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乌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山东沧桑巨变看能源之煤炭篇

2019-10-15 作者: 张思凯 左丰岐 张楠 缪久田 施喜书 来源: 大众日报
  山东能源新矿集团“新矿1号”煤矿岩巷全断面掘进机
  煤矿智能化开采地面集控中心
  兖矿集团兴隆庄煤矿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一角
  山东是全国重点产煤省份之一,含煤面积分布广泛,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八分之一。煤类多样,以气煤、肥煤为主,煤质优良,是优质工业用煤。全省现有煤矿106处,产能规模1.4亿吨,从业人员约35万人。建国70年来,共生产原煤43亿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72%以上的一次能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70年风雨兼程,70年沧桑巨变。70年来,一代又一代山东煤炭人艰苦奋斗,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业绩,写下了绚丽多彩的篇章。进入新时代,煤炭行业发展理念更加科学、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70年艰苦奋斗,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能源保障。1949年全省有16处煤矿,产能363万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高度重视煤炭工业发展,建立起了集资源勘查、煤矿设计、建设生产、加工转化和煤机制造等完备的煤炭工业体系。建国初期的煤炭年产量仅为178.9万吨,2018年全省生产原煤1.259亿吨,煤炭年产量增长了70倍。“十三五”以来,我省煤炭年产量始终保持在1.3亿吨左右,位居全国第六。
  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支撑了近1亿千瓦的煤电装机,年2亿吨左右的电煤需求;支撑了钢铁工业每年7000多万吨粗钢产量,5000万吨左右的煤炭需求;支撑了每年1.3亿吨水泥产量,建材行业2500万吨左右煤炭需求;支撑了年400万吨化肥产量,化工行业用煤2000万吨左右。可以说,煤炭工业支撑了全省工业体系的快速成长,促进了我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70年艰苦奋斗,行业改革持续推进,煤炭工业发展始终保持旺盛生机和活力。从煤炭工业高度计划管理、单一对煤炭投资,到推动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再到“整顿提高”“关井压产”“关闭破产”“去产能”“兼并重组”“煤矿智能化建设”等,持续淘汰落后产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统一定价、统购统销,到煤炭企业“总承包”“转换经营机制”,再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多种所有制企业协调发展,煤炭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特别是,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起来的市场化、法制化等基础性制度,为全省煤炭行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改革不断推进激活全省煤炭工业“一池春水”。煤炭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新增煤炭产能、煤炭产能规模得到严格控制和有效压减。加大小煤矿关退力度,到2016年30万吨以下矿井全部关闭退出。“走出去”战略成效显著,全省煤炭企业在外建成宁蒙、晋陕、云贵、新疆和澳大利亚五大能源供应基地,生产、在建煤矿产能达1.92亿吨。非煤产业异军突起,形成了“以煤为主、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2018年非煤产业营业收入达到4683亿元,比产业初期增加40倍,已达到煤炭企业经济总量的76.9%以上,其中,山东能源集团的非煤产业已接近80%,以兖矿集团为主的省属煤炭企业的煤化工产值已超过320亿元。
  70年艰苦奋斗,科技兴煤能力大幅提升,煤炭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我省煤炭科技从建国初期土法上马小打小闹,到改革开放初期部分引进、全面引进,再到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步从“跟跑”向“并跑”再到“领跑”转变。
  煤矿设计理念不断创新,系统简约、工艺先进的开采方式得到普遍推广。钻井法、冻结法、注浆法和全断面施工等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深厚表土层新型建井技术不断涌现,矿井建设周期大幅缩短。综采放顶煤、充填开采等采煤法走在全国前列,并得到广泛推广。
  煤炭技术装备自主研发能力显著提高,一大批综采设备和选煤技术装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兖矿集团自主开发研制的ZFY6800/18.5/35型两柱掩护式放顶煤支架,成为世界首创的两柱式放顶煤支架,标志着我国国产采煤设备首次跨进了世界先进采矿设备行列。国内首台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山东能源新矿集团“新矿1号”煤矿岩巷全断面掘进机,直径6.33米、一次破岩成洞、月最高掘进800米,为国内首台应用于煤矿岩巷施工的全断面掘进机,是我国首台引领世界煤矿岩巷施工重大技术变革的技术装备。
  煤矿生产方式实现从人拉肩扛、手工作业到半机械化生产,再到机械化大生产,并逐步转向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生产。2018年大型煤矿综合机械化生产煤炭产量提高到97.3%,掘进机械化程度提高到98.6%,回采工作面单产、掘进工作面单进分别达到70219万吨/个/月、166米/个/月,煤矿原煤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全省煤炭行业已建成国家级技术中心3个、省级技术中心29个,拥有9个国家级、21个省级技术研发平台;先后联合承担“3000吨/日级水煤浆气化技术开发及工业示范”“超大型煤气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工艺设计软件包(PDP)开发”“大型高温与低温费托合成多联产技术”等国家863、973计划;“煤制油、煤制气、水煤浆气化、超大采高综采装备”等一批关键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一些关键性、前瞻性技术难题得以攻克,海下采煤、高地温治理等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70年艰苦奋斗,黑色煤炭绿色发展,美丽矿山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绿色开采、采煤塌陷地治理、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等纳入煤矿矿区综合治理范畴,实现“产煤不用煤、用水不采水、采矸不排矸、沉陷不荒废、生产不污染”。2018年全省煤矿采区回采率达到85.5%以上;原煤入洗率达到74.3%,生产洗精煤6046万吨。全省煤矸石综合利用率99.47%,煤矿煤泥综合利用率99.59%,矿井水99.97%治理达标,重复利用率达到72.61%。大力推广以矸石、膏体为主的充填开采技术,全省有47对矿井实施了充填开采,累计充填开采产量达到3700万吨、充填矸石3400万吨。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作出的重要指示,制定《山东省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专项规划》,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开发、分类推进”的原则,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将全省采煤塌陷地分为“五大治理区”向纵深推进,全力打造“山东样板”。兖矿集团兴隆庄煤矿对建矿初期的矸石山进行全面绿色修复,采煤塌陷区治理成面积达14670平方米的人工湖,变成环境优美的水上公园,“矸石山综合治理生态建造项目”被评为山东省科技示范工程。山东能源新矿集团新巨龙公司,将万亩采煤塌陷地建成集“农、林、牧、渔、游”于一体的高效农业园,把相当于2个杭州西湖水面面积的沉陷区打造为“绿色农业、园林苗圃、油料牡丹、观光旅游、淡水养殖、地热利用、循环农业、畜牧养殖”八大产业集群。自2015年以来,全省实施治理项目382个,投入治理资金57.6亿元,完成治理面积68.50万亩,占已稳沉采煤塌陷地的62.2%。
  70年艰苦奋斗,开启煤矿智能化建设新时代,煤炭行业驶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以数字化矿山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煤矿智慧化建设和智能化改造工作。组织召开全省煤矿智慧化建设和智能化改造论坛,出台全国省级层面第一个煤矿智慧化建设和智能化改造指导意见,明确目标任务、时间表和路线图,到2019年底,全省冲击地压矿井将全部实现智能化开采,建设一批智能化示范矿井,在全国煤炭行业树立智能化建设的“山东标杆”;到2022年,煤炭开采基本实现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力争智能化煤矿达到50%以上,智能化开采产量达到2/3以上;到2025年,全省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井下重点岗位实现机器人作业,基本形成完整配套的智能化生产、管理体系,建成一批智慧化煤矿(企业)。
  山东能源枣矿集团滨湖煤矿建成了全省首个薄煤层智能化工作面,全国煤矿薄煤层智能开采现场推进会在该矿召开,智能化建设经验推向全国。兖矿集团积极推进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示范工程建设,建成了鲍店矿7302智能化综放工作面,成为全国首个常态化智能化综放工作面,形成了以“设备智能控制为主,远程干预控制为辅”的智能化生产新模式。山东能源新矿集团正加速推进智慧管理系统建设,充分发挥“大数据”应用中心作用,全力实现智能化指挥、自动化调度和跨千里运营管控。截至2019年9月,全省已有54处煤矿开展智能化改造,占生产矿井总数的50%,其中,省属煤矿37处,占72.5%;地方煤矿17处,占33.3%。全省已建成智能化采掘工作面84个。
  70年发展筚路蓝缕,70年发展辉煌铸就。展望未来,我省煤炭工业发展前景仍十分广阔。煤炭工业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遵循能源发展“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战略思想,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发展绿色能源、助力动能转换”核心任务,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全省实现“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提供坚强保障。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张思凯 左丰岐 张楠 通讯员 缪久田 施喜书 魏志尚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