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开闸引水时,蔚为壮观;闭闸蓄水时,温文尔雅。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诉说着变害为利的福泽和荣光——

打渔张:黄河三角洲上的“明珠”

2020-11-29 作者: 程芃芃 来源: 大众日报
  ▲博兴县乔庄镇打渔张森林公园鸟瞰图
  ▲博兴县乔庄镇打渔张森林公园黄河生态文化长廊
  □ 本报记者 程芃芃
   本报通讯员 杨仲春 舒中

  打渔张森林公园,位于博兴县乔庄镇境内,因举世闻名的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而闻名。在博兴县文化馆馆长赵兵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这里,领略滚滚黄河东去海的雄浑大气、回味沧海桑田的历史深蕴。站在堤坝上极目远眺,浑黄的水波层层叠叠、气象万千。
  打渔张,源于黄河岸边的百户小村,明初由河北枣强移民建立。根据该村张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年,张氏三兄弟由直隶枣强县迁来定居,三兄弟均有打渔的一技之长。他们移民山东后,其中一个来了原山东省蒲台县,选择在大清河岸边居住,世代以打渔谋生,故以打渔张命名。
黄河水润泽的土地
  漫步在打渔张森林公园,举目望去,可以看到有片区域集中设置了几块牌匾,向人们介绍这里的“前世今生”。其中一块牌匾上记录着: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省兰考县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入海。从此,打渔张便成为黄河岸边的一个村庄。
  1951年,国家决定兴建大型引黄灌溉工程,渠首最初的选址就在这里。据说国内凡是研究或者从事水利事业的人,没有不知道打渔张引黄闸的。这是因为此闸标志新中国在黄河下游治黄事业的成功开始,前苏联专家的援建又见证了曾经的中苏友谊。
  60多年前,在山东黄河右岸王旺庄险工,一座称为“打渔张”的大型引黄灌区开灌诞生了。它是由前苏联贷款和专家技术援建的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是山东第一座大型引黄灌区。灌区范围包括博兴、广饶、垦利、寿光四县和广北、五一两家大型国有农场,面积达512万亩。
  历史资料显示,西汉时灌区大部分还是一片海。从利津县城往南至博昌古镇(今东营区史口)之间有一片伸入内陆的海湾,当地人俗称海套子,阔约10公里,长约40公里,伸及今滨州市小营高新区205国道附近。东汉王景治河,从河南荥阳至山东利津境内,修浚河道一千余里,在今利津县城西南的海套北岸入海,史称“千乘海口”。此后800年,黄河填平了这一深入内陆的海湾。开发前,灌区西部多为风沙区,东部多滨海盐碱,是一块人烟稀少的荒芜大洼。
  回首共和国之初,毛主席号召全军:“除继续作战和服勤者而外,应负担一部分生产任务,使我人民解放军不仅是一支国防军,而且是一支生产军,借以协同全国人民克服长期战争所遗留下来的困难,加速新民主主义的建设。”随即中央军委发布指示,要求在全军开展大生产运动。
  打渔张灌区,是革命战争时期的根据地。1951年底,中央军委把开垦黄河三角洲地区列入了新中国的屯垦规划,决定在山东广饶县北部开辟军垦区,安排部队转业人员屯垦。1952年2月,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7师所属289、290、291三个团,奉命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二师4、5、6三个团,离开济南,来到滨海荒地。
  1952年春,华东棉垦委员会也决定开垦山东滨海荒地。同年6月,山东省政府决定将军垦与棉垦合并,成立山东省棉垦委员会,统一组织领导山东北部滨海荒地的开垦工作,并决定兴办引黄灌溉工程。农建二师进驻后,先后围绕引水排涝开宽疏浚了广利沟、广蒲沟,围绕灌区工程需要开挖了六户至丁屋的运料沟,成为打渔张灌区的首功之师。
  1965年“六一”儿童节,乔庄区中国共产主义少年先锋队第一届代表大会在乔庄完小召开,大会专门组织所有代表到王旺庄参观打渔张引黄闸和火车站。时值正午,天很热,铁路犹如一条巨龙从西南方向弯转而来,直从闸桥上通过,往北约二三百米,就是王旺庄火车站。
  火车站上一派繁忙,装卸工人身后背一木架垫板,从停靠的火车皮上卸载一块块石头。黄河里,小火轮船发出呜呜的笛声,烟筒冒出缕缕黑烟,靠近火车站有一泊位。上水而来的船上满载着来自河口地区的海产品和芦苇,下水去的船装载的主要是石料或来自济南、淄博的各种工商产品。
  上世纪八十年代,旧闸之后又建新闸。两闸仿若咫尺兄弟,并肩携手大河之利。开闸引水,两闸间飞湍流瀑,蔚为壮观。引黄闸之下,又有四闸,错落有致。这一闸群,引领黄河水一路欢歌,不仅润泽博兴大地,还跋山涉水抵达胶东,济青工程享誉全国。
百户小村的厚重历史
  在打渔张森林公园,行至一个文化长廊的进出门,就能看到门槛上方雕刻着“打渔张生态文化园”,两边门框上是一副对联:“打渔张引黄济胶千秋业,三角洲华夏文明万代长”。长廊里有一篇《打渔张小记》,黄河、打渔张的传说故事都尽在其中。
  一个百户小村,是怎样冠名一个国内外知名的大型灌区的呢?打渔张灌区引黄闸初期规划选址在打渔张村附近,并且已经开始筹备物料,准备动工。1953年1月,前苏联专家沙巴耶夫、拉布图列夫到打渔张灌区考察后认为,打渔张灌区的设计实际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土壤改良设计,考虑到引黄泥沙的处理,建议渠首选址由打渔张村上移至王旺庄险工河段兴建。从而,打渔张村与打渔张渠首擦肩而过,但因为初期规划是以打渔张灌区的名义上报并在国务院备案的,为了与上报规划档案统一,在王旺庄兴建的渠首工程和整个灌区的冠名就仍以打渔张之名保留了下来,由此,打渔张村借灌区而盛名。
  工程设想包括灌溉、航运、发电、铁路等综合开发,总体规划为拦河大坝设计坝顶高18.5米,宽12米,长700米;防洪堤坝由拦河坝至呈家口接黄河大堤,长4520米;拦河闸为开放式24孔,总净宽240米,拦河泄洪流量6000立方米/秒;发电站装机容量2600千瓦,顺河船闸通航标准3000吨,铁路由此跨越黄河抵达北镇(滨城区)。
  在右岸建成打渔张灌区的基础上,在左岸建设王旺庄北灌区(即韩墩灌区),统称打渔张引黄灌区。1958年山东打渔张北灌区工程建设指挥部编制了《王旺庄北灌区渠系、河网化规划设计》,韩墩灌区为王旺庄枢纽工程组成部分。王旺庄枢纽工程第一期建成后,可保证博兴、广饶、垦利、滨县、沾化、利津六县及广北、五一、黄河三个农场650万亩土地的灌溉和改碱用水。
  为实现这一梦想,1959年,山东省成立王旺庄水利枢纽工程党委和指挥部,下设九个施工团,配备技工834人,动员民工4.1万人(施工高潮时达4.4万人)。1960年1月1日,王旺庄枢纽工程开工兴建。至年底,完成各类土方计划的47%,钢筋混凝土计划的95%;抛砌石工程计划的14.6%;闸门安装计划的40%;用工日275万个,耗资1156万元。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对广大农村来说,电灯还是稀少的。然而,当年每到傍晚时分,王旺庄高高的黄河大坝上一片灯火通明,20里外看上去犹若星河。
  东营市成立后,打渔张灌区大部分划入东营市辖区,惠民地区仅余一干渠全部及二干、三干部分灌区,均位于博兴县境内,两市地灌区统由山东省水利厅管理。此后,东营引黄灌区独立。因为打渔张灌区是国际知名的灌区,1990年,省政府决定撤销原山东省打渔张灌溉管理局,山东打渔张灌区的名字交由省引黄济青管理局保留,1991年渠首部分移交引黄济青滨州分局管理,1994年又将其移交博兴县管理,同时保留山东打渔张引黄灌区这一历史名片。
不毛之地化身北国江南
  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感叹:“甚哉,水之为利害也!”而水之利害,关乎时,关乎人;关乎天道,关乎世风。置身于打渔张引黄灌区森林公园,让人深深感觉到,每一株草木每一寸土地都在兴致勃勃地阐述着变害为利的福泽和荣光。
  1989年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建成后,灌区的服务功能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主要为农业灌溉服务转向为农业灌溉、油田生产、城市供水等多方位服务。灌区运行以来,在土地改良、农业生产、农村饮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灌区内工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还为胜利油田和青岛市的工业及生活用水提供了保障。
  随着2003年博兴县城区第二水源工程的建成,灌区又担负起为城区供水的任务。可以说,打渔张灌区见证了博兴农业、农村的发展,支撑了博兴工业的发展。
  灌区运行60年来,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水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为改变现状,自2003年起,打渔张灌区利用中央国债资金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2005年正式列入国家大型灌区投资计划,灌区建设与发展迎来了第二个春天。
  截至目前,新建、改建建筑物140座,完成投资3.2亿元。从运行看,已完成的改造段输水、输沙和节水能力大大提高。
  今天,“打渔张”已经在山东大地奔流了60多年,经历了规划、建设、停灌、复灌、调整、改造、发展等曲折辉煌的历史进程,成为一部可歌可泣的人民引黄事业壮丽史篇。“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在这里,滚滚黄河奔腾不息,游人的思绪也从当下向前寻觅回味历史、向后延伸憧憬未来。
  同行的博兴县乔庄镇打渔张森林公园景区管理办公室主任王延龙告诉记者,打渔张得到了博兴人民的悉心管护,1995年博兴县成立打渔张引黄灌溉管理处,专门负责灌区的维护、管理、开发和使用。20年来,引黄济青这一国家大型水利工程与打渔张渠首联袂运行,又得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之惠风,博兴县引入市场和大型企业参与,紧密与生态乔庄建设相对接,共同打造渠首这一水利胜景和文化品牌,通过近十年持续不断地建设,以“打渔张引黄灌区渠首”为中心,沿黄河岸线,一个沿黄工程林带风景园区已经形成,成为节假日远近游人观光、垂钓、采摘、游园的休闲胜地。
  2010年,“打渔张灌区引黄闸”被博兴县政府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滨州市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打渔张森林公园”景区入选“滨州新八景”,荣膺“双闸飞潮”称号。近年来,灌区积极打造“省级水利风景区”,一个4A级水利景区已经成型。
  据公园管委会的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景区游客与日俱增。“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应是游人最好的心理写照吧。
  除此之外,乔庄镇还变废为宝,大力开发淡水养殖和生态农业。全镇三万亩南美淡水白对虾、罗非鱼养殖基地闻名省内外,生态农业林果种植亦成特色。数百亩黄金锦玉梨园春来堆雪砌玉、梨花如海,秋来硕果飘香。这些变化不禁让人感叹:昔日的不毛之地,如今粮丰林茂,宛若北国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