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听“鲁王”说明朝那些瓷

2020-07-11 作者: 张依盟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张依盟
   本报通讯员 杨 璇

  大家好,我是明鲁王朱檀。我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当年,父皇封我为鲁王,就藩于山东兖州。窑火千年,从素颜到粉黛,瓷器的发展历经漫长蝶变,最终成就了“贵逾珍宝明逾镜,书比荆关字比苏”的传奇。今天我来说说明朝那些瓷。
  明朝宫廷在景德镇当地设立了御器厂,为宫廷、皇室提供质量最优,样式最美的瓷器。国力的强弱会体现在瓷器的烧造上。我的皇兄、永乐皇帝朱棣在位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他派郑和下西洋不仅发展了与中、西亚的贸易联系,也带回了名为“苏麻离青”的钴土料,被应用于青花瓷之中,使得青花部分能呈现出宝石蓝的色泽。
  宣德皇帝朱瞻基是我的孙子辈,史称“太平天子”,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他是一位能文能武的明君。正因为这番极高的艺术素养,造就了御窑瓷器精美绝伦的品质。
  这一时期景德镇制瓷业得到了高速发展。史载,宣德八年,“尚膳监题准烧造龙凤瓷器,一次即达44万3千5百件。”而且宣德年间的青花瓷器,以其胎釉精细、蓝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被认为是中国青花瓷器中的集大成者。
  古人云:“五彩过于华丽,殊鲜逸气,而青花则较五彩隽逸。”青花瓷釉面肥厚滋润,光泽柔和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青花瓷的图案以缠枝花、折枝花为多见。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大部分都有“大明宣德年制”或“宣德年制”的官窑款。勾勒渲染的线条粗细有致,一气呵成,俗称“一笔点画”,极具艺术感染力。
  现藏于山东博物馆的青花束莲纹大盘(左上图)便是其中的代表作。此盘高5.8厘米,口径34厘米、底径24.5厘米。盘心绘有莲花、莲蓬、茨菰等水生植物,用绸带束在一起,上下散开。上部花叶迎风起舞,荷香悠悠;下部根须随波荡漾,仪态万方,这种纹饰被称为束莲纹。
  束莲纹又称“一把莲纹”“把莲纹”,出现的高峰期是明朝永宣时期,当时十分流行。“莲”与“廉”谐音,自古以来便寓意高洁清廉,象征着出淤泥而不染。在疏影暗香、繁花似锦的明代瓷器纹饰中,束莲纹一直颇受古今文人的青睐,也是民间喜闻乐见的纹饰之一。整件大盘青花色彩浓淡相宜,光泽柔和而不刺眼,纹饰自然流畅,色泽浓艳沉稳,如同一幅清新典雅的赏莲图。
  宣德年间也是明代红釉器制作最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红釉较永乐时期更胜一筹。瓷器上的那一抹鲜红,更显独特。山东博物馆馆藏明宣德红釉盘内外施红釉,釉面均匀,釉色莹润;足内施白釉。呈色浓艳,增添了视觉的变化,耐人寻味。
  明瓷官器的顶峰在成化。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先生曾说:“成化官窑烧造的瓷器,质良色精,创作技巧为明代八大时期(永、宣、成、弘、正、嘉、隆、万)釉上彩瓷之冠。”明清瓷器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之说,成化瓷器中又以斗彩瓷器为贵。
  弘治皇帝把全部热情都献给了中兴明朝事业,非常勤政节俭。他看到了烧制官窑瓷器劳民伤财的弊端,于是下令不问窑事,所以弘治一朝官窑瓷器数量较少。明弘治五彩莲池鸳鸯盘,高3.6厘米,口径14.7厘米,足径8厘米,于1967年出土于山东兖州钜野王墓。敞口,浅腹,矮圈足。白釉微微泛黄,以红、绿、黄等色彩绘制莲花、鸳鸯等纹饰。外足底有红彩回字框,框内楷书“福”字款。
  虽然弘治皇帝不问窑事,但其官窑瓷器的质量并没有下降。其中黄釉瓷器的烧制技术炉火纯青,超越宣德和成化,达到了瓷器史上的巅峰。黄釉瓷以其靓丽的色彩、尊贵的品格和特殊的象征意义,成了明代皇家御用之瓷。
  到了嘉靖万历时期,瓷器风格独特,青花色泽浓艳,彩瓷品种丰富,五彩器更是揭开彩瓷发展史的新篇章,《景德镇陶录》称此时期“制作益考,无物不有”。
  明朝第11位皇帝嘉靖帝朱厚熜信奉道教,追求长生不老。他的这种信仰,也影响了瓷器的生产。瓷器的生产工艺有着浓厚鲜明的道教色彩,在瓷器的纹饰上,除了传统的龙、凤、花卉纹以外,八卦、云鹤、八仙等图案也非常多见。
  明嘉靖青花双狮纹盘就有着特别的寓意。“狮”与“师”谐音,古代的太师是位极人臣的高官,狮子也寓意着官运亨通、财源广进。狮子又因其能威服百兽,辟邪除崇的功能也备受推崇。
  彩瓷之盛,始于万历。万历皇帝朱翊钧做了48年皇帝,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这时期的五彩烧制技术相当成熟,已经成为彩瓷的主流。在他执政时期,青花色泽鲜艳明快,图案纹饰仍以龙、凤、缠枝莲及婴戏图为主。
  单色釉瓷浅淡柔润,彩色瓷中青花幽翠绮丽、五彩雍容富贵,更有斗彩等各色彩瓷争奇斗艳,美不胜收,明朝瓷器真是中国瓷器发展长卷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