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理论周刊 论丛

筑好国有企业的根和魂

2020-03-24 作者: 王菁华 来源: 大众日报
  □ 王玉喜 王菁华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把国企党建的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动力,需要在坚持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构建现代企业制度、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等方面,做好结合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
  把国企党建的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应着力做好以下“三个相统一”。
  国企党建同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包括四个方面: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动摇,发挥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坚持服务生产经营不偏离;坚持党组织对国有企业选人用人的领导和把关作用不能变;坚持建强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不放松。这四个方面涉及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国企党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管干部的原则、国有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国企党建总要求涉及的这四个方面是指导国有企业党建的总纲,是国企党建的旗帜,对国有企业开展党建具体工作的开展起总指导的作用。
  国企党建具体工作如何开展?对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中六个方面的内容,国企党建具体工作的开展也就有了答案。针对国有企业的全体党员,尤其是国企的领导干部,国企党建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坚持不懈锤炼国有企业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国企的全体党员、干部要坚决贯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发挥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保证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重大部署在国有企业贯彻执行;国有企业要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明确和落实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做到组织落实、干部到位、职责明确、监督严格;国有企业党建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国有企业党建要提高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水平,把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有机统一起来,坚持党管国企干部原则,将党对国企干部人事工作的领导权制度化、规范化;国企党建要紧紧围绕全面从严治党的原则,从国企的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制度抓起,使从严治党在国企落实落地。相对于国企党建的四个总要求,这六个方面是指导国企党建具体开展的细目,它是落实国企党建总要求的具体抓手。
  国企党建同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会议上提出“两个一以贯之”:“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一以贯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必须一以贯之。”“两个一以贯之”构成了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特”就特在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首先要保证企业党组织在企业所有活动中居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地位,最根本的任务是保证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重大部署在国有企业贯彻执行;国有企业党组织要坚持以服务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中心,把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为国有企业党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企业改革发展成果检验党组织的工作和战斗力;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选人用人的领导和把关,为国有企业培养一支跟党走、听党指挥的高素质企业领导人员队伍;坚持建强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党员日常教育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以“三会一课”为基本抓手,突出党员的党性锻炼,让支部成为团结群众的核心、教育党员的学校、攻坚克难的堡垒。
  国企党建同推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相统一。
  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要依靠企业来完成。山东国有控股企业超过两万家,在全国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当中居全国第三位,营业收入超过两万亿元,利润总额超过了一千二百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排前列的轻工、化工、机械、纺织、冶金等资源型产业巨头大都是国有企业。因此,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很大程度上要看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情况。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推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落实落地的根本保证。一方面,企业党组织要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保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部署在国有企业贯彻执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要坚决执行省委省政府部署,破除等靠要的旧思维,主动出击,积极作为,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把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落实到经营管理各项工作中。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要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依靠和团结工人阶级,凝聚人心,同心协力,苦干实干,为新旧动能转换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