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周末人物

周末人物·中国新闻名专栏新新职业

张庭威:威海“贝尔”

2020-05-1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五一节期间,张庭威在指导青少年高空速降。 □ 陶相银 报道
编者按
  新冠疫情的突然发生,加剧了人们生活的变化速度,一些新职业新工种从“小众”进入了大众视野。3月3日,人社部公布了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无人机装调检修工等16个新职业;5月12日,为助力新冠疫情防控,人社部又拟发布10个新职业,包括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社区网格员、核酸检测员、社群健康助理员……。从本周起,周末人物栏目开设“新新职业”子栏目,一起去熟悉欣赏新职业里“后浪”们的新风貌。
  他是一个水暖工,也是蓝天救援队的队员,还是一名青少年野外生存技能教练。如果说,水暖工是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当救援队员是一份救死扶伤的责任,而做教练则是为了完成他心中的一个梦想:当意外来临的时候,孩子们能利用从他这里学到的技能规避风险,把危害降到最低。

  □ 本报记者 陶相银

  最近,我们走近张庭威——这个有着“威海贝尔”(贝尔,著名荒野求生专家)之称的中年汉子,听他讲述生离死别,酸甜苦辣,讲述那一个个难忘的时刻。
最后悔的一刻
  在同龄朋友口中,张庭威的绰号是“虎爷”。“爷”是尊称,“虎”在胶东方言中却有着“傻乎乎”的调侃意味。这个绰号是张庭威在2009年加入蓝天救援队之后才“荣膺”的。“出工出力还搭钱,是有点‘虎’。”张庭威说,“别人有难,我不能不管,何况我还有比较专业的救援技能。”在张庭威看来,想成为蓝天救援队的一员,“必须先有颗乐于助人的心。”
  张庭威从小就喜欢户外运动,20年前也曾在一家户外拓展俱乐部工作过两年,习得一身本领,“攀岩、露营、溯溪之类的,我都会。”但近十几年来,他的职业是水暖工。“这活儿挺挣钱。但我经常扔下活儿就跑,惹得老板、雇主不高兴。”所谓“跑”,就是去参与志愿救援行动。张庭威说,救援行动时间长短不一,短则几十分钟,长则十天半月,“要不是老板和客户看在我是去救人的份上,早不用我了。”
  耽误挣钱,更是得经常搭钱。蓝天救援队是纯公益紧急救援机构,所有的行动都是志愿服务,装备都是由队员个人购置,培训也是自费,即便是远赴外地救援,花费也需个人承担。加入蓝天救援队后,张庭威自费考取了无线电台执照、急救员证、潜水员证,成为一名四级紧急救援员,家里有全套的山地救援、水下搜救装备,“这些‘宝贝儿’太贵了,我只买最普通的,但也花掉我大半年的工钱了。”这些年里,张庭威还参与过雅安地震的灾后救援、长江翻沉客轮的打捞救援,“去的时候坐飞机,救援时间耽误不得;回来的时候就坐火车,能省点还是得省点。”
  4月20日晚间,威海市环翠区张村镇一男子给家属发了一段微信视频,疑似上山轻生。家属报警后,警方在组织人员搜救的同时,把情况通报给了蓝天救援队。张庭威接到电话时,正在家吃晚饭,他扔下碗筷,穿上登山靴、护膝、护肘,再佩戴好头灯、安全带,背着救生索和水壶出了门。
  从视频中模糊的背景,张庭威就知晓疑似轻生者所处的位置,“这片山我太熟悉了。”率先到达的张庭威在山上搜索多时,并未发现有人。下山与队友们会合后,大家又重新划片搜救。这场搜救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却最终以“男子已自行回家”收场。
  “陪他折腾了这么久,挺累,也挺气人,但我们还是很高兴。”张庭威解释,“人没事就是最大的好事”。
  对第一次参与的水下搜救,张庭威已记不清具体时间,却至今记得那声撕心裂肺的长哭。那一次,张庭威和队友们在接到警方通报后急匆匆赶到了一处水库,“现场民警说得很明白,一个小伙子在游泳的时候溺水,沉水底下去了。”
  张庭威在水底摸到了溺亡者的尸体,他浮出水面高喊了一声“找到了”。话音未落,溺亡者的母亲突然瘫倒在岸边,“啊”地一声大哭起来。张庭威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妥,“我这一喊等于粉碎了她仅存的一丝希望,那一刻,是我迄今为止感到最后悔的一刻……”
  打那之后,张庭威在参与水下搜救时,即使发现了尸体,也是悄悄告诉民警,由民警做好家属的安抚工作后再告知实情。即便如此,看到家属们悲痛欲绝的景象,也忍不住当场掩面而泣,“这种场景,谁也看不下去……”
  见惯了死亡,更知生之可贵。张庭威说,他一直想方设法教给别人一些野外生存常识,“自救比救援更重要,懂得自救才有机会等待救援。”
最骄傲的一刻
  2014年,张庭威有了一份兼职——野外生存技能教练。这家名为“正己教育”的社会教育机构,是威海青少年研学的先行者,每年都举办大量“行走中的课堂”活动,张庭威的工作就是教孩子们“认知自然,利用自然”。
  张庭威的课堂设在野外,“我们要做的是,在孩子离开现代文明的条件下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野炊、露营是最常举办的活动,张庭威带着孩子们摘野菜、拾柴火、搭篝火做饭。
  张庭威的微信网名叫“背着帐篷的流浪猫”,加之年长,他欣然接受了家长和孩子们给他的新称谓——“老猫教练”。在众多的学生和家长心目中,“老猫教练”简直是个无所不能的“魔术师”。张庭威说,孩子们学到技能,用崇拜的眼神看他的时候,是他最骄傲最幸福的一刻。
  野菜叫什么、能不能吃、怎么吃?张庭威告诉孩子们,“如果不认识这种野菜,掐断叶子,流出乳白色汁液的基本都能吃。”
  生火的方式很多,大家通常会想到用放大镜或厚瓶底聚光,阴天和夜间环境下怎么办?“用锡箔纸做成两头宽中间窄的‘熔断丝’,连上电池后,中间部分会变热,足以引燃易燃柴草。若是什么都没有,最有效的钻木取火方式有两种……”
  没有指南针的情况下怎么辨别方向?张庭威有不下10种办法,“时间点除以2,所得商数的时间点对准太阳,那表盘上的12点方向就是正北。”“竖根直棍,把石子放在影子的顶点处,过一会儿,影子的顶点移动到另一处时再放一块石子,两块石子连成的直线就是东西方向,与直线垂直的是南北方向,向太阳的一方就是正南……”
  孩子们乐于接受这些令人叹服的妙招,但真正锤炼他们的其实是克服恐惧。“怕什么的都有,有的孩子见到害怕的东西能直接休克过去。”张庭威说,“帮孩子克服恐惧,没有捷径,就是靠磨时间。”
  14岁的栋栋曾经是个异常恐高的孩子。2018年,栋栋的妈妈毕女士带栋栋到“正己教育”参加野外生存训练,第一堂课就是高空速降。60多个孩子从四楼窗口顺利下到地面,唯独栋栋死活不肯走出窗外。
  “他其实知道各方面都是安全的,他只是从没有离地面如此高。”张庭威发现问题后,不得不带着栋栋先在室内练习,把攀爬高度一点点提升。
  张庭威再次把栋栋带到窗口时,栋栋又胆怯了。栋栋在楼上哭,毕女士在楼下哭,但毕女士这次下了狠心,对张庭威说:“其他活动可以都不参加,但这一关必须得过。”
  训练回到起点。张庭威明白,栋栋的问题不在于动作和体力,而是心理。
  “说起来也不复杂,只是对于他的训练,要极其缓慢。”张庭威说,那天下午他耗去了半辈子的耐性。这堂课持续了4个多小时后,栋栋才终于迈出了有生以来的最大一步。
  去年,毕女士带栋栋到外地游玩,有一处高空玻璃栈道,栋栋尽管犹豫但仍然勇敢地踏上了这座悬空100多米的玻璃桥。
最期待的一天
  拓展训练中,张庭威会教孩子们爬树、高空速降。尽管安全措施足够,很多孩子还是会哭,死活不肯做。哭,是孩子表达害怕的行为,同样也是发给家长的求助信号。每次,总会有家长主动上前,“算了,算了,孩子还小。”
  在野外取水时,张庭威在地上刨个坑,倒入脏水,再在水坑上覆一层塑料膜,水汽在塑料膜上凝结成水珠,被搜集到杯子里。这是干净的蒸馏水,孩子们抢着喝,家长们却嫌恶心,使劲劝阻自己的孩子,无奈的张庭威只好一饮而尽作示范。
  有一次,一个孩子在野外划破了手,家长很是心疼却又束手无策,张庭威找到几棵蓟草,嚼碎了给孩子按在伤口上,血很快止住了。这位家长恍然大悟,“咱小时候不都这样么?早忘了。”“其实,我们教学的目标很简单,就是想让今天的孩子能有一个我们当年一样的童年。”张庭威接过话来。
  在张庭威看来,教会孩子野外生存不难,把家长带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却非常困难。“比如说用火,家长都会告诉孩子‘火很危险,一定要远离’,但人的生活离不开火,怎能不接触它?在孩子的印象里,摁下燃气灶有火,摁下打火机有火,那如果是在野外,火从哪里来?野外生火很危险,该如何利用它又不引发火灾?”张庭威忍不住连抛几个问题,“在很多家长看来,危险无处不在,便不让孩子去尝试接触新事物。”
  “爱尝试是孩子的天性。你不能因为有危险就不让孩子碰这碰那,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鼓励孩子去做各种尝试。”张庭威说,家长乐于替孩子解决所有问题,导致孩子过于依赖父母。
  比张庭威感触更深的,是他的老板——“正己教育”创始人之一的陈国法。“现在国家提倡研学,我也跟一些学校接触过。有时打过电话去,人家一听户外活动,野外生存之类的,没等我说完就挂断电话。”陈国法说,“说白了,都怕孩子出事,毕竟孩子人身安全是天大的事。”
  陈国法对国外研学教育颇有了解,接近自然,野外生存教育在国外是很普遍的课程,当前也有不少家长已经意识到孩子们“在温室中生长”的弊端。在“正己教育”第一次举办野外生存技能培训时,招收了30多个孩子。令陈国法诧异的是,“七成左右孩子的家长是教师”。“他们知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短板是什么。”
  “我们做的是有意义的尝试,虽然在学校大规模推广还有难度,但我们还是决定先干起来,我相信越来越多的家长会接受我们的理念。”陈国法的团队在荣成成山林场建立了自己的大本营,以张庭威为总教练,带领孩子们在松林露营,在海滩游戏,学爬树,学生火,辨方向,吃野菜,做一回“野孩子”。
  “我教的这些知识,不会给孩子们的试卷上添上几分。但我可以肯定,如果遇到意外,这些知识会给他们的生命加分。”张庭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