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精准度

2019-12-1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钱晓丽

  大学生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政治力量。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是针对大学生特点和需求,通过教育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转化为被大学生深刻认同、坚定信仰、自觉践行的思想观念,把大学生培养成能胜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建设者。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使命决定了它不仅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稳步推进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坚决维护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是大学生顺利成长成才的思想保障,是高等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保障,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核心要求,是巩固我们完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安排的思想基础。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不仅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与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高校要在新时代大力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精准度,持续做好、做实、做深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
  衡量与评判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是否具有高精准度的实践标准是:高校在开展这项工作的进程中,能否以最少的资源、最高的效率收获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好效果。鉴于此,高校必须紧扣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实际状况,着力研究、积极探寻、及时总结、灵活运用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优化路径,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精准度”。
  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整体性的特点,这要求高校首先要紧密契合本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实际,对意识形态工作既要进行整体、立体的规划,以实现该项工作由上而下的一体性、一致性,又要进行微观、局部的灵活调整和细化,以增强该项工作的指向性、说服力,还要把宏观规划、微观细化的内容及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检验、修正。以上三个方面的措施需要同行并进,才能持续巩固、提高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效果。其次,高校要重视教职工的意识形态安全,要组建专业、专门的教育、管理团队,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职工意识形态工作。再次,高校要培育、深挖基层党组织、共青团组织对大学生的引领力、教育力,让它们能依据所属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实际,不仅仅充分参与到工作中,还要深化参与的内涵、提升参与的质量。最后,高校要重视为大学生提供心理服务,这包括要在深入全面了解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样貌、各种诉求等的基础上,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以培养大学生具有健康的心态,具备良好的自律。
  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质,这要求高校在开展实践工作的过程中,务必从内容、形式两个纬度均衡发力,真正提升工作实效。首先,在工作内容上,高校要以大学生为向度,收集、汇聚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对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的宣传、展示。其次,在工作形式上,高校要创新、建构有明确目标、有切实内容、有系统管理、有现实保障、有客观评价的实践教学体系。高校应该以重视知识教学同样的程度和态度去重视实践教学,并要形成一种良好的具有持续性的氛围。高校要组建专业团队,深入研究、大胆创新、实时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破解传统实践教学存在的一些名实不符的弊端。高校要设计好、协调好实践教学与知识教学的关系,要为这两种教学的内容能够实现相互统一、互为支撑提供有力保障。高校通过以上两个纬度的努力,能够帮助大学生把在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个人的现实生活情景、真实人生体验、鲜活情绪情感等关联起来、互动起来,不断增强大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忠诚和信仰。
  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具有学理性特质。高校首先要加强对大学生思想的积极引领。要依据不同大学生群体的实际理解和接受能力,深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历史地位等,指导大学生从学理上科学理解、深刻认同这一思想的重要实践价值、理论价值。其次,高校的教育教学要向大学生加大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阐释深度,增强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深化大学生的理论功底。再次,高校要依据大学生对文化的需求和期待施加文化供给,持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要为大学生创设更便捷、更多样、更直接的深入参与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机会,增强大学生的文化判断力;要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面向大学生传播的覆盖度、深度,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亲和感、践行力。
  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所以,高校首先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利益等实际特征与需求,因地制宜地构建完整、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体系,培植好大学生的价值观自信,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力和践行力。其次,高校有责任在校园内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强大场域。为此,高校应该宣传好、组织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各种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把推动大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对大学生教育、管理等的全过程。再次,高校要改进、创新、拓展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形式、方法、载体等,夯实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沿阵地、核心阵地。最后,高校要科学研判大学生的需求指向和动向,以此为依据,对大学生加强形势与政策、社会热点焦点等问题的宣讲频度、阐释力度、解析深度、剖析高度,有力引导大学生主动、全面的认识现实社会。(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