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引聚用”真经做“抓补强”实功

高水平创建人才强企的“山钢方案”

2020-08-27 作者: 左丰岐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左丰岐
    本报通讯员 周传勇 党浅

  持续4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改革与创新“双轮驱动”,人才“第一资源”动力劲足势猛,成为支撑山钢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目前,山钢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中华杰出工程师”青年奖1人、全国技术能手11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9人,齐鲁首席技师40人……近年来,山钢集团累计获得地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541人次,他们在这里凭风借力,振翅齐飞。
  山钢从“求生存”到“谋发展”再到高质量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2017年、2018年,山钢相继出台相关配套制度、改革方案,高站位谋划人才发展布局,通过构建客户、人才、销、产、研“五位一体”协同机制,以“人才链”支撑“创新链”、提升“产业链”,以人才优势打造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
  山钢集团发挥重点人才计划项目牵引作用,统筹开发企业内外部人才资源,深入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做大做强人才队伍基本盘。引育并重集聚科创人才,济钢与青岛院士港西拉姆院士和容淳铭院士建立合作,“院士经济”蓄势待发;产学合作培育技能人才,建立国家省市各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站)175家,每年开展上万项技术攻关和革新项目。创新建立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组织评选山钢集团首席专家、首席技能大师,营造技能成才、技能立业新风尚。截至2019年底,山钢集团拥有高技能人才8000余人,占技能人才总数近30%。
  山钢集团下放用人自主权,200多家权属用人单位从自身需求出发,创新“用人单位+项目+人才”等诸多富有特色的精准化引才用才模式,成为带动突破创新的“第一载体”,目前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技专项8项,含铝超薄异型坯等新产品不断涌现。科技型企业提质增量,拥有1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家省瞪羚企业。
  山钢集团拥有地市级以上人才平台载体35家,其中,国家级人才平台载体5家,省级人才平台载体23家。权属各单位以超常规举措建设各具特色的人才施展平台体系,不断增强人才吸附力和承载力。
  未来3年,山钢集团将在市场化引进、系统化培养、科学化评价、多元化激励等重点环节进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再升级,核心是“一切围着市场转、一切围着客户转,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筹建“山钢产业学院”,吸引高层次人才聚集,旗下山东工业职业学院参与建设,聚合多重资源,发挥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科技研发、产业链技术合作研发等多重功能,打造具有山钢特色的产教融合示范企业;在探索中长期激励试点先行的基础上,在更大范围开展股权、分红、混改和契约化等多元分配方式,形成人才发展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