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俩大学生”下乡记

2021-01-15 作者: 杜辉升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杜辉升 纪伟
    本报通讯员 徐俐莉 刘艳

  “今天带大家逛一逛我们的菊花园。这里是张家围子村的菊花产业园,你看,这边菊花基本上已全部盛开,满园尽带‘黄金甲’。”1月10日,在莒南县涝坡镇的一座菊花大棚里,徐燕正通过手机直播菊花盛开的美丽景象(如图)。
  直播赋能,让传统产业插上了“电商翅膀”。通过直播平台,徐燕每天都能接到来自天南海北的网络订单。“我们通过自媒体创作,来展现真实的农村生活,让粉丝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的产品。”徐燕说。2017年,大学刚毕业的徐燕和丈夫牛效欣来到莒南,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对口专业创业,通过流转土地,在张家围子村的荒地上建起了菊花产业园。刚开始在村里种菊花时,当地老百姓都称呼他们“那俩大学生”。徐燕说:“可能称呼里包含着对大学生的期盼,在这个偏僻的小村庄,几乎看不见像我们这个年纪的年轻人。老百姓说,他们的孩子都迫不及待地离开农村,而我们却一股脑地冲进来。”
  创业期间,他们积极与当地村民进行交流,学习他们的种植经验,再融合新的种植技术和种植理念,生产优质农产品。经过近4年的坚持与发展,两人为村里引进10余种食用、茶用菊和8种颜色的观赏菊,总面积近百亩。
  深入农村也让两个大学生对农业发展有了许多新认识。刚开始,两人觉得农民之所以挣不到钱,是因为种植技术不过关,直到两人在村里买到了1块钱10斤的桃子才发现,即使桃子很好吃,但在村里却只能卖一毛钱一斤,连人工费都赚不出来。经过和当地村民细聊之后才知道,虽然桃子产量比往年要高,但是后期由于批发商收货不到位,导致滞销。但农民自己又没有其他的销售渠道,只能在路边或集市上贱卖。尽管已经以极低的价格销售,但销量也很不乐观。经过这件事情,徐燕他俩意识到,销售才是困扰农民的最大难题。
  当时正值自媒体电商兴起之时,徐燕和牛效欣便积极投身于自媒体创作,展现真实的农村生活,宣传农产品。一方面,想帮助农民将农产品宣传销售出去;另一方面,想把控好农产品的品质,将最好的农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通过展现与农民之间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优质农产品,帮助当地农民增加收益。
  朵朵菊花在让荒地变成“宝地”的同时,也带动了一方产业发展。在当地政府资金和政策的双重扶持下,徐燕和牛效欣努力在菊花深加工上挖潜力,实行产业化发展,将菊花与农业、旅游、扶贫、文体、互联网相融合,让特色经济作物更显成色。“将最好的农产品送到每一位顾客手中,既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优质农产品,也帮助当地农民增加收入。”
  “花型饱满、颜色正、味道甘甜”是顾客对这里菊花的一致评价。通过直播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认可了园子里的菊花产品。产品不愁销路,产业做精做优,更是让周边的村民有了就业的好去处。
  “打枝子、采花、摆花、烘烤,一天闲不住!如果忙的时候,还要加班,加班费还另算。”50岁的范传花在菊花产业园工作了大半年,每天工作8小时,她很适应也很满意,“活不是很累,又有钱挣,跟以前相比,日子真是翻了个个儿,心里踏实、高兴。”像范传花一样的长用工,这里还有10人左右,农闲时能增加到20余人,采花期更是能达到40人,可实现人均增收5000元。
  张家围子村菊花产业的发展只是莒南县特色农业产业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莒南县加速实施乡村振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盘活各类农业资源,特色产业多点开花。新提升发展优质农产品基地3.3万亩,总面积达62万亩,成功争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个、国际商标3个,新认证绿色食品2个、畜牧无公害产品3个,全县“三品一标”认证总数达16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