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体起立、重新上岗”,即墨经济开发区蹚新路

改革赋能,高质量发展“加速跑”

2020-10-21 作者: 张晓帆 来源: 大众日报
  □本报记者 张晓帆
  本报通讯员 田萌萌 刘俊

  开发区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作为青岛市首批功能区改革中唯一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即墨经济开发区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去行政化改革方向,运用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思维,全面推进了紧锣密鼓、风生水起的系列改革,推动功能区聚焦主责主业,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聚力在省级经济开发区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聚焦主责主业
  以前,即墨经济开发区承担着医疗、民政、教育等社会职能,代管街道和村庄,这占用了开发区干部的不少精力。改革后,开发区把社会管理职能移交属地政府。这样一来,业务更加聚焦,为高质量发展扫除了障碍。
  职能剥离了,业务人员的绩效考核也有了新标准。“改革后,最大的变化就是,原来很多说不清楚、讲不明白的、含糊的,都摆在了阳光下。责任是不能衡量的,但是很多工作可以基于时间、频繁度来衡量,干多干少完全不一样了。大家从被动的‘让我做’,变主动的‘我想做’‘我能做’,对工作的敬畏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增强。”即墨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副主任李晓琳说,人员“大换血”、管理扁平化,再加上优绩优酬的薪资制度,开发区的“服务力”一下被激发出来。
  据介绍,在功能区体制机制改革中,即墨经济开发区学习借鉴阿里巴巴“湖畔合伙人”模式,围绕“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创新实施了“职员合伙人制度”,着力构建职员合伙人体系。绩效评价上也突出了主责主业,从指标设计上重点向招商一线、项目建设一线和服务企业发展这些重点指标转变,实现了公务员到职员的身份转换,工作重心从以前的侧重管理转向了以服务企业为主,38名工作人员高度认同园区使命、愿景和价值观,聚力在经济开发区这方热土上创新创业。
探索“搞活关键的人”
  搞活一座城,先要“搞活关键的人”。去年,一场“全体起立、竞争上岗”的人员改革冲击着即墨经济开发区——即墨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打破原有行政级别、年龄、资历等制约进行招聘,不明确机构规格,人员不确定行政级别,打破公务员、事业身份人员传统意义上的“铁饭碗”。
  服务依赖人,专业、精准的服务更离不开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人才队伍。据介绍,即墨经济开发区的工作人员38人,全部具有大学以上学历,其中研究生学历9人,占人员总数的23.7%;管委会职员平均年龄35岁,研究生比例占到40%,决策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即墨经济开发区推行全员聘用制,拿出刀刃向内的勇气,建立市场化的薪酬制度,实施无差别人力资源管理,学习借鉴交互设计之父艾兰·库伯的用户画像的概念,引入KP(关键绩效指标)考核原理,实行全员KPI考核,在人才画像综评体系中,团队协作、履职尽责、专业素养等六维能力构成评价模型,建立起丰富、立体的人才评价标准。
  即墨经济开发区严格落实绩效考核制和不低于3%-5%比例的末位淘汰制,建立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的竞争性选人用人机制;建立由岗位工资和奖励绩效工资组成的浮动工资,浮动工资占比达到65%以上;建立企业年金制度;落实工作人员社会保险待遇……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挂钩,实现了薪酬管理由“铁工资”向“活薪酬”转变,进一步激发其工作热情和创造的积极性。
“双招双引”新突破
  改革先人一步,发展快人一拍。改革红利充分释放,助力逆势“加速跑”,今年以来,即墨经济开发区新开工项目7个,新签约及注册项目29个,涉及总投资121亿元,外资到账1亿余美元。在谈项目逾40个,计划总投资约230亿元,加速迈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一连串的好消息,一时间让即墨经济开发区成为瞩目的焦点。“双招双引”何以不断取得新突破?记者在跟踪项目采访中,逐渐有了一个清晰的答案——放大自身优势、坚持平台思维、狠抓产业招商、优化营商环境。
  目前,即墨经济开发区坚持用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用生态思维优发展环境,招引到鲸准数据服务项目、青岛国基贸易孵化基地等平台项目。在即墨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主任周玉晓看来,在亩产论英雄的时代,招商不仅要招大引强,还要高度集约利用土地。这些平台项目不是一个被招商引资的对象,他们能够帮助开发区“双招双引”,与地方的关系是合作建平台,势必会源源不断带动项目和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聚集。
  周玉晓说,开发区已从“增量扩张”进入“存量变革”阶段,即墨将加快集约发展,建立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以单位用地税收、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单位排放销售收入等为主要指标的“亩均效益”评价体系,加快成为科技创新的引领区、深化改革的试验区、对外开放的先行区、新旧动能转换的聚集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