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学陶”与“和陶”

2019-10-1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读史札记
□ 张 勇
  以苏轼的文学成就,要说“独好”谁的作品,尤其是在诗歌方面,那简直是将此人捧上天了。因为东坡先生本身在唐宋八大家中已经独领风骚了,能入他法眼的屈指可数,让他老人家“独好”的,可谓高人中的高人,高手中的高手了。
  此人是谁呢?苏轼曾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苏东坡已经将陶诗置于李杜之上,这种评价简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苏轼终生视陶渊明为自己的良师益友,爱其诗,慕其人,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苏轼崇拜陶渊明,简直五体投地、无以复加。他身体不舒服时,就找陶渊明的诗来读,但每次只读一篇,因为陶渊明的诗很少,他怕读完了,以后就没有用来排忧遣闷的了。这在苏轼《东坡题跋·书渊明羲农去我久诗》中是有记载的:“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唯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
  在取东坡居士这个号之前,他曾给自己取了一个与陶渊明有关系的号“鏖糟陂里陶靖节”,“陶靖节”就是陶渊明。这个名号由于生僻拗口又太长所以没有叫起来。他在《与王定国书》里说了这件事,“近于侧左得荒地数十亩,买牛一具,躬耕其中。今岁旱,米贵甚。近日方得雨,日夜垦辟,欲种麦,虽劳苦却亦有味。邻曲相逢欣欣,欲自号鏖糟陂里陶靖节,如何?”
  其实在苏轼之前,陶渊明就有一位“铁粉”,就是梁武帝萧衍长子昭明太子萧统。如果没有昭明太子,陶渊明有可能被埋没。他一直为陶渊明摇旗呐喊,不仅写了《陶渊明集序》,还专门写了《陶渊明传》,对陶倍加赞赏。在昭明太子的基础上,北齐杨休之又编写了十卷本《陶渊明集》,内容更加充实。
  按理,朋友的朋友就该是朋友吧,昭明太子是“陶粉”,苏东坡也是“陶粉”,两人应该惺惺相惜吧?当然,昭明太子要比苏东坡年长好几百年,根本没见过这位“同好”的小老弟,自然无法与东坡相惜了。可东坡虽为晚生,却不但没惺惺相惜,甚至还对昭明太子很有意见。因为昭明太子萧统虽然呕心沥血搜集《陶渊明集》,却在序文中因《闲情赋》非议了陶渊明一句,结果呢,就被苏轼终身拉了黑,连带萧统领衔编纂的《文选》,都被他左挑毛病右挑不是。陶潜得粉丝如此,也是一种另类的有幸吧。
  此前,陶渊明只有一个粉丝,是苏轼一下子将其抬高到了独一无二的地步,甚至顶礼膜拜;是苏轼发现“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发掘了陶诗在极其平淡质朴的形象意境中所呈现出的美和艺术巅峰。
  苏轼对陶诗的推崇,本质是对陶渊明为人的推崇,是对这位老前辈人生观价值观的推崇。“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苏轼对于人生的空幻、禅悟、淡漠、奉儒家而入佛道,评世事而作玄思,求超脱反困顿,欲排遣反戏谑的极其复杂、矛盾、困苦的艺术体现,他的那种退避社会和厌弃世俗的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恰恰暗合了陶渊明的极端愤俗的人生理念,也只有陶潜最合乎苏东坡的理想标准了。
  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生活态度深深影响着苏轼,他也像陶渊明一样,饮酒、游赏、躬耕,在这种田园生活中寻求着心灵上的自适。苏轼在一首《江城子》中说:“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说陶渊明是他的前生。在《陶骥子骏佚老堂二首》中说:“渊明吾所师,夫子仍其后。”苏轼将这位东晋时代的大诗人私淑为自己的老师。在对陶渊明的学习中,一方面是对陶渊明精神自由的推崇,一方面是对其美学风格和人生境界的向往。在写给苏辙的信中说:“渊明形神似我”。他对陶渊明不仅是出于诗风的倾慕,也有着人格上的真心膜拜。
  东坡晚年非常推崇陶渊明,除了仰慕渊明淡雅飘逸的诗风外,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羡慕欣赏陶渊明无可比拟的性情直率,感情真挚。陶渊明在临终时说:“吾少而穷,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苏东坡说:“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苏轼一生推崇、师法陶渊明,“学陶”与“和陶”,但不是简单趋同和模仿,而是以陶渊明为知己,这点尤为值得称道。