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山东

从去食堂吃到送餐上门,从“大锅饭”到“个性餐”

“暖心饭盒”进阶到3.0版本

2020-06-29 作者: 彭辉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彭 辉
    本报通讯员 刘兆阳 李钟芸

  “时间久了,谁不能多吃盐,谁喜欢吃海鲜,谁不能吃肥肉,我们都掌握得很清楚,在饮食搭配上也格外注意。”荣成市人和镇北齐山村暖心饭盒志愿服务队队长陈喜妮说。如今,这个让服务对象暖心、家属子女放心的“暖心饭盒”已经是“3.0版本”了。
  6月8日,记者来到北齐山村的“暖心伙房”,迎面就看到墙上贴着的“暖心饭盒个性化菜单”,上面列有69个服务对象的详细情况介绍:姓名、身体状况如何、患有何种病症、喜好什么饮食、医生的饮食建议等,全部标得明明白白。
  陈建明是北齐山村党支部书记,他刚到村里任职时,北齐山村是有名的后进村。“我就是北齐山村人,前些年在外面做点买卖。每次回村里看到的都是破破烂烂的老样子,我这心里真不是个滋味。”陈建明说,“因此,组织上安排我到村里干村支书,我就毫不犹豫地回来了。”
  可是,怎么开展工作呢?正当陈建明犯愁时,荣成市开始探索以“志愿+信用”的方式推进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这次探索的主要做法是:每个村子制定村规民约,明确加减分项目,每家每户设立信用积分档案,信用积分与村民福利等挂钩;引导各村成立志愿服务队,村民每参加一次志愿服务活动,就增加相应的信用积分。
  陈建明说,当时,荣成一些条件比较好的村开始建设“暖心食堂”,成立志愿服务队,为村里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提供免费午餐。经过开会研究,北齐山村也决定建“暖心食堂”。村里组织起20多人的志愿服务队伍,在村委大院里新建了厨房和食堂,并确定了69名80岁以上老人、残疾人、退伍军人等为服务对象。
  “一开始,志愿者干劲很足,老人们也很满意,但慢慢地来食堂吃饭的老人越来越少,有时做一顿饭能剩一半。”陈建明很是纳闷。后来通过走访,揭开了谜底:一是一些老人腿脚不便,走到食堂就得个把小时;二是一些老人心理有负担,经常去食堂,担心孩子们落个不孝顺的名声。
  “到食堂吃不方便,咱们就送餐上门!”陈建明的一个建议使“暖心饭盒”应运而生——每天志愿者们做好饭,一份份地分好,由村里安排车,直接送到家中。
  本着为老人们改善生活的目的,一开始“暖心饭盒”都是装“硬菜”:红烧肉、炖排骨、炖鱼……时间一长,问题又出来了:有的老人血脂高不能吃得太油腻,有的老人血压高不能吃太咸,一样的饭菜一样的口味,并不能满足所有老人的需求。没过多久,“暖心饭盒”又升级了:为老人们提供个性化配餐服务。村里组织对每位服务对象进行了全面体检,按照医生建议确定了个性化食谱,通过不同的饭菜搭配,让老人们吃得营养又健康。
  记者了解到,以前“暖心饭盒”的食材都是由大家集资购买,为了让这件事能长久地持续下去,如今,陈建明正在谋划“暖心饭盒”的“4.0版本”。
  “我们在村里调出70亩地,全部由志愿者耕种。一是种些菜,直接供给‘暖心饭盒’,二是种些经济作物,收入全部投入‘暖心饭盒’。”陈建明说,这就使得“暖心饭盒”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未来他们会争取让“4.0版本”的“暖心饭盒”能够给服务对象天天送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