的专业课很“新”,因为他在知识点上结合了党史学习教育;他的专业课还很“有趣”,因为他将思政之“盐”巧融专业课,引起了同学们的共鸣,如沐春风。
  他就是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钢筋混凝土教研室教师王艺霖。
  山东建筑大学着力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将专业课融入了浓浓的党史元素,为提升育人效果增加了“新配方”,获得了良好效果。
  深挖四大名著,学生称他为“三国老师”
  2011年8月,王艺霖成为了山东建筑大学的一名教师。他对自己走上讲台后的第一堂课记忆犹新:“为了上好人生中的第一堂课,我准备了整整一个星期,上课时我自己滔滔不绝,学生却没什么反应。”这让踌躇满志的王艺霖陷入了迷茫与困惑,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钢筋混凝土这门专业课呢?王艺霖想到了大学时期的杨叔子院士,他之所以受追捧,原因就是他给晦涩难懂的理工科赋予灵动的人文精神,置身其中,便是一种享受。
  喜欢阅读的王艺霖,开始从经典名著中找寻与专业知识的结合点。刚开始有些人不能理解他的做法,认为他有些另类,甚至是“哗众取宠”。但是王艺霖没有退缩,他半开玩笑地说:“我就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抗拉又抗压。”经过三年的潜心研究,他先后出版《三国钢混》和《钢混蜀汉传奇》两本专著。“诸葛亮履新之后,很快在皇叔公司上下达成共识:要实现公司发展的大跨越,必须放弃砖木结构房屋,全力开发混凝土结构房屋。”这令人耳目一新的桥段,便是出自《钢混三国》。王艺霖的专业课也由枯燥变得有趣,学生亲切地称他为“三国老师”。
  除了对《三国演义》“下手”,王艺霖还在梳理其他三部名著,逐步深入地研究名著与专业课的结合点。把传统文化融入专业课程之中是王艺霖孜孜以求的目标,他坚信,学习和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创新教学方式,红色文化激励青年学生
  党史学习教育激发了王艺霖的新灵感。如何将党史中的红色元素与专业课实现有机结合,更好地增强党史学习教育效果及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王艺霖开始了新的探索,他知道,如果在专业课上生硬地插入党史知识,肯定难以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甚至还可能影响到专业知识的讲授。
  经过深度思考,王艺霖逐步开发出了不少有机融合专业知识与党史元素的生动实例,在课堂上辅以图片和视频进行展示,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讲到建筑材料中的钢材知识以及力学概念中的“刚度”概念时,以“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红色故事作为实例说明:桥体材料对应于钢材;吊桥的型式对应于“强度有余、刚度不足”。讲课中辅助以此次战斗的照片以及视频片段,在更清楚地讲解专业知识的同时,也用革命先辈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激励广大青年学生。此外,在砌体结构课程的概述部分,王艺霖采用了大量承载党史记忆的老建筑来作为工程实例,使专业课程具备了“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功能。
  除了课堂渠道,王艺霖还与时俱进,积极利用新媒体推送兼具知识性、德育性、趣味性、形象性的轻快内容,这些喜闻乐见的素材使学生在提升专业知识学习效果的同时,也促进了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更全面地践行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理念。
  潜心教书育人,课程思政取得丰硕成果
  从不被人理解到赢得广泛赞誉,王艺霖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经他指导的学生获得第一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信息技术大赛”一等奖、连续五年获得北京市大学生建筑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或二等奖;获批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各一项。同时有很多继续深造或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对他念念不忘。
  育人先育己,育己先育心。王艺霖说:“教育是一个良心活,要教好书,育好人。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勤于思考的他将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结出了丰硕的课程思政成果:他主持课题项目《“立足文化自信、彰显时代特色”的土木工程课程思政改革研究》获评2020年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他还先后发表了《水与建筑》《建筑结构抗震的哲学思考》《混凝土耐久性问题的层次分析及启示》《传统文化经典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传统文化辅助教学法探索》等具有文化自信色彩的学术论文。王艺霖还被学校评为“思政先锋”。
  未来,王艺霖将继续在课程思政领域深耕细作,激励更多的青年学生奋力奔跑,追寻属于自己的那道光。
  □ 本报通讯员 何文玲 张宝亮

  他讲授的专业课很“旧”,因为他在专业课上融入了传统文化;他讲授的专业课很“新”,因为他在知识点上结合了党史学习教育;他的专业课还很“有趣”,因为他将思政之“盐”巧融专业课,引起了同学们的共鸣,如沐春风。
  他就是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钢筋混凝土教研室教师王艺霖。
  山东建筑大学着力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将专业课融入了浓浓的党史元素,为提升育人效果增加了“新配方”,获得了良好效果。
  深挖四大名著,学生称他为“三国老师”
  2011年8月,王艺霖成为了山东建筑大学的一名教师。他对自己走上讲台后的第一堂课记忆犹新:“为了上好人生中的第一堂课,我准备了整整一个星期,上课时我自己滔滔不绝,学生却没什么反应。”这让踌躇满志的王艺霖陷入了迷茫与困惑,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钢筋混凝土这门专业课呢?王艺霖想到了大学时期的杨叔子院士,他之所以受追捧,原因就是他给晦涩难懂的理工科赋予灵动的人文精神,置身其中,便是一种享受。
  喜欢阅读的王艺霖,开始从经典名著中找寻与专业知识的结合点。刚开始有些人不能理解他的做法,认为他有些另类,甚至是“哗众取宠”。但是王艺霖没有退缩,他半开玩笑地说:“我就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抗拉又抗压。”经过三年的潜心研究,他先后出版《三国钢混》和《钢混蜀汉传奇》两本专著。“诸葛亮履新之后,很快在皇叔公司上下达成共识:要实现公司发展的大跨越,必须放弃砖木结构房屋,全力开发混凝土结构房屋。”这令人耳目一新的桥段,便是出自《钢混三国》。王艺霖的专业课也由枯燥变得有趣,学生亲切地称他为“三国老师”。
  除了对《三国演义》“下手”,王艺霖还在梳理其他三部名著,逐步深入地研究名著与专业课的结合点。把传统文化融入专业课程之中是王艺霖孜孜以求的目标,他坚信,学习和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创新教学方式,红色文化激励青年学生
  党史学习教育激发了王艺霖的新灵感。如何将党史中的红色元素与专业课实现有机结合,更好地增强党史学习教育效果及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王艺霖开始了新的探索,他知道,如果在专业课上生硬地插入党史知识,肯定难以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甚至还可能影响到专业知识的讲授。
  经过深度思考,王艺霖逐步开发出了不少有机融合专业知识与党史元素的生动实例,在课堂上辅以图片和视频进行展示,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讲到建筑材料中的钢材知识以及力学概念中的“刚度”概念时,以“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红色故事作为实例说明:桥体材料对应于钢材;吊桥的型式对应于“强度有余、刚度不足”。讲课中辅助以此次战斗的照片以及视频片段,在更清楚地讲解专业知识的同时,也用革命先辈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激励广大青年学生。此外,在砌体结构课程的概述部分,王艺霖采用了大量承载党史记忆的老建筑来作为工程实例,使专业课程具备了“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功能。
  除了课堂渠道,王艺霖还与时俱进,积极利用新媒体推送兼具知识性、德育性、趣味性、形象性的轻快内容,这些喜闻乐见的素材使学生在提升专业知识学习效果的同时,也促进了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更全面地践行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理念。
  潜心教书育人,课程思政取得丰硕成果
  从不被人理解到赢得广泛赞誉,王艺霖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经他指导的学生获得第一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信息技术大赛”一等奖、连续五年获得北京市大学生建筑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或二等奖;获批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各一项。同时有很多继续深造或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对他念念不忘。
  育人先育己,育己先育心。王艺霖说:“教育是一个良心活,要教好书,育好人。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勤于思考的他将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结出了丰硕的课程思政成果:他主持课题项目《“立足文化自信、彰显时代特色”的土木工程课程思政改革研究》获评2020年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他还先后发表了《水与建筑》《建筑结构抗震的哲学思考》《混凝土耐久性问题的层次分析及启示》《传统文化经典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传统文化辅助教学法探索》等具有文化自信色彩的学术论文。王艺霖还被学校评为“思政先锋”。
  未来,王艺霖将继续在课程思政领域深耕细作,激励更多的青年学生奋力奔跑,追寻属于自己的那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