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匡衡留下的不仅是“凿壁借光”的励志故事,还有这厚重的石榴文化——

年年石榴红 新枝染古风

2020-09-2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峄城石榴籽多、糖分高、皮薄
  □ 本报记者 王德琬
    本报通讯员 赵峰

  金秋时节,石榴成熟。在通向峄城区冠世榴园景区的路上远观,漫山遍野的石榴树鲜翠欲滴,与蓝天白云辉映成天然的画作;近看,石榴树干形态不一,造型奇特,像极了一幅幅苍劲有力的书法作品;一颗颗硕大饱满的果实挂在树梢,红彤彤的,就像过年时孩子手中提着的小红灯笼。
  山脚下路两旁的石榴园内,果农们忙碌着采摘、装箱、售卖,又到了收获的季节。作为中国石榴主产地之一,枣庄市峄城区被誉为“中国石榴之乡”。“家有万亩榴,胜似千户侯;家有千株榴,吃穿不用愁”。这句流行于峄城的谚语道出了当地村民栽种石榴的历史习俗。
  “峄城石榴栽培历史已有2000多年,在我们眼里,石榴不仅是水果,还是文化符号。”枣庄市石榴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郝兆祥告诉记者,近年来,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行走在山区、乡间,不仅钻研石榴种植技术创新和新品种培育,还“组团”研究起了石榴文化,孜孜不倦地整理记录峄城石榴的“前世今生”。
匡衡带回第一株石榴树
  “丝绸之路三大果——石榴、葡萄、无花果。石榴经古代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已有2100余年的栽培历史。最初是被种在宫廷内院,普通人家没有的。”说起峄城石榴,郝兆祥打开话匣子。
  石榴如何与峄城结缘?据现代学者考证,汉丞相匡衡在成帝时,将石榴从皇家上林苑引入家乡丞县,即今峄城区栽培,已逾2000年,峄城石榴历史起源的说法也被载入《山东省志·林业志》。“当时,匡衡鼓励民众种石榴,并留下了‘家有万亩榴,胜似千户侯;家有千株榴,吃穿不用愁’的千年谚语。”郝兆祥说。
  峄城石榴由一株变为一片、连片,“到明代万历年间峄城石榴就更多了。”枣庄市石榴研究中心研究员侯乐峰告诉记者,根据《峄县志》记载,当时枣庄一带果树有21个种类,其中枣、石榴“尤佳它产,行贩江湖数千里,山居之民皆仰食焉”。侯乐峰认为,这说明当时峄城石榴园已有相当规模,成为当地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
  峄城榴园文化研究学者程作华分析,“峄城石榴在明代呈现跨越式发展的原因,一是明代开通大运河,促使枣庄人观念改变,弃农种植石榴,比种粮食收入高;二是石榴寓意吉祥,是富贵、繁荣的象征,人们借石榴多籽,来期翼子孙繁衍、家族兴旺昌盛,因此广为种植。”
  时至今日,峄城石榴生长面积已有10余万亩,品种有大马牙、大红袍、大青皮、冰糖籽、谢花甜等,峄城石榴以其籽多、糖分高、皮薄等特点闻名。
  依托满山的石榴树,峄城区建成国家4A级景区“冠世榴园”。“园区内有榴树530余万株,48个品种。现存百年以上石榴古树3万余棵。这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石榴园林,被认证为‘吉尼斯之最’,因而被誉为‘冠世榴园’。”郝兆祥说。
  漫步于冠世榴园,石榴树姿清雅,树干遒劲古朴、盘根错节,枝虬叶细,初春叶碧绿而有光泽,入夏花色一片火红,从5月上旬至9月,有长达数个月的花期;至金秋果实成熟,点点朱金悬于碧枝之间,十分好看。
  园内一棵不起眼的石榴树旁立着一块木制牌子,上面赫然写着“丞相树”。郝兆祥介绍,“据说,这棵由匡衡亲手栽种的石榴树1400年前因寒冬致伤枯死,现在看到的这棵树是枯树根部新芽发育而成,树龄高达600多年。”“丞相树”也告诉来往的游客,匡衡留下的不仅是“凿壁借光”的励志故事,还有这厚重的石榴文化。
石榴传说和诗篇广为流传
  匡衡带回石榴时怎么也不会料到,后世至今还流传着他和石榴之间的传说。
  榴园镇朱村61岁的果农胡安勇告诉记者,在他小时候,家里老人经常给他讲关于匡衡的故事。“传说匡衡是文曲星下凡,与榴花仙子有一段未了的缘分。匡衡到晚年被罢相,由于他是汉成帝的老师,有相父的名分,向皇帝提出要几棵石榴树,拿回老家栽植。皇帝同意了,其中就有榴花仙子化身的那棵树。”胡安勇说起石榴的故事滔滔不绝。在朱村,有一棵被称为石榴王的石榴树,其主干直径有五六十厘米,据传乾隆皇帝吃过这棵树的石榴。
  丰厚的石榴资源,悠久的栽培历史,峄城民间积淀了众多有趣的石榴传说,峄城区文化学者邵明思通过探访收集,整理出苍龙探海、石榴告状、石榴园的由来、乾隆游榴园等20篇传说,分为神话、名人、民间故事等三种类别。“石榴园的传说”入选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邵明思还乐于收集梳理古代墨客文人对石榴的咏叹。他告诉记者,相传,武则天十分喜欢石榴,当时“榴花遍近郊”,也成为文人笔下的常客,留下了“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雾壳作房珠作骨,水晶为粒玉为浆”等千古绝句,后人吟咏不绝。唐代诗人孔绍安在《侍宴咏石榴》中写道:“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恰似一幅如画的场景缓缓映入眼帘:在那春光老去、花事阑珊时,艳丽似火的榴花跃上枝头,确有“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的诗情画意。
  邵明思告诉记者,石榴与中国服饰文化结缘也最深,最有名的是石榴裙。唐代以前即有石榴裙,以唐代为盛。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黄正健的《唐代衣食住行研究》所载:“裙的颜色以红、黄、绿为多,红裙即石榴裙,常为诗人们所歌咏。”因为石榴花为红色,红得鲜艳美丽,所以红裙又有了石榴裙的雅称。石榴裙是一种单色的裙子,穿着这种醒目石榴裙的女子非常俏丽动人,所以“石榴裙”就成了美丽女性的代称,当一个男子爱慕一个俏丽女子时,也就有了“拜倒在石榴裙下”的说法。
  斗转星移,历经一茬又一茬的开花结果,漫山的石榴树静观岁月沧桑巨变,但不变的是峄城百姓对于石榴的喜爱,以及坊间生生不息的石榴民俗。“在峄城,端午节女孩带石榴花辟邪气,中秋节用石榴供月祈愿阖家团圆,给老人祝寿送石榴祝愿幸福长寿,新婚用石榴祝愿多子多福等习俗至今广为流传。”程作华说,每逢传统节庆及庆生婚嫁等重要活动,都会与石榴相关联,并通过口头传承、文字记载等途径,形成一种相沿成习的文化现象。“古人在石榴身上寄托了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在民间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程作华评价。
石榴文化产业生机勃勃
  在现代峄城石榴文化中,石榴则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特殊载体,成为打造生态旅游产业的一大亮点,亦是城市形象和对外开放的特色标志。
  在果农李志保的果园,不仅有成箱的石榴等待外运,还有造型奇特、风格迥异、花果并丽的石榴盆景依次排开。讲起石榴盆景,李志保说:“石榴盆景主要有直干、双干、曲干、斜干等形式,而枝叶多呈自然造型。微型和小型盆栽常常选择矮生品种如月季石榴、墨石榴等;大中型盆景多用一些石榴老桩或枯桩进行修剪蟠扎,养坯几年后才可上细盆观赏。”
  石榴是历史上著名的盆景、插花主要树种之一。清朝嘉庆年间,苏灵著有《盆玩偶录》二卷,把盆景植物分为“四大家”“七贤”“十八学士”和“花草四雅”,其中石榴被列为“十八学士”之一。在明代插花理论中,石榴被尊为花盟主。把石榴布置于咫尺盆中,“缩地千里”、“缩龙成寸”,可以展现大自然的无限风光。随着时间和季节的变化,还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姿态、色彩和意境。
  改革开放以来,峄城石榴盆景产业迎来了历史最高峰,年产石榴盆景盆栽达5万余盆,涌现出杨大维等10多个盆景艺术大师,获得世界、国家及省级盆景艺术大奖300余项,峄城区也成为国内艺术水准最高、规模最大的石榴盆景盆栽基地。
  依托冠世榴园景区,峄城把石榴文化的发扬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出台政策激励、资金扶持等措施,石榴书画、文学、影视、歌曲及戏曲等作品大量涌现。在冠世榴园景区的核心地带,峄城投资3000万元建成了中华石榴文化博览园,这是世界首家融石榴文化展示、基因保存、生态旅游等为一体的石榴主题公园。“石榴盆景栽培技艺”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峄城石榴酒酿造技艺”“榴芽茶制作技艺”等入选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石榴盆景大师杨大维被确定为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金秋时节,络绎不绝的游客从四面八方赶来,置身榴园,品味石榴的甘甜,昭示着传承逾千年的峄城石榴文化,仍然散发着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