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蹲点调查

孟良崮下“兵支书”

2021-01-18 作者: 杨学莹 齐静 杜辉升 来源: 大众日报
  图①:西孟良崮村党支部书记张玉坤(右)和村民在一起 图②:南蓉芙村党支部书记马杰(右)和村民查看党员评星定级考核表 图③:古泉村党支部书记刘元华查看桃树生长情况 图④:红日村党支部书记朱纯勇在村内环视 图⑤:古泉村内修建的道路 (□公茂栋 摄影)
  扫描二维码 认识这群“兵支书”
  □ 本报记者   杨学莹 齐静 杜辉升
    本报实习生 冯加香
    本报通讯员 张圣虎

  群崮环抱,侧柏遍野,梓河水蜿蜒流过,古村落星星点点散落山坳……站在蒙阴县岱崮镇马子石沟村观景台上,一幅美丽的沂蒙山居图尽收眼底。迎着猎猎山风,马子石沟村党支部书记闫士照指点远方,满怀豪情地讲述村庄发展规划。笔挺的身姿、坚毅的脸庞,丝毫看不出这是一位67岁的老人。2004年,退伍24年的他回村担任村支书,带领群众整山治水、美化乡村、盘活产业,把马子石沟村这个“山光秃秃、地薄溜溜”、党组织薄弱、欠47万元外债的穷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村,创造了“青石板上造绿洲”的奇迹。
  2018年11月,就在马子石沟村,到临沂调研的省委书记刘家义与闫士照座谈交流,提出探索从退役军人、机关干部和回乡创业企业家(以下简称“三类人员”)中选配村党组织书记。两年来,蒙阴县85名“三类人员”走上了村党组织书记岗位,23名像闫士照一样的“兵支书”勇挑重担,让软弱涣散村旧貌换新颜。“兵支书”带着独特的军人气质,正在乡村振兴的“新战场”上,成为重要的生力军。
  “带着老少爷们儿干点儿事,怪好”
  红色的六米二货车启动了,开走了,消失在寒冷的冬夜中。43岁的刘元华回到蒙阴鲁泰鞋业院内的停车位上,默默地坐了半个小时。2021年1月10日晚上,他卖了最后一辆车,断了这根跑了11年的“致富线”。2004年退伍后,刘元华回到了老家垛庄镇古泉村,2008年买车跑运输,就是从送鞋开始的。最多时,他有5辆货车、雇了9名驾驶员,年入三四十万元。而今,车卖了,线没了,这一切都远去了。
  古泉村少了一位“车老板”,多了一位“兵支书”。
  2019年3月底,垛庄镇党委副书记赵增健、党委组织委员杨慧来到刘元华家,问他愿不愿意到村里干事儿。刘元华一口否定:“白搭!我光往外跑,村里谁是谁都不认识了。”当时,古泉村所处的孟良崮片区要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而该村一年半换了3位书记,老书记年龄也大了。时任镇党委书记秦元东劝刘元华这位老兵出来带头。蒙阴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李红伟也找刘元华深谈了两次:“你自己富不算富,带着老少爷们一起富才算本事。若有战,召必回,那才是真军人,真党员!”
  刘元华犹豫了半个月。村里30年没变样,他心里也不是滋味,加上镇党委找了他6次,他终于答应先当村支书助理试试。
  2019年4月,刘元华上了任。起初,他还藏了个“小心眼”,想着兼顾生意。前几个月,他一早4点起床,开车往临沂送鞋,8点赶回村里上班。他还有一辆九米六新货车,心想等村里不忙,抽空跑一两趟长途。没想到2350口人的大村天天有事,2019年5月老书记辞职,5月12日,刘元华被任命当了村党支部书记。长途一次没跑成,新货车就卖了,9个月的新车折了9万元。
  车没了,村庄却变了。刘元华任职一年半多,村里拓宽了6公里的主干道,建起了4个停车场、3个休闲广场,还流转了2400亩地,引进了金葵农业、雅库特农业等两个项目,搞高效农业、研学旅游,给村民的土地租金每亩1000元,项目建成后还能安置几十人就业。
  1月13日,记者在村采访,遇到了村民韩兴本老两口。“这一年多,村里的变化是翻天覆地。刘元华当过兵,能吃苦,天天盯在村里,带领大家伙修路、修广场、发展产业项目。老少爷们都觉得,新班子有正事!”67岁的韩兴本说。
  “一年多过去,还好没干砸,我心里踏实多了。我自己在村里转,也觉得怪漂亮;带着老少爷们儿干点儿事,怪好。”刘元华说。
  像刘元华一样,在蒙阴,“兵支书”们从各行各业走上了乡村振兴的“新战场”。退役军人朱纯勇是一名乡镇干部,2019年初,垛庄镇党委找他谈话,让他到孟良崮战役发生地红日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红日村班子不团结、村民意见大、半年没有村支书,朱纯勇感到压力很大,但还是当场表态:“咱当过兵,咱不去谁去?我服从命令听指挥!”
  2019年7月,退役军人马杰从东营来到垛庄镇南蓉芙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此前,他在东营市福利彩票销售管理中心工作,月收入6000多元,而且已经安了家。接到镇党委动员后,犹豫不决的他打电话给部队老首长。老首长说:“在单位干活,是一份工作;而回乡当村支书,是一份事业!”马杰这才下定决心。
  “兵支书”下乡,并不是赤手空拳的。2019年,蒙阴县出台意见,对选配到村任党组织书记的退役军人、机关干部和回乡创业企业家等“三类人员”,优先推荐报考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和乡镇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对新选配的行政村党组织书记,县财政拨付不低于30万元的工作经费;任副书记的,经费不低于10万元,并为他们配备“一对一”的镇班子成员作为“治村导师”、优秀者还能被选派到县直部门及乡镇挂职锻炼等。就这样,在刘元华等第一批考察选配“兵支书”之后,2019年5月,又有一批公开考选的“兵支书”走上岗位,至今,已有23位新选配的“兵支书”在村任职。
  “困难到哪我到哪,是热铁也得抱!”
  农村工作很复杂,没一件是轻巧事。没有担当、不敢碰硬,当不了村支书。而政治坚定、执行力强、作风过硬,这恰是退役军人的优良品质。
  蒙阴县垛庄镇西孟良崮村,村集体有500多亩板栗,20年前承包给了19户村民,承包费只交齐了第一年,到最后一户也不交了。每年秋天,看着承包户拿“白捡”的栗子卖钱,其他村民不断投诉,怨气很大。
  2018年12月,在镇上开饭店的退役军人张玉坤被镇党委劝说回村参选村支书。谁也没想到,他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清欠。“这村20年没算过账,换了两届村支书都没人碰,你咋这么能!”有人劝他别碰这块“热铁”。但刻在骨子里的军人作风,让张玉坤选择迎难而上。“当兵的经常说‘困难到哪我到哪’,是热铁也得抱!否则老百姓的心气不顺,村里啥事儿也干不成。”
  他召集村“两委”开了3次会,形成了清欠方案,规定7天内不交齐欠费,视为放弃承包权,解除承包合同,走法律程序。接着,他一户一户地把方案送达给19家承包户。有一户人家就是不交,爷三个围着张玉坤大声嚷:“80年代修路,小队用我家的拖拉机还没给钱呢!这次我也不给你!”张玉坤不急不火,提议解开“三角债”,先把欠村集体的承包款交上,放在镇经管站代管,然后小队立即归还拖拉机款。张玉坤连着上门四五次,镇干部也帮着做工作,到第7天,这家人交了10500元欠款。没多久,小队欠的拖拉机款也还给了这家人。
  7天收上了20年的欠账,村民对张玉坤伸出了大拇指。从此,村“两委”张罗事儿,村民信了、跟了、拥护了。
  在蒙阴街道赵峪村,也有一位挑战“最难”的“兵支书”。2018年1月,京沪高速改扩建工程启动,赵峪村200余户居民涉迁,有7户人家不想搬。“征迁时间紧迫,这几户由我来做工作。”村党支部书记张帅主动揽了下来。他每天早上8点就入户做工作,既讲政策,也拉家常。有人躲着他,敲门不开;有人答应得好,回头变卦。张帅心里并不是不难受,但他从没想过找领导诉苦或者放弃努力。村民不同意,他就在人家家里“磨”,把群众思想疙瘩一点点解开。“村‘两委’没有任何私心,而且修好路大家都受益,那几户心里知道这些事,后来也就不坚持了。”在张帅的不懈努力下,7户人家最终全部接受补偿标准,赵峪村成为京沪高速改扩建工程蒙阴段第一个全部移交征收土地的村庄。
  除了敢于攻坚克难,年轻的“兵支书”们也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和过去有的村被戏称为“老年团”的“两委”班子截然不同。
  从东营回来的“兵支书”、垛庄镇南蓉芙村党支部书记马杰,回村后和村民商量,打算发展规模化牛羊养殖。有人提出,把村集体的荒山分包出去,赚取承包费。“我不赞成这种做法。”马杰算了一笔账:流转一亩地每年收入1000元,80亩地也就收入8万元。但如果把80亩地打造成养殖大棚,吸纳村民以土地、资本、牛羊等入股合作社,可以养几千头牛羊,年收益远远超过8万元。有了这些资产,还能以合作社名义向银行贷款。村民认同了马杰的想法,目前,已经有3个养殖大户以牛羊入股了合作社,有人还拿土地入了股。
  农厕改造本来是一项常规工作,但垛庄镇红日村搞得不“常规”。“兵支书”朱纯勇和村民商议,打算将来发展乡村旅游与果品采摘,厕改的标准就不一样了。记者走访了几家农户,院子里“洗浴间”和“厕所”分开,门上有标识,院墙上有箭头指示,一看就是为发展旅游准备的。
  “兵支书”们因为经历相似,彼此有话说、有事讲。“‘你是哪年的兵’‘在哪里当的兵’,这两句话一出口,当过兵的人立马就能拉近距离。现在,我们又都担任村支书,大家更是经常通过各种方式交流经验。”垛庄镇大山寺村“兵支书”王启生说。得知古泉村顺利清理“三大堆”,又新建了停车场,他坐不住了,先后两次开车到古泉村“偷师学艺”,后来干脆带着全村47名党员到古泉村现场学习,让大家亲身感受人家的干法。回来就建起了两处停车场,还实行了环境卫生党员分包制,每名党员负责周边7户至9户村民的卫生情况,大山寺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看到“兵支书”在软弱涣散村都干得风生水起,原有村支书倍感压力。44岁的垛庄镇开源村党支部书记杨庆军说:“‘兵支书’们干得红红火火,项目多、资金多,我们很羡慕,也经常去学习。自己得好好干,否则就被他们比下去了。”
  “每个月全镇都对各村进行考核排名,绩效和村支书报酬挂钩。专业化书记还有淘汰退出机制。‘兵支书’们的加入,引发了‘鲇鱼效应’,激活了一池春水。”垛庄镇党委书记宋强说。
  “老百姓觉得当兵的人实靠,咱就得在村里带好头”
  2019年3月,蒙阴县面向优秀退役军人公开选拔农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当过16年兵的赵明是11名考取者之一,老家在常路镇的他,被选配到高都镇石星沟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村里人他一个都不认识。一贯反对赵明吸烟的父亲嘱咐他:“你口袋里揣上两包烟,见了年纪大的,多叫大叔大爷。”母亲说:“你想事儿多考虑人家的想法,都是农村人,哪有嘎不成一块的?”
  2019年8月,“利奇马”台风来袭的那天,赵明下班已经回了家,想想又不放心,顶着风雨又回了村。他第一个想到的是村西头住在土房里的87岁老人张美贤,进屋不容分说,就把她背到了她儿子家。第二天,老人的房子就塌了一角。
  赵明到村,第一个月拿到手的补贴,分给了3户家庭困难的农户。“我退伍回来,第一个月工资交给了父母。这次是我的第二次择业,第一个月的钱也是有意义的,不能乱花。”他说。
  赵明对村民好,村民看在眼里。2020年8月,村里搞“饮水工程”,开沟机把路挖出了槽,一场大雨,自来水管道成了水沟,大水把一户村民的房子地基冲出了个大窟窿。赵明自己掏2000元钱买了一罐车混凝土,叫会干建筑活的村民徐功勤来修。徐功勤听说水泥的来历,死活不要工钱。67岁的村民徐志敬,每次村里有活随叫随到,去年义务劳动20余次。“你撇家舍业的,整天在村里忙活,我们就该跟着你干!”老人对赵明说。
  蒙阴县野店镇演马庄村党支部书记公言才,也是一名“兵支书”。上任第一个月,他夹着本子走遍了全村,记录百姓诉求。按照群众意愿,他带领大家修好了小区漏水的屋顶,接着修路、治水、架电、打井、整修河道,争取了3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其中一段1.818公里的生产路硬化后,村民的桃子可以不磕不碰地下山,村民伊继余说,原来磕伤的桃子只能卖两三元钱一筐,现在好桃子一斤能卖五六元。
  “干事一定要和群众商量。群众不支持,好事也办不好。”垛庄镇南蓉芙村“兵支书”马杰说。南蓉芙村有30亩麦场,以前分包给村民了,但没有严格走“四议两公开”流程,村民就位置好坏议论纷纷,猜疑有人走后门。马杰上任后,将麦场重新收回,按照“四议两公开”要求,从讨论方案开始,全程让村民参与,最后抓阄决定位置,村民再也没有异议了。
  在蒙阴采访,记者感到百姓信任、尊重军人的风气依然浓厚;军人贡献家乡、带头发展的意识依然强烈。在“沂蒙六姐妹”的故乡野店镇烟庄村,41名党员中有33名退役军人。“老百姓觉得,受党的教育,经过部队的锻炼,当兵的人实靠、素质高。那咱就得在村里带好头。”“沂蒙六姐妹”伊廷珍的本家孙辈、退役军人、村民伊吉友说。
  “蒙阴是孟良崮战役的发生地,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发源地。沂蒙人民爱党爱军,从这片红色土地上走出去的‘兵支书’爱人民、爱家乡,这都是红色基因在起作用。‘兵支书’们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一心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推进新农村建设,是支撑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下一步,我们要在试点的基础上,深化村党组织书记选配制度改革,让‘兵支书’们发挥更大作用。”蒙阴县委书记王丽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