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ESI排名稳居全球前1%;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级

山东师大化学学科的“筑峰之路”

2020-10-29 作者: 王原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 报 记 者 王原
    本报通讯员 姚昌 崔勇

  作为建校初期成立最早的学科之一,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学科经过70年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产、学、研”一体化的特色鲜明品牌学科。尤其是近年来,学科ESI排名稳居全球前1%;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级……正是山东师大化学人团结协作、砥砺前行、勇于创新,才缔造了属于化学学科的“高峰”之路。
创新平台,强化学科发展优势
  时至今日,山东师大化学学科已经发展成为门类专业齐全、培养层级完备、科研条件先进的优势学科,而这在25年前,还只是山东师大化学人的美好畅想。
  1978年,王明德先生招收了3名分析化学硕士研究生,开启学科研究生招生的先河。但直到1996年,学科才获批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化学学科已经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化学课程与教学理论和学科教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目前,化学学科拥有化学成像功能探针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和分子与纳米探针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共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拥有价值1亿多元的先进科研仪器设备。学科科学研究平台的提升,为学科的教学和科研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科教融合,提升教学科研质量
  化学学科始终秉承科教育人理念,坚持科教融合,实现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相互促进,建立了教学科研资源共享体系,形成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科学研究思路,以科研引领和带动教学的发展模式。
  2018年在化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中注定是浓墨重彩的一年,除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外,由唐波、董育斌、李平、王鹏、李娜教授等主持完成的“细胞稳态调控活性分子的荧光成像研究”项目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山东师范大学也成为首个以第一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的山东省省属高校。
  自2016年以来,化学学科承担了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30余项,在著名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在英国自然出版集团公布的Nature指数2019年6月到2020年5月大学/机构排名中,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学科位列全球高校第69位,内地高校第29位,省属高校第1位。
  教师们的教学态度和科研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多年来,化学学科培养的毕业生人才辈出,涌现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青6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优青2人。
名家引领,凝聚团队强大能量
  2018年,化学学科分析化学教学团队荣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能打造出这样的团队,就不得不说他们的领路人——唐波教授。唐波教授是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ESI全球化学领域前1%科学家,而如此“高大上”的知名学者,却有一种“接地气”的工作方式。只要晚上没事,唐波就会叫团队成员一起到静谧的校园内散步,边散步边聊工作和科研课题。
  作为山东师大化学学科自主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化学学科负责人、1983级校友董育斌教授“弃高薪、回母校”的事迹一直为教师们津津乐道。董育斌1996年在南开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后,赴香港大学和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0年,董育斌放弃了美国的高额报酬,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培养他四年的母校。归国之初,董育斌只有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实验室,几乎所有的样品测试都需要到校外其他机构完成。面对如此艰苦的条件,他不气馁、不埋怨,耐心指导学生实验,认真查阅文献资料,几乎每天都是整座实验大楼里最晚回家的人。
  在唐波、董育斌等名师名家的引领之下,学科引进培养了李平、李娜、耿琰等10余名青年人才。2015年,学科获批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支持计划,引进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张春阳教授。
  2019年,学科成功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立项。省政协副主席、山东师大党委书记唐洲雁表示:站在“高峰”之上,山东师大化学学科将永葆奋斗精神,立足国内、放眼世界、把握前沿,突出优势特色研究方向,发挥学科核心作用,联接物理学、材料科学、医学、生命科学等相关学科,联合协同攻关,促进多学科集群发展,实现研究的“顶天立地”,勇攀国家级一流学科的“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