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山东

40岁猪倌的脱贫路

政策好、人努力,贫困户才能“未来可期”

2020-04-17 作者: 程芃芃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程芃芃
    本报通讯员 李 乐

  4月7日,在博兴县湖滨镇柳王村,池永强正在猪棚里给他养的猪仔们喂食饲料。猪棚不远处便是他家,家里有个监控屏,监测猪的安全和健康状况。妻子在屏前一边安心看着丈夫工作,一边与记者聊了起来。不一会儿,池永强回来了。
  今年40岁的池永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忙上忙下的他其实是一位重度残疾人。刚出生70天的时候,一场大火把他的右腿烧掉了,现在支撑他右腿的是一只铁质假肢。
  妻子李德华也是肢体残疾,干不了重活。夫妻俩的残疾使得他们的生活一直处于困境,从事了几项活计,但都没赚到钱,不但毫无积蓄,还负债累累。夫妻俩有个年幼的女儿,全家靠池永强给人送木屑和妻子零碎编点草柳编赚取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欠亲戚邻居们的钱还不上,每天急得不行。”说起过往,深有感触的李德华不由地抹起了泪。
  穷则思变。2017年,池永强用借来的一万块钱买了两头老母猪,开始了猪倌生涯。然而,没有经验、不懂技术的他一开始便迎来当头一棒——母猪产仔第一期13头,结果最后就剩下了5头小猪,眼看就没有救了。
  留下活着的5头小猪,才是继续生活下去的希望。池永强想到了自己做兽医的同学,在同学的帮助下,5头小猪活了下来。一边细心照顾小猪一边学习技术,一年多下来,池永强不仅能治疗猪病而且积累了很多土办法。
  在池永强的理念里,“苦干加实干”才是脱贫致富法宝。
  不懂就学,技多不压人。他努力克服自己身体残疾、文化水平低等困难,勤学技术,刻苦钻研,对养猪这项本领初入门庭。然而,2018年生猪市场并不景气,精心照料的猪并没能够给他们带来效益,还让整个家庭变得更加拮据。池永强的几十头猪每天都要吃东西,那时候每头猪喂出栏还不够成本,池永强咬着牙坚持。
  2019年夏天,台风利奇马让他的猪棚严重受灾,但有镇党委政府对贫困户的支持,池永强心里依然有底气。他找到镇上的扶贫干部梁莲花,申请政府贴息贷款3万元,顺利重建猪棚,转危为安。2019年是生猪的利好之年,池永强抓住了机遇。
  “很感激政府,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现在不但欠债还清了,孩子上学每年还有1200元的助学金,我们一家三口的基本医疗也有保障。”池永强说,2017年刚开始养猪时,一年才收入七八千元,到了2019年,一年能有四五万元的收入了。
  靠自己的双手和扶贫政策的帮扶,池永强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加强养殖技术学习和对接市场需要,使效益最大化。如今,他的养殖场已具备了一定规模,从最初的2头猪发展成规模达70余头的脱贫致富示范户。妻子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努力给家庭带来收入。
  下一步,池永强想买台吸粪车,把生态肥给种地的人们送去,“咱享受了政府的关怀,也该发挥一下价值,种庄稼用生态肥,吃得才安全哩!”两口子乐呵呵地规划着,在他们眼里,写满“未来可期”。
  扶贫又扶志,看着池永强一家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湖滨镇扶贫办主任梁莲花很是欣慰。她告诉记者,该镇现有贫困户351户726人,“2019年,富民生产贷带动我镇74户141人,每户3000元,发放资金22.2万元。”
  其实,除了富民生产贷这样的帮扶政策,博兴县扶贫点子还有很多。庞家镇通过在每村成立贫困户工作服务队,共设置扶贫岗位203个,突破了贫困人口的就近就业难题,带动他们稳定增收。同时,镇上还依托镇乡村振兴示范中心打造残疾人创业就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就业基地等,使贫困户想有所劳、干有所得。
  据介绍,精准扶贫以来,博兴县累计投入8515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实现年收益620万元,带动全县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约800元。博兴县与扶贫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形成了特色农业、光伏扶贫、乡村旅游三面发力的产业扶贫模式。全县利用产业扶贫项目收益设立了近300个公益岗位,今年计划增设至600余个,包括日常务工、卫生保洁、邻里互助、养老、助残等多个类型,带动部分无法正常打工的弱劳动能力贫困群众实现就近就业,通过简单劳动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实现稳定脱贫。
  目前,博兴县正在研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把扶贫帮扶政策转化为常态化支持政策,2020年,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幅不低于10%。对存在突发致贫风险的,提前介入、即时帮扶,确保相对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