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熊善隆:舍身卫国终不悔

2019-10-12 作者: 齐静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齐静

  熊善隆,又名刘荆洲,字盛甫,1911年出生于山东平阴县胡家坡村。1934年,熊善隆考入曲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在学校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刊,经常与进步师生评论时局,探求革命救国的真理。1937年毕业后,熊善隆经人介绍到黄河北岸的牛角店高等小学任教。同年12月27日,日军占领济南,熊善隆所在的学校被迫解散,他毅然返乡,以石匠身份为掩护,组织和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活动,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之中。
  1938年,中共泰西特委和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在平阴山区举办训练班。在训练班,熊善隆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熊善隆深入黄河北岸的毕庄、牛角店一带活动,发展党的组织。1939年2月,为进一步发动群众参加到抗日队伍,加强党对平阴山区抗日武装的领导,中共泰西特委在平阴山区的王楼村召开会议,建立中共平阴县第一届委员会。熊善隆任县委书记,对外称八路军平河工作团或编辑室。
  1939年春,平阴县抗日动员委员会成立,熊善隆任主任。他和动委会其他几位同志不畏日伪军和顽固势力的威胁,深入群众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和抗日群众团体。到1939年5月,平阴山区的抗日武装已发展到500余人,熊善隆在群众中的威望越来越高,影响也越来越大。
  1939年11月,平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熊善隆被选为县长。他大力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广泛发动群众,组织和扩大抗日武装力量。在熊善隆的领导下,平阴县先后成立了5个区级政权,建立基层党支部37个,各区的农协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
  平阴山区抗日武装的发展,对日、伪、顽在平阴县的反动统治构成了很大的威胁。1941年6月,泰安、肥城和长清等七县日伪军5000多人,气势汹汹地对平阴山区进行第一次“铁壁合围”,妄图一举荡平平阴山区抗日根据地。在分析形势后,熊善隆带领部队,攻克了屯村铺与王古店两个日伪据点,冲出敌人的包围圈,转移到昆山县(今东平县)的银山一带。
  1941年至1942年,日伪军连续四次大规模“围剿”平阴山区,熊善隆带领全县军民同日伪军进行了顽强斗争。
  1942年,日伪军在平阴县推行“强化治安运动”,为粉碎敌军的“围剿”,平阴县委建立联络站,开展对敌斗争。10月,熊善隆和县委一区区长朱大全带领几名同志夜渡黄河,插入安城乡土寨村,处决了罪大恶极的日寇帮凶、伪乡长卢绪汉。由于被人告密,熊善隆一行被日军包围,激战两小时,熊善隆与朱大全等人一起壮烈牺牲。
(资料来源:省退役军人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