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国内一年德国学习,山东农大打造“中德班”品牌

超六成毕业生国内外读研

2020-04-2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通讯员 张丽敏 郭翠华
    本 报 记 者 王桂利

  在2019届238名毕业生中,山东农业大学国际交流学院“中德班”学生有149人取得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德国马格德堡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硕士研究生录取资格,这一届毕业生的读研率62.6%,再创历史新高。
  吸引学生和家长做出选择的,正是中德合作办学项目十几年打造出来的亮丽品牌。
  自2003年招收第一届中德班学生以来,山东农业大学不断完善办学模式,提升办学条件,吸引高水平教师,严格日常管理。教师倾注心血,每一届学生都向学校、家长和社会提交了高质量的毕业答卷。
嫁接办学理念,搭建国际化平台
  2003年,山东省首批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机构——山东农业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正式成立。
  “和学校其他学院相比,国交学院的生源质量相对弱一些。但经过四年大学学习,他们都找到了很好的出路。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学院国际化接轨的教学管理模式、全员从严育人的服务理念功不可没。”国交学院党委书记李树枫说。
  如何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学校、学院领导与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简称FOM大学)负责人及教师代表多次商谈后,决定在“三年国内学习+一年德国学习”的基础上,把德方的教育教学模式有效地“嫁接”到学院的办学理念中来,为学生搭建国际化的教育学习平台。
  在山东农大中德班,一年级采用“班主任+德语老师”小班语言教学模式;二三年级年级则为“德国教授主讲+助教辅导”专业学习方式,同时由配备的多名德国助教为二三年级学生答疑解惑;大四学生赴德学习一年,在中西方文化交融中深化专业领域学习。
  “为了缩短学生出国留学前的适应期,拓宽他们的视野,学校还从FOM大学整体引进了一个专家团队。”国际交流学院院长李伟介绍说。团队中有教授、助教、管理人员,在山东农业大学就能把FOM大学教学管理模式拿过来使用。
  学院学生学习德语是进入专业学习的敲门砖,因为只有扎实的德语基础,才能有效提升后续全德语语境的专业学习效能,大四时才能在FOM大学学习中如鱼得水。
  “学院的学习氛围很浓厚,专业课为核心的动态成绩管理模式为我们学习注入强大动力,渐进式留学方式为我们较好适应国外学习生活打下坚实基础。”2019届FOM大学全优生孟庆港现在德国明斯特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觉得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收获很多。
  经济+德语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每年都有毕业生被国内大学德语专业硕士项目录取,如2019届毕业生刘春杉现在山东大学德语系攻读研究生。
发挥教学合力,提高学习成绩
  教学6年,马景辉老师带了6个班,130多个学生几乎全部通过了欧盟标准德语B1水平考试。上课,辅导,讲方法,谈人生……以马老师为代表的许多德语老师都练就了十项全能。
  对教学位专业课的德国教师,国交学院也执行中国规矩。德国的教学课堂内容可以随意,但是上课时间、课堂点名等环节,则要严格按山东农大的要求办。如一门课三次点名不到,本门课程不及格,补考两次不及格,取消德国学籍。
  FOM大学的老师逐渐适应并喜欢上了这种“严格”。2013年坚持来中国授课的Roesch教授在这种严谨治学中和学生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的课堂出勤率高,课堂效果好。
  在学院,有一个特殊的学生组织——串讲团,班级内部、同年级班级之间、上下年级之间,学习互助形式多样,大家共同成长。2016级会计专业郁智文告诉记者,班里成绩好的学生主动加入串讲团,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课堂笔记,授课结束后,一起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这样的串讲让大家的复习更有针对性,对专业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大一新生每个班的学生班助都是串讲团成员,帮助新生尽快熟悉德语语言学习节奏,并对大学生活给出积极建议。
  值得一提的是,2016级4名优秀的串讲团成员——郝玲、郁智文、戴晗悦和刘名,已推免至同济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山东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学生们喜欢去德国学习,也很喜欢他们的经济专业,平时学习非常刻苦,专业知识掌握得也很好。”说起学院的学生,FOM大学欧安得教授连连称赞。现在国交学院学风氛围日渐浓厚,成效明显,一年级德语语言通过率高达96%,三年级出国率达85%,毕业生攻读欧美国家大学研究生率逾60%。
  办学16年来,中德班培养了3000余名毕业生。学生们不仅获得了高质量的国际毕业证书,积累了宝贵的国外经验,自身也得到全面发展,变得更加坚强和自立。中西文化的交融和中外知识体系的双重洗礼让学生们意气风发,对未来充满信心。
  据统计,最近五年,赴德完成最后一年学业的学生超过85%,毕业生读研率超过50%,去世界500强企业,如德国大众、蒂森克虏伯、箭牌公司等工作的学生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