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理论周刊 论丛

扬起龙头,带动实施“黄河战略”

2020-04-2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山东大学规划与战略研究中心课题组
  去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发表重要讲话,并明确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
  作为沿黄九省区唯一地处东部、唯一沿黄又沿海的省份,山东在“黄河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有责任、也有能力发挥“龙头”作用,应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性机遇,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起到带头引领作用。
  “南长江、北黄河”的协同推进,是我国通过构建“南北呼应、东西交融”的区域发展大格局,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探索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横贯东中西三大区域的重要经济带,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黄河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是继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后的第5个具有空间属性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形成我国“四大板块+五大战略”的多层次、全方位、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大格局提供了战略支撑。
  经过70多年的努力,我国成功构建了“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四大板块”发展战略体系,基本上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结构和经济社会分布格局,但也累积形成了两个急需解决的突出矛盾:一是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为代表的经济集聚区的发展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二是以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为代表的经济发展带的生产力布局与生态安全格局之间的矛盾。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大战略的主要目标,就是统筹经济社会区域发展,协调解决发展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黄河战略”的主要目标,就是统筹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解决生产力布局与生态安全格局之间的矛盾。
  与长江经济带相比较,黄河流域的地理生态环境局限性更大,生态环境更脆弱,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急需统筹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将黄河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一个重大信号;“南长江、北黄河”的协同推进,也是我国通过构建“南北呼应、东西交融”的区域发展大格局,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均衡发展的新探索。
  实施“黄河战略”,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承担着防风固沙、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重要职能。黄河流域生态脆弱,西北地区与东北部沙漠广布,中部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灾害频发,黄河大部分河道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且存在“地上悬河”的安全威胁。实施“黄河战略”是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实践,是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实施“黄河战略”,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创新。黄河流域各省区经济总量占到我国经济总量的1/4,然而其中大部分来自中下游地区。黄河流域内部经济发展呈“阶梯状”分布,东中西发展并不协调,区域协调发展的提升空间较大。黄河流域流经的9省区中,除四川省外全部位于北方地区,实施“黄河战略”有助于缓解南北经济失衡现象,缩小流域内东西部差距,使区域经济发展趋于均衡。
  实施“黄河战略”,是拓展经济增长空间的重要途径。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拥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及维护国防安全的战略资源。黄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也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和肉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3左右。实施黄河战略有利于加快流域内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新引擎,挖掘广阔腹地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促进经济增长空间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和沿河内陆延伸,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作为沿黄九省区唯一地处东部、唯一沿黄又沿海的省份,山东有责任、有信心、也有能力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积极在“黄河战略”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滔滔黄河,润泽齐鲁。
  黄河山东段位于黄河下游,自东明县流入,流经9个市26个县(市、区),在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境内河道全长628公里。
  “黄河战略”是继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之后,山东省承担的第四个国家级战略。这四大国家级战略交错互融、优势互补,为我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
  实施“黄河战略”,是以“共抓生态大保护、推进环境大治理、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构建区域协同发展的新纽带,建设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黄河战略”是推动区域发展的综合性战略,为山东省承担的其他区域发展战略的同步实施、形成同频共振的叠加效应提供了大平台。
  作为沿黄九省区唯一地处东部并拥有广大开放地带的省份,山东有信心、也有能力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积极在“黄河战略”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从区位看,山东省作为唯一沿黄又沿海的“河海交汇区”,区位优势明显,是实现“黄河战略”海陆统筹的战略支点。
  从经济和人口看,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和常住人口占比分别为32.05%和23.9%,是沿黄各省区中经济最发达和常住人口最多的省份,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
  从城镇化率看,山东城镇化率达到61.2%,居于沿黄九省区首位。
  从产业看,山东省制造业实力雄厚,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强。
  实施“黄河战略”,山东应明晰发展定位、把握未来方向、深化制度创新,发挥好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龙头带动作用,拓展与沿黄各省区在生态保护、产业协作、经贸投资、商旅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引领黄河流域形成“东西互济、陆海联动”的开放协作新格局。
  要成为“黄河战略”实施中的对外开放先行区。发挥东部沿海和河海交汇的地理区位优势,利用自贸区、上合示范区的开放载体和制度空间,打造国际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国家海洋经济对外合作中心和“黄河战略”便捷的出海通道,依托海上丝绸之路,强化青岛、烟台、威海、东营等海上合作战略支点作用,全面扩大境内外合作,统筹陆海协调发展,打造对外开放先行区。
  要成为“黄河战略”实施中的科技创新引领区。山东要勇于担当“黄河战略”创新发展、先试先行的先锋,以制度创新为基础,强化科技创新,激发创新活力。突出抓好齐鲁科创大走廊、中国量子谷、蓝色药库等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加快推进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高等技术研究院、能源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强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创建黄河流域科技创新引领区。
  要成为“黄河战略”实施中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黄河三角洲是重要的生态宝库和生物基因库,是我国“最具有开发潜力的三角洲”。应积极抓住这一区域优势资源,发挥后发优势,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加强以国家重要湿地、国家地质公园、黄河入海口为核心的生态圈建设与保护,打造黄河流域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为“黄河战略”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
  要成为“黄河战略”实施中的文化交融新高地。黄河文明催生的齐鲁文化,是沿黄走廊最具知名度和吸引力的文化品牌形象。要借助“黄河战略”的实施,积极促进黄河文化与儒家文化、泰山文化、运河文化、海洋文化的交融,充分发挥齐鲁文化综合优势,彰显齐鲁文化的品牌效应,描绘新时代、弘扬主旋律,讲好“黄河故事”,保护、传承、弘扬好黄河文化,打造黄河流域文化交融新高地。
  树立超越地方和局部的“大系统”思维,主动对接国家相关部门,加强与黄河流域其他省区的合作,当前尤其要强化与河南省的联动,把国家战略真正落到实处
  “黄河战略”为山东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性机遇。作为我国由南向北扩大开放、沿黄省区由东向西梯度发展的战略交汇点,山东有责任、也有能力发挥龙头作用,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加快重大问题研究,编制好战略规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领导,抓紧开展顶层设计,加强重大问题研究,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在推进“黄河战略”过程中,我们要从“国家高度、历史眼光、区域发展”的不同维度,明确战略定位,理清发展脉络,加快“沿河、跨河、携河、融河”的战略推进。组织编制好相关规划,加强规划协调衔接。树立由“取”到“安”的黄河治理新思维,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理念,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的新方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制定差异化发展路线图。抓住“十四五”规划编制的良好机遇,在准确把握科技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沿黄生态要求,研究和规划未来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在黄河流域规划建设若干未来产业和生态产业示范区,推动沿黄地区产业链重组和整合,以未来产业的优先发展带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增强与相关专项规划之间的协调衔接,健全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统领。要推动济南“携河”发展,拉开城市发展框架,更好发挥黄河中下游地区中心城市的作用。抓紧对我省沿黄城市的经济和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分析,引导各市明确本地发展优势,制定融入“黄河战略”、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的差异化发展举措,实现良性互动、错位竞争和协同发展。充分发挥黄河三角洲、黄河生态带等发展载体的作用,构建沿黄省市的合作平台,将国家重大战略落到实处。要处理好保护、治理、发展之间的关系,树立“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灵魂、生态是根本”的理念,把握中心城市与节点城市之间的关系,通过科学布局,实现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协调、共同发展。
  切实做好黄河流域的大保护与大治理。“黄河战略”是立足于生态保护视角下的高质量发展战略,强调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山东省要着力打造完善的保护治理体系,从生态防护、防洪安全、用水约束、滩区迁建四个方面发力,全面提升新时代黄河流域的治理能力和水平,推动流域高质量发展。要全力实施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工程,打造黄河流域生态建设先行区:实施黄河沿岸湿地、植被、动物等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建设好河口湿地、济齐湿地等生态片区,整合沿黄湿地保护区,打造沿黄生态走廊,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积极推进东平湖、黄河故道等生态修复工程;积极开展海岸带修复,提升海洋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促进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健康发展。防水患与治风沙并举,打造黄河流域长久安澜示范带。山东应全面做好凌情观测、查险抢险等工作,加快防汛管理体系建设,高标准抓好黄河防洪工程建设。“九曲黄河万里沙”,山东“悬河”问题尤为严重,应主动配合国家水沙调控体系和机制建设,对游荡性河段进行全面整治,尽早使全省黄河堤防和险工建设全部达到设计标准,病险涵闸全部得到有效处理。集约利用水资源,建设黄河流域现代化用水网络。山东水资源严重短缺,黄河作为主要客水资源,供水量达到了全省总供水量的30%以上,成为支撑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山东省“依黄而兴”,更要珍惜节约黄河水,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要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打通水系,完善水网,将水作为最大公约数,建设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和用水网络。
  树立“大系统”思维,推进全域统筹发展。“黄河战略”作为一种跨区域的发展战略,需要一种超越地方和局部的“大系统”思维,立足山东、跳出山东,实施全流域统筹兼顾、协调治理。应主动对接国家相关部门,加强与黄河流域其他省区的合作,尤其是要强化与河南省的联动,在黄河战略实施中做到“济郑引领、鲁豫先行”,产生联动效应,抢占先动优势,成为推进实施“黄河战略”的先行者和主力军。在战略实施中,要借鉴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成功经验,敢于担当、先动先行、聚资聚智、引领示范、多方联动,建立多层次合作机制,创新体制机制,提高战略实施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探索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近年来,黄河流域9省区间的合作机制比较匮乏,与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相比较,更是黯然失色。应以融合共生发展为目标,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实现政策联动一体化,完善区域互动合作机制。积极推进建立黄河流域中下游协商合作机制,筹划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设立专门的常设机构,定期召开会议,共商解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搭建沿黄各省区信息共享平台,积极推动建立“黄河战略大数据库”;设立“黄河战略”跨区域合作高层次专家论坛,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磋商解决跨区域基础设施。应合理布局沿黄地区交通、能源、通信等重点基础设施,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特别是应加强鲁豫两省的互通互联,促进济南、郑州两大都市圈的融合发展。合力推进区域间产业协同。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有较大差异,应根据地域特色和区域功能进行产业布局,避免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积极着手打造沿黄现代产业大走廊,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调整重型产业结构,推动炼油、化工、有色金属等整合提升,通过优化重组、减量整合、上大压小、上新压旧,实现集聚集约高效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为引领,突出发展生态环保经济,着力增强产业生态构建能力。
(执笔:余东华 王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