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区域

不临城、不靠厂——

看“空壳村”咋逆袭

2019-11-26 作者: 王德琬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王德琬
  通讯员 熊媛媛 报道
  本报济宁讯 一片因采砂形成的巨大的沙坑却散发着勃勃生机,4个木耳大棚已经透露出丰收的喜悦,工人们还在忙碌着搭建新的木耳大棚……11月14日,记者来到济宁市兖州区小孟镇东桑园村了解到,一个“久治不愈”的空壳村终于逆袭了。  
  空壳村,指的是某些村集体基本没有什么固定财产和公共积累,更谈不上什么集体所有或者股份所有的企业,集体收入极其低下,或者无经济收入,甚至负债累累。东桑园村就是这种情况,村集体把土地全部分给了村民,集体收入每年仅7000元,还因村内基建欠了不少账。怎样消除“空壳村”,一直都是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
  “多亏了倪书记,带领我们想办法谋出路,解决土地束缚,发展产业经济,空壳村终于不空了。”望着大棚内挤满黑色“小耳朵”的菌包,村党支部书记张代生激动得合不拢嘴,他口中的“倪书记”说的是济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派驻东桑园村的第一书记倪保瑞。
  今年7月,倪保瑞来到村里,不顾天气炎热,走村串户,渐渐地与村民熟络起来。他也了解到,村里将近80%的人都外出打工了,收入和生活水平都不低。唯一突出问题就是村集体经济收入薄弱,一不临城二不靠厂,没有产业项目,村里修路绿化安路灯等基建项目都要靠借钱。
  难题不可怕,怕的是没想法。倪保瑞思路清晰,“首先要解决‘干什么’的问题。”倪保瑞与村“两委”成员三天两头聚在一起商讨,将精力聚焦在乡村的产业振兴上。他们最终将目光锁定在木耳产业。“毛木耳种植的主要原料是玉米芯和锯末,投资较小,管理方便,最重要的是风险小,市场行情比较稳定。”但在党员代表大会上,种植木耳的决定却遭到了阻碍。“种了这么多年的‘一麦一棒’,忽然种木耳,这玩意咋种?成活率高吗?收益咋样?赔了咋办……”65岁的党员代表张士文不禁犯起了嘀咕。幸而倪保瑞有备而来,他请到了木耳种植专家、兖州区鸿运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江振现场为大家答疑解惑。江振不仅讲了木耳种植的优势,还将经济账算得很清楚。会后,倪保瑞相继来到与会的党员代表的家里交心,表示带领村里发展产业经济的决心和信心,赢得了大家的支持。
  “种木耳的事情定下来了,其次要解决地从哪里来的问题。”倪保瑞说,土地全部在村民手里,想用地必须从村民手里流转,从哪里流转大面积的连片土地而且还得保证村民自愿流转出来?
  倪保瑞将目标锁定在一片70亩的凹地,这片凹地因采砂而形成。倪保瑞告诉记者,“我们给出的流转价格是每亩700元,而沙地种粮产量低下,纯收益远远低于700元;况且凹地防风,有利于保护大棚。”张代生等村“两委”成员带头将自家的地流转给村里,共流转到33亩地。他们利用第一书记扶贫资金20万元建起了4个大棚,一个大棚投入20000个菌袋,一年产出2600斤干木耳,纯利润达到20000元。“我们和鸿运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合作,他们来进行技术指导和后期管理销售,收获的木耳被销往滕州佳誉干货批发市场,目前,头茬木耳已经晒干装袋,二茬木耳还处在生长期,预计今年能增加村集体收入5万元。”
  但倪保瑞不满足于此。“在建的10个新木耳大棚已经起来框架,计划明年再建7至10个大棚,等形成规模后,计划向木耳种植的上游产业发展,比如生产菌包销售,这个利润很大。”在倪保瑞的眼中,小村庄充满了发展后劲,产业振兴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