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小秋虫“斗”出金名片

2020-09-2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关注大众日报客户端德州频道,了解更多德州新闻
  □记者 张双双
  通讯员 孟 娟 报道
  本报宁津讯 宁津蟋蟀自古就被誉为“天下斗蟋第一虫”,宁津县通过蟋蟀资源的开发及挖掘,逐渐形成了“吸睛”又“吸金”的蟋蟀文化产业。“在搭建大型平台开展活动、构建格局上下功夫,擦亮宁津县‘中华蟋蟀第一县’文化名片,打造宁津县‘蟋蟀之都’特色文化旅游品牌。”9月20日,作为该县丰收节系列活动之一,在首届宁津县非遗文化节暨第八届中国(宁津)蟋蟀文化博览会开幕式上,县委书记王刚说。
  “斗蟋大赛”已连续举办8届,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蟋蟀玩家前来一决高下。这次,“北方代表队”的两位参赛选手分别来自北京和济南,北京选手吴子介带来30只“秋虫”前来参战。“这次是全国范围内的比赛,‘高手’如云,但结果并不重要,斗的是一份童趣。”吴子介告诉记者,8月中旬至9月中旬,宁津的田间地头盛产“好虫”,蟋蟀市场也已随处可见,这里的蟋蟀头大、项粗、腿壮、振翅鸣叫,“寿星头,宽脖,粗腿”,兼具北方干旱区虫的体质、顽强的斗性、耐力、凶悍,有咬死不败的烈性。所以近些年来全国蟋蟀大赛中,宁津蟋蟀屡获冠军。
  县文化和旅游局一级主任科员张秀峰介绍,目前宁津全县已形成6处蟋蟀大型交易市场,分别位于县城车站步行街、县城东关、孟集、尤集、柴胡店和保店铁庄。“据不完全统计,全县蟋蟀交易市场的日交易人次可达2万,日交易额在300万元以上,年交易额3亿元左右。”他说,“虫”市场带动了当地旅游、交通、餐饮和住宿等服务行业的发展。本届蟋蟀文化博览会举办地——宁津德百杂技蟋蟀欢乐谷项目投资25亿元,是一处集蟋蟀文化体验、旅游休闲和田园综合体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有望成为宁津文化旅游的新高地。
  近年来,宁津延长蟋蟀产业链条,增加蟋蟀文化产品附加值,推出独具特色的蟋蟀罐、蟋蟀陶制品、蟋蟀用具、蟋蟀书画、蟋蟀雕塑和蟋蟀剪纸等蟋蟀文化产品,涉及蟋蟀用具加工、住宿餐饮和旅游特色商品等十多个产业的从业人员近4.5万人。宁津县蟋蟀文化协会会长李海涛告诉记者,蟋蟀罐有南罐、北罐之分,宁津县已是全国北罐的最大产地之一,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蟋蟀产业在宁津民间已经起步,但整体上旅游商品品质不够高,产业链仍不完整。张秀峰说:“近两年,我们在提高蟋蟀配套产品企业管理人员的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上下功夫,不断加大产品研发和品牌包装的投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