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炼“三种精神” 擦亮文化品牌

——山东轻工职业学院文化建设纪实

2020-10-2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崔葳 夏文燕 刘扬
  
  2019年,淄博市轻工业(三转一响)博物馆落户山东轻工职业学院,使该校现有的丝绸特藏馆藏品与“三转一响”藏品相得益彰。学校依托博物馆、1960丝绸文化创意园等设施,科学设置教育项目,增强趣味性和体验性功能,每年接待全市研学游活动20余场,接待2000余人次。
  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在60年的办学历程中,逐步形成了以“丝绸”文化为主线,以源于“丝绸”的“卓越、精细、亲和、久远”为实质,以培育“一桑一蚕”无私奉献精神、“一梭一丝”时尚工匠精神和“一带一路”开放创新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文化精神。以“丝绸”文化为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学校文化品牌创建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并被列入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建设计划重点项目,打造出全省知名的特色学校文化品牌。
  
  顶层设计 文化强校
  学校将文化建设纳入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学校重点工作督查考核,专门成立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同时,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组成文化建设专家智库,对重大文化建设项目进行论证、咨询,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学校每年投入一定的专项文化建设资金,用于学校重大文化活动和文化项目建设。就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管理服务、队伍保障、行动计划等形成规范的政策性文件,使文化建设成为长效常态的日常工作。学校各部门制订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和年度工作计划,分步骤、分阶段落实,使文化建设成为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共享建设成果的凝聚力工程。
  以主题活动为载体,促进师生文化认同。学校结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庆祝和宣传活动。搭建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平台和载体,每年组织开展社团文化节、校园艺术节、非遗文化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传统文化进校园、迎新生联欢晚会等品牌活动,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在师生中获得热烈反响,很好地发挥了文化育人作用。
  深入实施党建文化引领工程,着力建设红色空间、红色讲堂、红色队伍、红色实践四大平台。各党总支(党支部)建设党员活动室,让这个“红色空间”成为党员干部的“红色加油站”。学校成立马克思主义社团,实施“青马工程”,构建一站式党建育人模式,将党建工作落实到多个层面,打通育人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此外,开设“学习论坛”,请专家进来,带学生出去,让党的最强音传到青年师生心中。学校团委每年组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工会组织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有效激发教工师生的活力和向心力,推动形成党建带动群团建设、群团建设服务党建工作的生动局面。
  
  丝绸文化 入脑入心
  特藏馆、校史档案室发挥育人功能。学校建有丝绸文化特藏馆博物馆、校史档案室,传播学校丝绸文化和校史文化,增进国内外文化交流,展示学校风采。
  2011年5月,学校建成丝绸特藏资料室,积极开展丝绸文化遗存收集整理工作,现已收藏丝绸文物2434件、专业书籍425册和其他器物若干。这些珍贵的特色资源真实地反映了丝绸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与学校的历史沿革融为一体,为开展丝绸文化特色活动提供了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料和地域特色资源。校史档案室面积约500平方米,展品约100余件,系统展示了学校建校以来的发展历程,是学校历史的集中展示,是校园文化的浓缩体现。特藏馆、校史档案室每年接待师生观众3000余人次,成为学校文化和学校历史对外展现的主要窗口。
  以园区建设理念打造文化传播基地。2019年,淄博市轻工业(三转一响)博物馆落户学校,使学校现有的丝绸特藏馆藏品与“三转一响”藏品相得益彰,轻工业产品结构更加完整。学校依托淄博市轻工业博物馆、1960丝绸文化创意园等设施,科学设置教育项目,增强趣味性和体验性功能,每年接待全市研学游活动20余场,接待2000余人次,为服务淄博市文化名城建设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1960丝绸文化创意园”每年组织“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意识,充分展示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推广和传承保护。曲冰黑陶、核雕、周家老染坊、染缬技艺等“非遗”文化落户“1960丝绸文化创意园”,成为淄博市学生研学游和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热门活动项目。
  开设丰富的人文素养教育选修课和报告讲座。学校加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对每门申请的通识课程情况逐一审核,确保通识课“门门是精品”。艺术类专业主要开设了《民间染色工艺与设计》《绣品设计与制作》等课程;纺织服装类专业则将《纹织工艺与设计》《织花图案设计》作为必修的基础课程。每学期面向全校学生开设8门传统文化选修课,坚持传统文化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周村民间扎染技艺”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染匠”获评“2019年职业教育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优秀成果”。这些通识课的开设开阔了学生的人文艺术视野、培养了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也营造了更具人文底蕴与艺术气质的大学氛围。这些通识课和选修课向学生展示丝绸完整的产业链和悠久的历史,并将丝绸文化与学院历史、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让丝绸文化课程入脑、入心,培养了学生丝绸文化素养。
  学校每年举办百余场学术报告讲座,其中人文素养类学术报告覆盖学校全体师生,如齐文化讲坛、学习论坛、社科论坛等。这些讲坛、讲座为校内师生提供了丰富的人文素养学术内容,更请来了校内外知名的人文社科专家、学者为学生普及人文科学知识。
  通过特色文化建设,学生对学校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学校招生质量逐年提升,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保持在95%以上。学生卓越意识和工匠精神明显提升,企业用人满意度持续在90%以上。学校培育出了丁姣、李寒霄等一批“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感动淄博”等优秀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