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2019-11-2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蒙阴县大力发展电商为脱贫攻坚注入新动能
  □宋炳成
  
  “以前种红薯一年下来挣不了几个钱,有时还因没有销路都烂在了自家院子里。自从清园农业电商对我进行帮助后,不仅给我免费送来了紫薯苗,还将产出的紫薯以每斤高于市场价好几毛的价格全部回收,使我每年收入增加1500多元。”蒙阴县垛庄镇古泉村一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高兴地说。
  脱贫攻坚以来,蒙阴县围绕“人、货、路、势”4个关键环节,大力发展电商助力精准扶贫,全县注册网商微商1300家,从业人员3万多人,网上交易额27.8亿元,其中,蜜桃突破4亿斤,占总销量的20%,苹果1亿斤,占总销量的30%,售价均比网下翻一番。蜜桃、紫薯销量淘宝网第1,蜂蜜稳居前3位。蒙阴成为全省首批10个电子商务示范县和“中国电子商务示范县”。电商的发展,重构了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促进了农产品上行,老百姓从卖产品,向卖生态、卖环境、卖文化转变。借助电商平台,该县146家网商与1100户贫困户结对帮扶,人均增收1500元。
  从2014年始,蒙阴县就把电商发展摆上重要日程,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核,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工作班子和电商协会,明确1名副书记、2名副县长靠上抓,县商务局、团县委具体抓,盯住“全省先进、全国百强”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从山东财经大学聘请1名互联网专家挂职副县长,专抓电商工作。实施“千人培训计划”,开展培训2万余人次,引进电商人才220名,涌现了王敏、高蒙等一大批回乡创业带头人。把乡镇和村作为电商的主战场,12个乡镇街区全部建成1处电商运营中心,80%的村建立了电商服务站,力推农产品上行,培训到地头,创业在田间,打好“人民战争”,让每家电商都能联万户、广受益、可持续。利用经信局腾空院落,建成青年电商扶贫基地1处,入驻电商及配套机构19家。结合农高区建设,规划电商产业园1处,发展电商200多家。启动了总投资36亿元的雷蒙德跨境电商产业园项目,同步在俄罗斯、中亚、南非等筹建海外基地,通过平台创新、模式创新,实现“买全球、卖全球”。出台《支持电商发展意见》,设立1000万元产业引导基金,去年带动社会融资2亿多元。对贫困户发展电商的,免费培训,贴息支持;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每人奖励1000元。着力打通服务电商“最后一公里”。返乡大学生李长伟创办的米云公司,整合顺丰、中通、韵达等10家快递企业资源,统揽业务,分拨到村,打造了集网货购销、仓储物流、包装策划、微商联盟于一体的电商生态圈,经验被商务部推广。不断巩固“国家出口水果质量安全示范区”优势地位,大力发展“兔—沼—果”、“果—菌—肥”循环农业;强化源头控制、过程监管,整合质检、农业、畜牧等资源,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县检验检测中心,对网货定期抽检,同步压实乡镇、村级监管责任,蒙阴果品成为“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的代表品牌,“蒙阴蜜桃”品牌价值达到266.4亿元,全县网商注册商标113个。

薛城区临城街道
“四个落实”
提升群众满意度
  □卓雅惠
  
  今年以来,枣庄市薛城区临城街道多措并举,当好“美丽临城”的代言人,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
  精准发力,落实脱贫攻坚。充分发挥和利用紧邻城区、交通便利区位优势,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以发展民营经济为突破口,招引臻味坊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恒翔电器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在村落户,村集体年增收32万元以上。坚持因户因人施策,全面落实“五个一”要求,精准落实扶贫措施,完成光伏发电项目、扶贫车间项目、蔬菜大棚项目资金差异化分红共127850元,落实孝善养老68人、邻里互助11人、“雨露计划”4人,街道建档立卡享受政策贫困群众67户132人全部实现稳步脱贫。
  对症下药,落实移风易俗。深化“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评选各类先进典型500余人(户),通过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群众尊老爱幼、和睦相处。此外,制订出台了《临城街道乡村文明行动移风易俗工作方案》《临城街道移风易俗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4个村重新选举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吸纳德高望重、热心公益的老党员、老干部参与,并发放了聘书。
  夯实基础,落实设施建设。近年来,街道投资100余万元,实施蟠龙河回灌河(张桥段)1300余米综合治理工程,打造景观道及交通道2400余米,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推进拆回迁工程,全面完成新华街门市房、天山路棚户区回迁工程,让群众住上“舒心房”、使用门市房。完善基础道路建设,完成张桥—绳桥—辛庄、北二—斩庄“村村通”道路、枣曹路提升改造工程。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北一垃圾中转站且投入运营,丰富篮球场、健身广场、文化休闲广场及相关器材配套建设。
  因地制宜,落实环境整治。推进生活垃圾处理,今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累计出动人力1070余人次,动用大型机械100余辆次,清理村内“三堆五垛”3600余车,清运建筑及生活垃圾17500余立方米,疏通村内下水道4600余米,建设污水处理站2处,铺设污水管网8000余米,生活污水排入单户处理设施的农户用量340余户,新增村内道路硬化铺设4公里,实现村内清洁通透。投资200余万元,高标准新建北一垃圾中转站,现已投入运营。推进农村户用厕所改造,组织街道和村干部对农村旱厕开展拉网式排查,因户施策,制订改造方案,区级下达3个村改造任务600户,目前已全部完成,已建设农村卫生公共厕所2处,并结合农村危房改造等,全面推进农村户用厕所配套设施建设。

沂水县尹家峪:黄土岭变身“世外桃源”
  □李言成
  
  阴雨天,山间雾气环绕。顺着台阶拾级而上,千亩桃园映入眼帘,漫山遍野的桃树,郁郁葱葱,这个堪称“世外桃源”的地方,就是位于沂水县泉庄镇尹家峪村的金龙山农业合作社。
  七八月份是桃子大量上市的季节,这里的桃子作为晚熟品种,9月份错时上市反而会卖上“好价钱”。“晚熟、有机”带来的时间差和品牌效益,让这个2014年建成的农业合作社,在2018年就实现了近千万元的产值,并且还以“有机蜜桃”产业带动全村脱贫致富。
  “我在这里上班每月工资3000元,一年仅工资一项收入就是3.6万余元,再加上合作社给我的分红,我一年总收入能达到7万多元。”曾经是贫困户的62岁村民李金增说。谈起收入,李金增脸上笑开了花,在没来合作社上班之前,他种植花生、地瓜等农作物,一年的收入不过二三千元,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在金龙山合作社,像李金增这样曾经是贫困户,现已成功脱贫的还有很多。合作社在成立之初,流转的土地共涉及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88户180人,占全村困难户总户数的72%;现已经帮助30户贫困户46人摆脱了贫困。2018年,金龙山合作社支付356户土地流转承包费121万元、土地分红36万元;合作社务工社员发放工资、生产效益分红、个人奖励312万元;村集体通过荒山开发入社和要素折股成为“股东”,每年实现收入三四十万元。尹家峪村党支部书记李金泉说,他们这个曾经典型的贫困山区村庄,在发展“有机蜜桃”种植后,村民的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黄土岭摇身变成漫山遍野的桃林。
  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的必由之路。尹家峪村正是抓住了发展晚熟桃品种——金秋红蜜这个差异化产业,给村民的脱贫致富注入了“活水”。为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合作社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创新思路,实行了“五分配两保障一救助”扶贫模式,即“521”模式。“5”即五分配,包含土地流转金分配、土地股权金分配、工资分配、绩效分配、福利分配;“2”即两保障,包含养老保障和孝善保障,金龙山农业合作社专门为老弱残员工成立了一个老年组,月工资1500元,负责打理菜园、后勤保障等一些比较轻的工作。并探索养老机制,即当合作社的员工无能力工作后,由合作社给予生活保障,让他们老有所依、老有所靠、老有所养;“1”即老弱救助,每年由合作社给予村里的孤寡老人、三无失能人员价值600元左右的现金、物品救助。
  金龙山农业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模式,是沂水县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沂水县是全省20个脱贫任务较重的县之一,全县有7.1万贫困人口。为让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沂水县在打牢数据信息基础,确保脱贫对象精准;加强扶贫产业项目建设管理,确保资金资产安全、收益稳定;扎实做好扶贫领域问题整改工作等方面下足功夫。2018年底实现了7.1万贫困人口基本脱贫,重点贫困村全部摘帽,基本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托管+特色课程课后延时服务
惠民县孙武街道留守儿童有了一个“学校家”
  □王军 王守刚
  
  11月12日下午放学铃声响后,惠民县孙武街道第二小学少年宫的自习室、音乐室、美术室和操场上热闹起来:美术室里,三年级2班的祝浩晴在埋头给荷花涂色;操场上,孩子们挥汗如雨,个个身影矫健;音乐室里,葫芦丝声悠扬婉转……
  这是孙武街道学区开展课后延时服务的一个场景。孙武街道位于城区,学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较多,在校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等存在接送难问题,依靠老人接送,存在安全隐患,“小饭桌”看管,课后辅导机构参加课外补习辅导,也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学生课业负担。
  针对学区内这种监管“空档期”问题,该街道的学校积极创设条件,扎实做好课后延时服务工作。
  孙武街道第二小学依托少年宫项目,整合资源,建设了音乐教室、综合实践室、跆拳道等13间功能活动室,剪纸、跆拳道、足球、葫芦丝、孙子文化等项目纳入“学校少年宫课后服务”项目。“孩子们下午4点多就放学了,我们没办法按时去接,家长为此一直闹心,现在可好了,学校延时1小时,不仅在学校完成了当天的作业,还在学校学会了剪纸……”该小学五年级三班信雨涵的爷爷高兴地说。
  而同一时间,在孙武街道中心小学书法教室里,一至六年级的孩子都有,他们虽然年龄不同,但对书法的爱好是相同的。一撇一捺、一笔一画,孩子们屏气凝神、神情专注地练着书法。“今天是周四,全校的课后延时服务安排的是社团课,由孩子在开学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好了。”中心小学校长信景华说。
  孙武街道中心小学将课后服务与社团活动有机结合,采取学生自愿参加、自主管理、自觉学习的方式,力求做到趣味性、人文性、知识性和实用性,如今已有十字绣社团、墨韵书法社团、口风琴社团、创客活动社团等17个社团。
  据悉,在校内延时服务方面,该学区成立了课后服务工作小组,加强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工作指导,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及时通报管理信息,统筹协调,及时解决各种问题,确保校内课后服务工作长期有序开展。
  目前,在孙武街道48名教师参与延时服务的基础上,吸引退休教师、“五老”志愿者、非遗传人、家长义工等近11人参与服务,保障特色课程开发和实施,整个孙武学区152名留守儿童享受到这种“家”的服务。
  “为学生提供延时服务,解决了部分留守儿童无人看管的难题,学校利用现有设施,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开辟公益性的‘第二课堂’,让学生接受素质拓展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该街道学区负责人王守刚谈到教育延时服务的看法时,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