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与聊城市合作全面深化

校地一家,打造城校融合发展共同体

2020-06-11 作者: 王原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 报 记 者 王 原
    本报通讯员 王秀清

  “大学依城市而生,城市因大学而盛。”在刚刚结束的聊城市“两会”上,“全面深化与聊城大学的合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聊城大学扎根聊城46年,始终把服务地方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与科技支撑。
全面融入:多方合作紧锣密鼓
  1月14日,聊城市人民政府—聊城大学城校融合发展签约仪式举行。根据协议,双方共同推动实施学科产业对接工程、高端人才汇聚工程、基础教育示范工程、产业升级助推工程、创新平台培育工程、大学科技园共建工程、新型智库建设工程、文化与文明引领工程、国际合作拓展工程、基层培训与学历提升工程等“十大工程”。
  同时,双方还签署了《聊城市人民政府·聊城大学共建聊城大学附属学校(聊城市体育学校)协议书》《聊城大学·冠县人民政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冠县)中心建设协议书》《聊城大学农学院·聊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全面合作协议书》《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聊城市旅游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面合作协议书》,在教育合作、成果推广、文化服务等多领域展开合作。
  4月24日和5月24日,聊城大学又先后与东昌府区、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到目前,聊城大学已经与聊城市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签署了近20项产学研合作协议。
深度推进:共同破解发展难题
  由于区域弱势等原因,高层次人才短缺是聊城市与聊城大学发展道路上共同面临的最大瓶颈。双方达成协议,依托“聊城重点建设学科”平台,建立高层次人才“共引共用共享”机制。连续三年,聊城市政府每年拿出2000万元专用资金,用于此项工作。对于双方急需的特殊人才,采取“就职聊大、创业聊城”的办法一事一议,打造“绿色通道”,营造引才、用才、留才良好环境。
  打造聊城基础教育新高地。按照政府建设、合作运营、属地管理的原则,双方共同建设聊城大学附属学校(含高中、初中、小学、运动训练部)。学校位于聊城市东南片区,占地223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总投资预计12亿元,今年9月份,小学部将正式投入使用。
  高校与地方的合作,其实质在于科学技术与产业经济的无缝对接。聊城是农业大区,聊城大学农学院有70年的办学积淀。目前,聊城大学农学院已与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鲁西集团、润达药业等多家上市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聊城大学农学院承担的4个农业科技园区提升项目和1个省重点研发项目(利用黑水虻处理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关键基础研究)正在稳步开展,其中黑水虻项目已经申请1项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同5个企业达成合作意向。该院还派出5个科技扶贫团队,60名省级科技特派员,全面对接聊城市66个省定贫困村,长期活跃在服务聊城农业生产一线。
提升形象:用文化点亮城市之光
  文化的力量是无形的,也是强大的。聊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秀美。历史上的“东昌八景”广为人知。城市功能越来越发达,如何让这座历史古城焕发新活力,绽放出新时代的光芒,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此安家创业?
  聊城大学对大运河的研究已经有十年之久,成立了国内首家以运河及其区域社会为研究对象的院级科研实体单位——运河学研究院,成果丰硕。聊城大学提出打造“运河城市”,建设100个口袋公园,打造全国首个“微园之都”,构建“城湖河一体化”大景区的构想。运河学研究院与聊城市文旅局运河研究院联合进行了《聊城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方案》的编制工作,其中,临清中洲古城保护提升、聊城米市街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等五个重点项目实施方案正在加紧编制。
  聊城大学文学院团队,深度挖掘聊城文化蕴涵,开展《历代诗歌咏聊城》《古代文学与聊城》等课题项目。聊城大学农学院发挥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优势,在前期参与“聊城名人岛、月亮岛、徒骇河景观、东南湖湿地景观、凤凰苑植物园规划系列工程等规划设计基础上,目前承担了聊城城区重要节点口袋公园设计、位山灌区重要节点景观设计、聊位河景观设计等项目。
  聊城大学中国乡村研究院“美丽乡村”建设团队,规划设计了40余个聊城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小城镇提升等项目,带动就业3000余人,营建农村文化设施20余处,获批“山东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