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穷帽”与“拔穷根”并举

——村增收、户脱贫的“临沂路径”

2020-10-23 作者: 杜辉升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杜辉升 纪伟
    本报通讯员 李文政

  沂蒙山区作为东部贫困山区,保障贫困群众安居乐业、脱贫增收、村级提升等是稳定脱贫关键。临沂市坚持“摘穷帽”与“拔穷根”并举,牢牢咬住“村增收、户脱贫”的目标,统筹谋划、精准施策,探索多样化、全域式、综合性的脱贫攻坚体制机制,蹚出了具有临沂特色的山区脱贫之路。
  产业是脱贫的治本之策。临沂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加”、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项目,让贫困群众融入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更多分享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不断拓宽脱贫增收渠道。2016年以来,累计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6.7亿元,发放扶贫小额贷款78亿元,先后建设2845个产业项目、300个扶贫车间,带动48.9万人次贫困群众增收。
  产业扶贫项目必须立足现实、因地制宜、凸显特色,才能真正扎根当地,成为带动群众持续增收的好产业。在工作中,临沂市围绕产业项目精准选项下功夫,主动关注市场变化,认真调研产业项目实施经验,立足贫困村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对16类产业项目提出项目选建参考,确保项目选择科学、布局合理、错位发展、差异竞争,避免产业低效化、产品同质化。同时创新优势产业开发型、业态融合发展型、乡村旅游增收型、党建引领示范型、园区飞地建设型、物业投资租赁型、资产盘活带动型等“七型”产业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思路,努力实现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
  临沂市创新实施“四联八建”贫困村提升工程,即坚持“干部群众联动、资金资源联筹、机关社会联帮、生产生活联兴”的原则,在贫困村建特色产业项目、建扶贫就业车间、建电子商务网点、建富民科教讲堂、建孝善养老基金、建公共服务平台、建扶贫理事协会、建过硬实干队伍,全面打造贫困村发展“升级版”,加速村集体经济积累,夯实村级发展基础,增强村级保障能力,让贫困群众依靠村集体发展摆脱困境。
  经过四年多的不懈努力,临沂市脱贫攻坚顶层设计、机制路径基本形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人心,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贫困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按照全省农村现行扶贫标准,2016年以来临沂市1275个贫困村全部摘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4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4.85%到2019年底基本“归零”,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由2016年2566元提高到6913元,基本完成脱贫任务,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
  各县区结合产业结构特点,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加”、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光伏等特色产业,助推贫困地区发展。实施了贫困村提升工程,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优化村级治理,改变了贫困村落后面貌。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形成了社会帮建、能人领建、协作援建的大扶贫格局,为开展解决农村相对贫困、加快与乡村振兴衔接打下了坚实基础。
  市县选派第一书记到扶贫工作重点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任职,各级扶贫干部进村入户在基层一线扎根历练,他们与贫困村干部群众并肩战贫,转变了工作作风,提升了做群众工作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不断得到提高。
  临沂市创新实施的“所有权归村集体、经营权归承包户、收益权归贫困户、监管权归镇政府”——“四权分置”扶贫资产管理机制,孝善养老、爱心众筹等典型做法在全国推广,丰富了沂蒙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显著提升了扶贫工作影响力。临沂市扶贫办获评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新时期“沂蒙扶贫六姐妹”成员之一的平邑县刘加芹,获评2019年度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