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搭台产业唱戏多方共赢

宁阳:旱地里飘出“稻花香”

2020-10-02 作者: 姜言明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姜言明 刘涛
   本报通讯员 李晓君 李帅

  喜看稻田千重浪,又是一年丰收时。在宁阳县鹤山镇王卞社区千亩旱稻基地,两台收割机正有序作业,田间地头奏响“丰收曲”。
  走进田间,低垂的稻穗、饱满的谷粒,金灿灿的稻浪不断翻涌。“穿着布鞋种水稻,不用漫灌也丰收。”像种麦子一样种水稻,是多少旱地农户不敢想象的事。2018年5月,山东省水稻研究所的节水稻种在鹤山镇王卞社区农田里大规模播种,帮助农民向新方法新技术要收益。
  “往年是一茬玉米一茬小麦,改成节水抗旱稻后,变成一茬稻子一茬小麦。”王卞社区党委书记郭怀善说。古语云,“金泗皋,银王卞,要吃麦子下鹤山”。单一的种植模式与得天独厚的土壤条件倒逼社区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向科学种植要效益,走科学种田之路。
  为破解旱田区农民增收难的问题,2017年初,王卞社区主动与山东省水稻研究所对接,共建泰安市节水抗旱稻博士工作站,并规划出20余亩试验田,引入节水直播稻品种和配套种植技术进行试种。试种成功后,王卞社区于2018年流转土地1000亩,进行节水稻的大规模播种。
  “选用齐陆1号、越光、鲁黑香糯1号等优良品种,采用旱田直播技术,全程只需要在水稻水分敏感期灌水4-5次。水稻生育期在130天以内,部分高产品种产量可到1000斤以上。”山东省水稻研究所白波博士说。
  种粮不仅要算产量,更要算经济账。与传统水稻种植相比,节水直播稻每亩可以节省一半的水、三分之一的人工、三分之一的用肥量,每亩可减少投入200元左右。经济效益比旱地作物玉米、大豆高500元以上,部分优质水稻品种(如越光稻)的经济效益是种植玉米效益的5倍以上。
  “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专业技术人才及资金是农村今后发展的必备要素。”鹤山镇党委书记孟令民说。农业科技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整合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和信息资源,不断向农业生产一线提供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和新装备,技术搭台,产业唱戏,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富民成果。
  这种村集体或合作社积极与院所高校合作的模式并不限于王卞社区,鹤山镇还与山东省果树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帮助西南村建成了樱桃示范园,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和村民致富增收。
  农业技术人才的引进不仅让当地农户第一时间掌握了最新的农业技术和理念,还“近水楼台先得月”种上了新品种。“学栽培、学管理、学施肥,都是能让农民增产增收的‘干货知识’。”孟令民说。围绕市场导向,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聚、技术服务等手段,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多主体共赢,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社区成立了合作社,建起旱稻加工厂房和标准化验室,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郭怀善说。科研项目需要大量劳动力进行田间管理等工作,带动了当地至少40人稳定就业,人均每年增收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