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煤电围城”到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任城区创新思路护生态,壮士断腕治污染

不到两年关停4家电厂

2021-01-1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王浩奇
   本报通讯员 周振宇

  1月8日,济宁市污染防治攻坚指挥部向任城区发来喜报:2020年12月,任城区PM2.5和综合指数改善率位居全省163个县(市、区)前20名,PM2.5均值、PM2.5改善率、综合指数、综合指数改善率四大指标均列全市14个县(市、区)首位。
  在济宁市生态环境局任城区分局局长张磊印象中,这样的“第一”近年来越来越普遍,正因如此,任城区近期获评第一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从昔日的煤电围城、烟囱林立,到如今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任城是如何做到的呢?带着问题,我们采访了奋斗在治污一线的工作人员。
  1月6日凌晨3点40分,寒潮将任城区的气温逼至零下15℃。任城区智慧环保督导指挥调度中心接到消息:辖区长沟镇一企业出现用电告警。任城区生态环境分局执法队员李海龙、刘帅立即出动,23分钟后到达告警地点。他们查明告警原因,并督促企业立即停产印刷工序,尽快维修催化燃烧设备。待处置妥当,两人手脚被冻麻,回到办公室时已是早上6点。
  即便是在极寒的夜晚,对蓝天碧水的守护也一刻不停歇。这得益于当地一贯严格环境执法的高压态势。任城区实行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197名网格员分布在全区,随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环保110”平台,确保问题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任城区生态环境分局还在全国县区级生态环境部门率先实行“限时办理、落实即奖、红包速派”微信举报奖励办法,根据群众微信举报的环境问题的违法程度分4个档次进行微信奖励,扩大生态环境保护的“朋友圈”。
  “5年来,二氧化硫、PM2.5、重污染天等9项大气指标全部大幅改善,综合指数同比改善37%。”谈到大气污染防治,济宁市生态环境局任城区分局事务中心副主任陈广首先递过来一张2020年和2015年指数对比表格。“十三五”期间,任城区建立空气质量长效监管机制,淘汰整治高污染高排放和“散乱污”企业,不到两年时间关停东郊热电厂、晨光热电厂等4家电厂,解决电厂围城的困状。关停7家砖瓦窑厂和1家石材加工企业,对114台燃气锅炉完成低氮改造任务,对344家涉VOCs企业完成提标治理工作。
  冬日的南四湖畔,芦苇摇曳,任城区唐口街道张桥村的小公园里聚集了不少散步、晒暖的村民。“这里原来是个坑塘,连着村边的水沟,一到下雨天,就会灌满脏水,常年累积,又黑又臭,人人绕着走。”村党支部书记魏国强告诉记者,自打政府在村里建起了污水处理站,家家户户的污水均经过污水处理站和湿地两级处理后再排放,水清了,这里也成了大家伙茶余饭后最爱来的地方。“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能达到一级A类标准,除了不能喝,灌溉、养鱼都没问题。”1月12日,正在这里巡查的济宁市生态环境局任城区分局生态科科长纪琼驰介绍。张桥村就在龙拱河岸边,距离龙拱河入梁济运河口省控断面仅有700米,小型污水处理站的设立大大减轻了河流治污压力。近年来,任城区共建成170多处像张桥村这样的农村污水处理站点,超过一半农村的生活污水得以治理。
  离开张桥村,记者坐上了任城区生态环境分局的巡河车。一上车,局事务中心副主任刘超就指着里程表说:“为了守护、治理好一方碧水,我们工作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沿辖区22条重点河流巡河。你看,我们的巡河车1年跑了3万多公里,平均每天跑近100公里。”2020年,他们实行减污扩容两手发力,构建“治用保”流域综合治污体系。开展巡河行动,对重点河流进行日调度日监测,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置。约20分钟后,车辆来到洙赵新河边,只见一道橡胶坝拦河而建,河水溢流而过。刘超介绍,这是洙赵新河综合治理的一期工程,近期刚完成验收。二期工程马上开工,全部建成后将形成表面流人工湿地,上游由橡胶坝拦截,上游来水进入二滩湿地降解,达标后排入洙赵新河,不仅改善了河流水质,而且为附近村民打造了宜居的生活环境。
  “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一方面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来开路,同时还要依靠科学有效的机制作保障。”张磊介绍,作为济宁市主城区,任城区各项污染防治压力巨大。重担面前,他们采取目标共识、党政同责,城乡共建、山水同治,发展共赢、环境共享的“3+3”治理模式,全区范围内一手抓生态文明建设,一手抓绿色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了生态环境改善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