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滩区到黄河社区,一字之差,折射巨变——

鱼骨村过河记

2019-10-3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图:黄河浮桥将河西的鱼骨村与河东的董口镇联系起来。
图:10月29日,菏泽市鄄城县董口镇鱼骨村村民正在选房。(□世翔 庭栋 报道)
  扫码查看“黄河滩区迁建进行时”融媒报道
  □ 本报记者 王金龙 王兆锋
          赵德鑫
    本报通讯员 丁秋松

  10月29日早晨刚过六点,菏泽市鄄城县董口镇镇驻地新落成的黄河社区热闹非凡。57栋5层楼房排列有序,两个红色的大气球升腾空中,彩虹门上大字醒目:“打造幸福社区 共建美好家园”。
  这个专为黄河滩区村庄迁建盖的社区今天开始选房。天不亮,对岸滩区鱼骨村的村民们,就跨过黄河浮桥赶来,兴奋、幸福写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楼房!”看着窗明几净的样板房,78岁的村民李志财摸摸这儿,摸摸那儿,难掩激动。
  “搬新家了,再也不怕大水了!”村委会主任李克印眼角泛起泪花。
  这一刻,鱼骨村人盼得太久了。
  鱼骨村,相传明朝时一条黄河大鱼在岸边搁浅,遗下鱼骨而得名。在这里,洪水是人们最深的记忆。
  “我记得1976年发大水,街上的水有几米深,浪大得吓人,房屋都给冲塌了,村民坐船到大堤上避难。还有1986年、1996年,水都很大。建起房子来,也住得不踏实。”对过往的一次次洪水,李克印记忆犹新。
  “我这辈子搬了4次家,搬穷了,这次搬进社区不用再搬了!”李志财告诉记者,那时候,黄河河道来回“滚”,鱼骨村几次落到了河里,搬来搬去分成两个鱼骨村,一个归了河南省,一个归山东省。“盖个屋子撑不了几年,一上水就冲了。一年就收一季粮食,秋季的庄稼往往就被冲走了。”
  不仅安居难、致富难,洪水还让鱼骨村孤悬黄河对岸临河南省地界,与同为一个行政村的刘庄等3个村隔河相望,往来行政村和镇驻地过去靠渡船,近些年靠一座浮桥。汛期浮桥不通,绕道东明黄河大桥,要走87公里;绕道走高速,要走110公里!
  “今年,黄河浮桥拆了8次。晚上有人得急病,赶上浮桥拆了,只能往40公里外的河南省濮阳市送。搬到新社区,再也不用绕道了!”鱼骨村79岁的村民冯文修感慨连连。
  从黄河滩区到黄河社区,一字之差,让鱼骨村村民的生活开始改天换地。
  八点左右,选房开始。现场虽人声鼎沸,但秩序井然。
  房子分110平方米、85平方米两个户型,分别带车库。按照政策,搬迁的村民,每人补贴3.06万元。
  许海花,在村里第一个报名搬迁,第一个交定金,第一个选房。她选了6号楼1单元202室,110平方米。在协议签订结算处,许海花郑重地在《鄄城县董口镇黄河滩区外迁工程购房拆旧协议书》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摁上了红手印。“交上差额款,3天后就可以领钥匙了,然后马上搬家。”
  “真好,真好,俺家5口人,不拿钱就能住上110平方米的楼房,还退给了7000元。”村民冯再县选房后,乐得合不拢嘴,“以前孩子到镇上上学,遇到浮桥拆了,要么住在亲戚家,要么绕道去接,很不方便。搬过来后,社区里就建学校,在家门口就能上学。”
孩子上学,村民就业。在黄河社区,记者看到致富车间已经建成。董口镇党委书记贾海龙说,镇里有6个位于黄河滩区的自然村需要迁建,黄河社区占地228亩,能容纳1116户、3718人。鱼骨村是选房的第一个村。这个致富车间引进了发制品加工企业,村民在社区里就能就业。6个村搬完后将进行复垦、土地流转,发展产业。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新社区引来“家燕归巢”。“我和老公商量好了,回家创业!”在河南濮阳打工的王静,拿着购房拆旧协议书,笑意写在脸上。
  踏着落叶,记者走进河对岸的鱼骨村。喜悦洋溢街头处处,而滩区的洪水印记也让人感慨万分。在李克印的家后面,有一口井。搬开盖在井口的石头,往下看,大约有十几米深。李克印说,当年全村人都吃这眼井里的水,现在的井口,离原先的大井口,有五六米,一发大水,宅基就垫高一次,井口也跟着越来越高。在鱼骨村,四五米的深坑很多,就是挖土垫台造成的。
  黄河山东段长628公里,河槽和大堤之间形成1702平方公里滩区,有像鱼骨村群众这样的60多万群众居住其间,饱受水患威胁。黄河滩区脱贫迁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交给山东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牢记习总书记嘱托,全省上下奋力攻坚,确保2020年底全面完成迁建任务。越来越多的滩区群众开始有了稳稳的家。
  就在鱼骨村民选房的前夜,10月28日晚上六点半,黄河社区北区12栋楼房灯光首次全部亮起,在秋意正浓的黑夜里显得格外温暖。隔河遥望,灯光点点,村民说那是“幸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